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梳理文献,对江南制造局于1896年出版的《西艺知新》一书中的肥皂制造法进行研究,详细论述了书中关于制皂器具、原材料的选用,不同肥皂的制造方法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通过与现代肥皂制造工艺进行比较,指出现代制皂方法对清末时的肥皂制造工艺进行了传承和改进.  相似文献   

2.
碱法精炼米糠油的下脚料——皂脚,经补充皂化,配成水溶液,进行电解还原处理后,作为单一油脂原料,制成了可供使用的肥皂.化学测定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证明,皂脚在电解过程中发生不饱和脂肪酸的部分加氢作用,使其酸化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7%左右,油酸增加2-3%,总饱和度大约提高10%;同时,由于去除了部分杂质,脂肪酸总含量提高5-6%.  相似文献   

3.
洗衣粉和肥皂为什么都可作为洗涤用品,它们为什么会有除污的功能呢? A:肥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钠,它是把油脂和烧碱溶液混在一起加热后制得的,而洗衣粉中的活性成分如十二烷基苯磺  相似文献   

4.
前言洗手是羊毛纺织机械加工中的头道工序,以除去附着在原毛上大量杂质为目的。洗净毛质量对后工序直至成品有很大的影响,洗毛工艺又是提高净毛质量的关键。皂——碱洗毛工艺是传统的洗毛方法,至今仍广泛应用。皂碱洗毛法的优点在于: 1.纯碱有助于羊毛脂中脂肪酸皂化,提高洗涤效率; 2.纯碱帮助肥皂促使羊毛脂乳化; 3.减少羊毛对皂的吸附,由于纯碱与肥皂的协同作用,可减少肥皂的消耗。然而,由于羊毛纤维对碱的敏感性,容易使羊毛泛黄粗糙,强力减低,纤维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对油脂的需要不断增加,促进了合成脂肪酸工业的发展。在合成脂肪酸工业生产中除主产品皂用酸外,尚有大量低碳酸等副产品,其中C_(5-9)脂肪酸产量为皂用酸产量的15~20%,因此,搞好C_(5-9)脂肪酸的综合利用是发展合成脂肪酸工业的一个关键。如世  相似文献   

6.
按照国家标准,对几种常用食用植物油脂和菜籽毛油的色度、含水量、酸价指数、过氧化值、碘价、不皂化物含量等几项被国家列为强制性标准的指标进行检测,并通过气相色谱对样品中脂肪酸组成做了测定,对常用的市售食用植物油脂的理化质量和营养价值做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7.
棉籽油皂脚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棉籽产量最高的国家,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棉籽油皂脚,是油脂加工厂关注的大问题。对棉籽油皂脚的主要成分及其利用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利用棉籽油皂脚回收中性油、制取洗涤用品的具体技术,并对利用棉籽油皂脚制取的脂肪酸产品以及棉籽油皂脚脂肪酸蒸馏残渣的利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甘油又名丙三醇,是一种无色无臭而有甜味的粘滞性液体。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涂料,纺织、医药、日用化学品,食品、皮革、印染等行业。我国用丙烯化学合成法生产甘油的产量不大,甘油主要来源仍然依靠传统的利用动植物油脂碱性水解法制皂的“废液”中提取,产量小而成本高。近年来,制皂行业因受到合成洗涤剂、洗衣粉和进口肥皂的冲击而明显减产,从而影响到副产品甘油的产量。本方法是综合利用农副业废物,以酿酒工业所产生的下脚料为原料来制取甘油,具有原料易得,工艺过程简单,生成成本低,经济效益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甲醇钠为催化剂,将椰子油和米糠油脂肪酸甲酯与乙醇胺反应,合成了两种脂肪酸烷基醇酰胺中间体。再用氯磺酸酯化、用氢氧化钠中和,得到两种文题产品(Ⅰ和Ⅱ)。产品的红外光谱数据与其结构的各特征吸收峰相符。测定了产品的克拉夫特点、发泡力和钙皂分散力,发现两种产品均具有较好的发泡性能和钙皂分散性能。用吸光度法对Ⅱ与肥皂复配体系的抗硬水能力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最佳复配比例。  相似文献   

10.
皂基就是一种制皂的基本原料,是将油脂和碱与水反应而成的。利用皂基制皂就是把皂基加热融化,加入精油和色素,定形冷却后即可得到造型美观的手工皂。制作工艺较冷制皂来说相对简单易操作,而且安全成功率高。对于皂基制作手工皂来说,透明度和软硬度以及润滑度都是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的,笔者认为这些与加入乙醇的含量、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加入乙醇的时间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研究的方向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在选择皂基这种基本原材料的时候,为了使研究更加充分,我们对于皂基的市场平均价格以及皂基制皂的成本进行了计算,在选取最佳的制皂工艺条件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成本的问题,使得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Ni/SiO_2传统催化剂的基础上,添加少量助催剂,显著改善了油脂氢化活性和抗毒能力。根据油脂大分子的结构特征和选择氢化的要求,研究了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阐述了催化剂活性相的形成机理,讨论了选择氢化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桂竹糖芥种子中的脂肪油进行测定,从中鉴定出15种高级脂肪酸并且对脂肪油的部分理化常数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3.
曼氏无针乌贼墨的主要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氨基酸分析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及经典的化不究析法对曼氏无针乌贼墨的氨基酸,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元素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共测出16种氨基酸,9种脂肪酸和10.08%蛋白质,富含Ca,Mg,Fe,Zn等矿物质元素。  相似文献   

