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田云臣 《天津科技》2009,36(1):60-61
气象条件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介绍了利用气象因子预测病虫害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系统对历年监测到的历史数据(病虫害发生记录、气象数据等)进行整理形成数据库,并对历史数据进行挖掘,通过分析得到病虫害发生与气象因子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最后用计算机技术开发出了基于气象数据的病虫害预测系统。  相似文献   

2.
结合大棚青椒病虫害预报和菜农防治实践,介绍了东台大棚青椒烟粉虱、甜菜夜蛾、白粉病、灰霉病、菌核病等8种主要病虫发生为害情况,对大棚内青椒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青椒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不当的气象环境和病虫害等多种原因共同导致青椒"三落"现象。针对青椒椒病虫害发生的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措施,并就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椒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20 年来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病虫害发生面积的统计数据, 分析我国近20 年来农作物病虫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 同时探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时间序列上,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和病虫害发生面积率分别以8520.05 千公顷次/年和每年0.05%的速度显著增长(p<0.01); 在空间分布上, 播种面积最大的山东省和河南省, 病虫害发生面积也最大, 发生面积均达到3.0×105 千公顷次以上; 从病虫害发生面积率来看, 空间分布不均匀, 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的病虫害发生面积率较大, 同时各个省份病虫害发生面积率都呈增加趋势, 其中上海市和浙江省的病虫害发生面积率增加较快, 年增幅分别为0.17%和0.12%, 而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发生面积率增加幅度较小, 这种增加趋势由沿海向内陆递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89.3%的省份病虫害发生率距平与平均温度距平呈正相关关系, 其中46.4%的省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与年降水量距平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了贯彻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防治病虫害,夺取今年农业新丰收。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座谈会组织与会代表,对1973年几种主要病虫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当前冕宁县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今,基因工程微生物农药应用越来越广泛,取代传统化学农药将是一种趋势。由病虫害引起的农作物的减产减收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全球每年农作物因虫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总产量的13%,而目前对农作物害虫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完全依赖化学杀虫剂存在许多弊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1993年我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情况,结合越冬调查和去冬今春气候,石河子气象局94年春夏季气象预报及垦区历年病虫害发生的资料分析,对我区1994年农林主要  相似文献   

8.
利用临河区近4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观测、调查的资料,对小麦、玉米、向日葵、瓜菜等农作物上发生的病虫害进行分析。利用螟发生资料,分析了向日葵螟始见期、始盛期、盛发期的发生规律。分析表明,始见期主要在5月16~21日,始盛期大约在6月21~25日。向日葵螟成虫一年发生有两个高峰期,一个在7月1~5日(即是7月上旬),另一个在8月20~24日(即是8月下旬),向日葵螟在河套灌区每年一般有两个世代。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祥  陈臻 《甘肃科技》2005,21(6):20-21
本文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未来对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的一些新技术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1月28—29日,由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主办、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承办的2015年中国科协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分析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气象学会负责人和专家共51人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分作物、林业、畜牧兽医、水产等4个组进行了研讨,认为2014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总体为中等至偏重。由于病菌毒性变异、病虫害发生基数、栽培制度、种植结构和气候条件等有利于生物灾害发生,预计2015年中国生物灾害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与会专家  相似文献   

11.
林木病虫害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科学防控病虫害是保证林木健康生长和提高森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结合他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林木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林木病虫害发生的主要特点及气候条件、人为因素对林木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等,探讨了预防和防治林木病虫害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甘肃近50年重大气候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朝基 《科技信息》2007,(36):55-56
甘肃省1950年到2000年农作物干旱、水灾、风雹、霜冻、病虫害受灾面积最大的一年分别是1995年、1984年、1984年、1977年、1985年。很显然从整体看,1977年后气象灾害日趋增多。近50年的主要气  相似文献   

13.
杨树是发展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树种,但是杨树容易发生病虫害,因此在杨树的种植中,要充分了解杨树主要病虫害的特点,重视杨树病虫害的防治。文章分析了杨树杨树主要病虫害的特点,并且对杨树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评价气候变化对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揭示全球变暖趋势下异常气候条件对病虫害时空演替和发生规律的作用机制,通过收集整合20个中国冬小麦主产省(区、市)经规范连续、广泛系统的测报调查所获得的病虫害发生数据,对应2009-2010冬小麦生育期间气候特点和极端气候事件,与历史常规年份的病虫害发生状况和气候条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该生长季,由于初冬强降温、春季持续低温以及西南麦区秋冬春三季连旱等异常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时期推迟,其中条锈病扩展流行范围小、发生轻,纹枯病和白粉病扩展流行范围广、发生中等,麦蜘蛛等前期虫害发生较轻,赤霉病、蚜虫等穗期病虫害发生严重.从而得出,影响不同种类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时期、关键气象因子有所不同,这为病虫害预测预报分类指导和关注重点提供了依据;为做好预测预报、评估气象灾害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应做到“大小兼顾、长短结合,分类关注、抓住关键”.  相似文献   

15.
病虫害严重影响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农作物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深度学习技术为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提供了新方法,在识别准确率和效率方面呈现出独特优势。在归纳总结深度学习技术发展历史、算法的优缺点基础上,探讨其在农作物病虫害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架构是病虫害识别的核心技术,基于迁移学习的深度学习技术是研究热点。为加快深度学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促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应加快建设农作物病虫害数据集、优化深度学习架构、搭建移动平台、研究单一和混合病虫害图像分割技术、融合无人机和卫星遥感影像与地面观测数据,实现大面积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与检测。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识别中的应用,可以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强对病虫害防治,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气象变点检测的准确性对于气象数据的均一化处理尤为重要,然而气候因素以及非气候因素等原因给气象数据变点检测带来了诸多不便。文章基于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气象数据的结构性突变进行检测和估计,区分了造成气象数据发生非均一性变化的非气候因素变点;实证分析了安徽省1957—2015年5个气象台站的逐月平均气温序列的变点问题,并结合现有的元数据资料探究了各个台站变点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随时随地上网成为可能。农业生产受制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农民需要及时了解农作物的具体种植技术和病虫害诊断及解决方法。该文首先分析了基于安卓的农作物种植智能预警系统设计要求,详细介绍了基于安卓的农作物种植智能预警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系统接口方法。该系统的研究能及时将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农作物病害诊断技术传递给广大农民,对提高农村和农民对灾害主动防御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针对牡丹江丘陵半山区的气候特点,分析了大豆蚜虫的发生规律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提出以天敌防控为主,农作物合理间作,生、化综合防治大豆蚜虫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很少,所以对于农作物的种植质量就有很高的要求。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对我国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农作物的产量就尤为重要,要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出更大的产量,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率。农作物病虫害对农作物的质量有很大的危害,影响到了农业的发展,本文对病虫害在防治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专家系统,根据农作物病害和虫害的形态特征以及特征诊断的现实特点,采用3层B/S架构设计了一个可查询、可诊断、可咨询的农作物病虫害诊断系统。实现了农作物病虫害的信息添加、查询及对农作物的病害和虫害进行诊断识别以及治疗策略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