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城市市政地下管线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发挥城市功能、确保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对具有明显空间特征的城市规划建设信息进行高效分析、利用和管理,使城市市政管线规划与管理的实用性、可维护性及运行速度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特殊的气候条件引发的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容忽视。城市规划是政府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从城市规划角度预防及控制气候变化带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作出一定的规划响应,对于提升寒地城市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寒地城市为例,分析了地域气候特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结合城乡人口空间分布、土地利用、交通系统与公共空间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挑战,从提升社会治理韧性与人居环境韧性两个方面提出了寒地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划响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城市活力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热点话题。研究使用百度人口热力数据度量城市活力,使用POI数据、城市矢量数据、夜间遥感影像数据等度量合肥市区建成环境,利用OLS线性回归与G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合肥市城市活力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合肥市区的城市活力总体呈现出由中心向四周逐级递减、局部高值集中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衡。②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提升地区功能混合度、建筑平均层数以及基础设施完善度能够在全局范围内有效改善地区活力;而居住人口密度、街区POI密度、道路交叉口密度、建筑容积率、绿化水域覆盖率、共享单车密度、商业服务设施可达性、教育文化设施可达性等指标则因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对城市活力产生促进或抑制的双重作用;与公交站最近距离、与地铁站最近距离指标则与城市活力具有负相关性。结合研究结果对城市规划与管理提出一定建议,有助于城市开展精细化与差异化街区建设,促进城市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集美建成区各类用地增长及构成变化态势及其反映出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新问题,提出在新一轮城市规划调整中,进一步把握分区性质,明确城市发展策略和产业构成,构筑合理的城市用地结构和拓展城市远景发展空间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在城市管理优化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上作一阐述。在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和功能管理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研究中的完整法定体系,解决编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对城市地下空间系统内在功能耦合机制的认识出发,提出了功能耦合规划思想理论,确定了将方案中城市系统的整体功能耦合作为规划核心目标;针对规划编制研究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包括资源评估、规模规划、布局规划和方案评价4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规划基本流程及其技术方法体系,制定了包含总规、控规和修详3个层次规划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体系,明确了各层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各类其他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并建立了各层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内容框架,初步构建了一个层级完整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7.
重大事件对城市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举办城市的知名度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八个层面:城市整体发展、城市空间、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生活、城市公共管理、提升城市形象与城市国际化。  相似文献   

8.
马廷柏  王向前 《甘肃科技》2010,26(7):41-44,25
以郑州市为例,通过使用G 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网格样方法对郑州市建国以来的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其扩张的基本特征,探究其扩展的动力因素,揭示城市发展演化规律,能够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为以后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探讨近代以来郑州城市空间的扩展与重构,采用历史文献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代以来郑州经历了3个阶段的城市规划,而历次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方向、城市核心结构和城市道路体系均出现了多次反复,对铁路交通线的依赖与对城墙、铁路以及贾鲁河等"门槛"的突破成为其空间扩展与重构的两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介绍,从GIS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立GIS城市管网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并对城市管网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设计的功能、系统建立的配置,以及系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城市管理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快捷的城市管网的管理手段,为用户提供所需管网的、一体化的空间及属性数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新城滨水带建设中进行生态规划,并在保护、修复生态大环境的基础上完善城市功能,对于整个新城的生态循环和城市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意在探寻适宜城市滨水带全方位复合型发展的生态规划手法与空间形态,达到生态功能与城市功能的融合。通过相关文献查阅、现场调研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以宿迁湖滨新区骆马湖滨湖风光带规划为例,针对不同的场地特质(现状自然环境、现状建设情况、外围建设等),划分并整理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定位及其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生态功能,并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要求结合相关的理论进行空间布局优化,推演出有利于实现城市功能与生态功能统一的骆马湖滨湖带空间手法,从而总结出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滨水带空间格局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因其结构特征与功能特性成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城市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防灾功能,梳理总结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动态,对于提高城市绿地的灾时避难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灾时功能分析,对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明确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方法体系。分析认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理论研究成果展现出灾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方法体系日渐完善、方法技术不断成熟的趋势,实践方面则展现出体系建设和设施建设适用性不断提高的方向。为此,依托城市绿地系统特点,基于新的绿地分类标准,从体系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入手,调整各类型城市绿地在灾时承担的功能,构建从选址布局、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的系统化研究方法体系。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各类城市绿地在灾害发生时其空间布局、平面形态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防灾避险功能转换可行性,构建新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3.