14.
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脂肪酸组分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索式提取法提取了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的脂肪,6个无性系GLR-CY3号、4号、27号、53号、56号、166号种子粗脂肪含量分别为其干重的39.13%、42.71%、44.69%、60.18%、48.07%和50.60%。再进行甲酯化处理,并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6个无性系种子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中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是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在油茶中的含量很高;6个无性系种子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3种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肪总量中的含量分别为166号(90.16%)>4号(89.81%)>53号(89.12%)>27号(88.69%)>3号(88.47%)>56号(83.61%);茶油是非常优质的食用和药用资源;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脂肪酸的比较同时也可为油茶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接骨木状干酪菌是一种生长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丛林中的野生食用菌。通过不同方法分析测定其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该菌含有合理的营养成分:蛋白质12.9%,脂肪1.79%,碳水化合物1.28%,粗纤维2.66%,在每100g干重中,含维生素B10.1mg,维生素B20.5mg,钾1010mg,钠21.5mg,钙213mg,镁107mg,磷530mg。,铁为107mg/kg,锌57.8mg/kg此外,还测定了蛋  相似文献   

16.
菜籽油塔式淡碱法精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菜籽油为原料,以油脂精炼的泽尼斯(Zenith)法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改良的菜籽油精炼工艺。该工艺结合我国国情,采用了常压反应至终点的方法,在装置上采用低型塔。从而,既保存了泽尼斯法的优点,又简化、改良工艺过程及设备。本文采用双膜理论提出了淡碱精炼的模型,并以此来分析、指导工艺实验,确定了有关工艺参数的优化条件。由于本工艺具有炼耗低、油质好、设备简单、能耗小、操作稳定等优点,因此表现出良好的技术经济性能,是适合中、小型油厂采用的一种先进炼油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三种马尾藻的营养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扩大马尾藻应用范围,提高其开发利用价值,对山东荣成鼠尾藻、海黍子及铜藻等3种马尾藻的主要营养组成及功能活性成分物质进行研究。【方法】测定分析马尾藻中的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氨基酸、微量元素、褐藻胶、褐藻淀粉、岩藻黄素等成分的含量。【结果】3种海藻的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其他物质的含量如下:粗蛋白14.1%~19.1%,粗脂肪1.8%~2.5%,粗纤维5.4%~9.6%,不溶性膳食纤维14.7%~19.6%,褐藻胶12.4%~26.2%,褐藻淀粉0.04%~0.38%,岩藻黄素0.26~0.74mg/g,褐藻多酚1.34~6.48mg/g,甘露醇0.43%~0.45%。【结论】3种海藻属于蛋白质适中、脂肪低、膳食纤维高、其他活性成分较高的藻类,可作为良好的食品添加剂及海藻活性成分提取的原料。  相似文献   

18.
20~59岁成人身体成分与脂肪分布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使用日本产TANITA-418身体成分仪对内蒙古通辽市20~59岁脑力劳动者的脂肪率和脂肪分布进行测试,对随年龄变化的身体成分和脂肪分布变化特点及肥胖发展趋势研究,为在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的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论如下:1.男性BMI峰值出现在30~39岁年龄段.脂肪总量和体脂肪率在40~49岁达到峰值,从50岁开始脂肪量和体脂肪率都开始下降.2.女性BMI在30~39岁年龄段达到峰值,脂肪总量在40~49岁年龄段显著增加(P〈0.01),同样脂肪率也随之增加,脂肪量和脂肪率的峰值出现在40-49岁年龄段.3.男性在三个年龄段脂肪分布都是躯干脂肪率大于下肢脂肪率;下肢脂肪率大于上肢脂肪率;脂肪分布呈中心型肥胖.4.女性脂肪分别为下半身脂肪率大于躯干脂肪率.  相似文献   

19.
以大豆油、菜籽油和猪油为原料,研究微波辐射场中油脂的抗氧化稳定性。结果发现在微波作用下油脂的抗氧化稳定性与场的强度、作用时间、油脂的不饱和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The composite human microbiome of Western populations has probably changed over the past century, brought on by new environmental triggers that often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human health. Here we show that consumption of a diet high in saturated (milk-derived) fat, but not polyunsaturated (safflower oil) fat, changes the conditions for microbial assemblage and promotes the expansion of a low-abundance, sulphite-reducing pathobiont, Bilophila wadsworthia. This was associated with a pro-inflammatory T helper type 1 (T(H)1) immune response and increased incidence of colitis in genetically susceptible Il10(?/?), but not wild-type mice. These effects are mediated by milk-derived-fat-promoted taurine conjugation of hepatic bile acids, which increases the availability of organic sulphur used by sulphite-reducing microorganisms like B. wadsworthia. When mice were fed a low-fat diet supplemented with taurocholic acid, but not with glycocholic acid, for example, a bloom of B. wadsworthia and development of colitis were observed in Il10(?/?) mice. Together these data show that dietary fats, by promoting changes in host bile acid composition, can markedly alter conditions for gut microbial assemblage, resulting in dysbiosis that can perturb immune homeostasis. The data provide a plausible mechanistic basis by which Western-type diets high in certain saturated fats might increase the prevalence of complex immune-mediated diseases lik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genetically susceptible ho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