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性的教育制度将神话学放在文学专业内,其研究对象以文字书写的神话文本为主。20世纪后期,受到文化人类学知识范式的影响,国际的神话学研究格局大致经历了两次拓展性的变革,即在原有的文学性的文字文本的神话研究之外,拓展出非文字的神话研究:口传神话与图像神话。文章将这两种学术取向概括为"人类学转向"和"考古学转向",说明其对神话研究格局带来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翻译活动也日趋频繁,翻译实践已从传统的文学翻译领域走向各种应用翻译领域。在应用翻译实践中,译者其实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要实现各种应用翻译文本的预期功能,译者可以借助功能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从而将功能翻译理论运用于应用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3.
“文学性”与“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语流派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是“文学性”,是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种东西;而文学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是艺术形式的陌生化使文学的文学性获得了实践的价值。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出的研究文学的理论给后起的文学流以深刻的启迪,值得很好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尹剑波 《科技信息》2010,(34):I0150-I0150
模因论来自于达尔文进化论,是研究文化进化中文化模因传播复制现象的理论。中华"和"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与"和"有关的思想及话语从古流传到今。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阐释了"和"文化传承的现象,并提出了对其他语言文化现象阐释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文学研究会成立初期,在"为人生"的理论引导下开始探求文学的现代走向。以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旬刊》中刊发的文学作品为研究主体,从题材选择与写作手法等方面探求文学研究会最初的创作形态,从而更清晰地体现"为人生"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6.
家是文学作品中千古不变的母题之一,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家庭,家庭不仅是小说主人公生活的场所,心灵的港湾,也蕴含着作者对家的理解与阐释。譬如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他对"家"的描述与透析,是他作品的灵魂与精髓,成就了他在文学领域中不可磨灭的地位,当之不愧为中国文坛中"释家"的先行者。同样,铁凝对于"家"也有自己的一番...  相似文献   

7.
李峰 《科技信息》2011,(7):203-205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为许多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以模因论为指导,构建"TRI"教学模式进行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以帮助学生记忆并正确运用词汇,并辅以教学实验来检验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不仅提供了全新的现代文学视景,更为文学史的写作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范式,是新世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重要收获。该书赋予"发展"以切实丰厚的内涵,展示了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倡导多元共生的"合力型"的文学生态格局,写作中彰显"文学性",把文学还给文学史。  相似文献   

9.
戏剧原型论     
原型,作为一种颇为丰富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研究中.文学性与剧场性是戏剧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均蕴涵着人类共同的精神原型.戏剧起源于神话与仪式,其文学性和剧场性便不可避免地分别带有了神话与仪式的意蕴.因而,戏剧原型不仅是一种以戏剧文本创作为理念的审美方式,还是一种以受众为本位的审美方式.20世纪后,戏剧的重心开始由文学性向剧场性转变,并以还原人类精神,回归仪式的本质为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数字媒介技术下网络文学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数字媒介技术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学得到快速发展,随之带来了对意义深刻的消解和对身体感官快感的追求,致使人们担心文学的前途命运问题。然而,文学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也必然与人的生存相伴,而当下文学发展的真正危机是"文学性"的缺失和淡化。要改变现代人精神匮乏的生活状态,就要重新张扬能使人心灵得到慰藉和精神获得超越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1.
语境对于文学来说扮演着一种本质存在,它在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上都与文学共在。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语境。从具体文学作品的写作来看,文学处于文学语境之中,并与文学语境互动而相互确证。文学所独有的、区别于非文学的特性———虚构性也是从语境之中产生出来的。同时,文化研究作为文学理论研究新的实践方向,语境在其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语境作为文学理论范式相对于其对象文学来说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  相似文献   

12.
保罗·阿特维尔在著作《60年代后的激进政治经济学:一个知识社会学视角》中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着重分析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划分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之间争鸣的历程。他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划分为比例失调论、消费不足论、资本有机构成论、工资上升论、国家财政危机理论这五种类型,对每一种都进行了概括性的定义、分析和评述,通过其特殊的学术视角,呈现出当代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发展谱系。  相似文献   