 2018年城市设计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成果与突破性进展主要集中在数字化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策略、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实践、城市设计教育、中国特色城市设计问题的发掘与讨论等6个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作为科学的设计方法将引领城市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以城市更新、城市双修、人民城市及城市特色风貌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策略,世界各地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将人的行为活动与城市环境关联在一起;在设计实践方面,以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郑东新区和日本涩谷等城市设计为例,在新理念的主导下,探索多元城市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城市设计教育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共识,是提升城市设计实践者与管理者水平的重要途径;针对中国特色城市设计问题的发掘与探讨,是国际先进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形理论的北京城市形态结构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形态结构分析对北京市的长远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分形思想规划城市对人居环境的改良和人地关系的协调也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分形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城市形态结构和变化进行了定量的分析与评价,预测了北京市未来城市发展范围。利用TM遥感影像监督分类,提取1992、1999和2006年北京市建筑用地面积,以城市中心为圆心,取几十个半径递增的同心圆进行剪裁,得出各个同心圆内的城市建筑用地面积。通过反复试验确定双标度区并得到城市建筑用地面积折线图,并对面积进行基于乘幂关系的函数拟合,拟合优度R2≥0.995。并得到分维数D以及北京市范围及其变化。在得到这些数据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解释这些现象,同时对北京市与其他大城市的城市形态进行对比。最后,对北京市的城市建筑用地的未来发展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趋于饱和,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之规划中不可抗拒的主观因素,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占用了大量农林用地.为了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正在努力发展城市绿地.北京市为了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世界城市,于2007年启动了郊野公园环建设,2012年启动了平原造林工程.本文以城市绿地的起源、发展及其功能为主线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著作进行综述性研究,针对北京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传统研究手段在城镇空间演化探测方面的不足,响应中国土地精细化转型,并提升光学卫星及遥感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深层次应用,基于京津冀城市群,运用城镇演化及产业转移等模型,分析1990—2020年其演化的时空特征. 结果表明:①演化强度整体表现出“上升-下降”趋势,呈现出环京津唐及石家庄-保定等演化热点;②北京、天津及唐山等综合发展呈下降趋势,石家庄、邯郸及邢台等呈上升趋势;③区域产业链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与扩散趋势,中高端产业在首位城市集聚,中低端产业向周围城市转移. 研究证明光学卫星在城镇发展监测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对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与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多样人口的聚集是形成城市多样性的基础,城市多样性的本质是满足各种人群不同需求的能力.详细阐述城市多样性所包含的3个层次的含义,使之成为能够指导城市规划发展的原则之一,并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第三产业规划为例,说明城市多样性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明确城镇建设用地碳排放概念内涵及计量方法的基础上,从建成环境与城镇建设用地碳排放的关系出发,按照密度、功能和形态3个方面,分析了城镇建设用地碳排放产生影响的建成环境要素。分析表明,未来研究需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碳排放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转向与空间规划管理单元相衔接的地块空间分析尺度的研究,关注城镇建设用地碳排放在多因素影响下的综合碳排放效应分析方法,增加对于建成环境与城镇建设用地碳排放关系分析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同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空间结构方面的比较,概括了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并从城市空间聚集效应、城市规划管理、房地产、交通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因素,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通州区于2015年正式成为首都市副中心。截止至2018年,已有大量的人口、工业、商业迁入通州区,使得人为活动大大增加。人为活动以及下垫面的变化会影响通州区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为了给通州区今后的发展进行指导,本文通过MODIS数据和气象数据,得到北京市通州区城市热岛(冷岛)效应的时空分异规律,分析了地表温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通州区1951~2018年的四季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城市热岛(冷岛)与环境要素关系密切,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通州区的植被分布对热场具有调节作用;城市热岛比例指数与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12和0.119);城市冷岛比例指数与平均气温、最大风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6和0.089)。说明随着通州区平均气温的升高,通州区热岛现象减弱,城市冷岛现象增强。通州区最大风速的增加对城市冷岛现象有增强作用。通州区平均相对湿度的增加对城市热岛现象有削弱作用。可见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北京市通州区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