13.
综合运用语言学、文艺美学理论,结合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人工智能文学的生成逻辑和存在问题。人工智能写作是一种“为文本而文本”的制造行为,脱离了社会语境和历史文化的蕴藉,创作过程缺乏创造性,生成文本缺乏情感。从文学审美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使类型化文学作品量产成为可能,审美趋同化现象日益明显。合理评价人工智能文学,除了摒弃极端思维,还需以客观理性、开放合作的态度看待科技进步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学创作相融合,为文学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萨迦格言英译是文学性与宗教性的高度融合。文学性是文学作品区别于语言文字的显著特点,英译也应表达其文学性。译文中译者们通过节奏、陌生化、隐喻体现了英译的文学性。节奏增强了译文的音乐美和节奏感,陌生化通过给人一种新奇感而赋予文学作品文学性,在语言层面体现在语音、语义和词语三个方面。隐喻的使用使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增强了译文的文学特质。《萨迦格言》渗透着作者坚定的佛教思想,闪烁着佛教的智慧之光。译者们在处理佛教文化负载词时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减少了译语的陌生感,异化增强了原语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张妍 《科技信息》2011,(9):145-145,311
模因跟基因作为个体生命特征的最小载体一样,模因是语言文化信息的载体,模因论认为语言翻译就是通过一种模因转换成另一种等效语用功能模因的文化信息的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以模因论为基础对汉语菜单语篇的英译做了分析,发现非文学语篇翻译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借助模因翻译理论作出合理的说明与诠释。  相似文献   

16.
随着消费时代临近以及文学边界的消蚀,“文学性”越来越受到文艺学研究者的青睐。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文学性”,无论是作为本质的“文学性”或作为功能的“文学性”。“文学性”概念是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冲动所导致的成果,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作祟。文艺学研究应该放弃对“文学性”的探寻,将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文学文本”转向“文学活动”,结合历史语境对“文学活动”的样态做出描述。由此,我们就可以用“娱乐性”来概括“文学活动”所共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方法、接受理论、接受研究,是六十年代以来国外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它最主要的特征是反对单纯从作家、作品的角度研究文学,主张把读者(包括批评家、作家在内)作为研究的对象,十分重视读者在文学作品传播中的作用。这无疑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不过,这种方法本身还不成熟,尚在发展中。近几年国内有人对接受美学作了介绍。至于如何把此方法具体运用于文学研究实践,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置于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加以讨论,以期阐发翻译理论的发展总是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文章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各个主要发展与演进阶段如何受各自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就是中国译论发展文化转向的渐变过程作了概括性的回顾。最后指出,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一方面会继续保持自己特有的社会文化个性,另一方面也会作为一种开放体系吸纳外来文化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洪婷 《科技信息》2009,(31):I0164-I0165
本文旨在讨论前景化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首先探讨了前景化理论的概念;其次从前景化理论角度解析文学文本的语言特点,指出文学翻译中不能忽略前景化的表达,只重内容而忽略形式易造成"假象等值"。最后通过对几个文学作品中前景语言翻译的分析,阐明前景化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下充斥国内电视屏幕的"哪位观众知道答案了,就发个短信"的模式,其实只是表层化的互动。那么,什么才是节目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互动节目的定义又如何呢?是否有这种独立的电视节目类型生产模式存在呢?这里,不同于目前普遍的按照"电视学科理论逻辑、电视业界实践模式与电视观众收视习惯相结合"的"偏重内容属性"的"三结合"分类原则[1],笔者想介入一个新的划分概念,即互动节目与非互动节目。其实,关于"互动"有多种说法,但其定义大多存在着概念重叠和某些内容指向过于泛化的缺陷。笔者将结合在SP公司[2]的实践经验出发,阐释节目(的)互动与互动节目的区别,以探讨在电视领域产业化发展道路上互动节目的一些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