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钱汪洋  许静  孙勤芳 《科技资讯》2009,(17):150-150
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投资费用低,环境生态效益高等特点,本文分析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相关问题,就一定的人工湿地系统配置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净化效果,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用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复合填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作为一种生态处理工艺具有投资少、能耗低、运行成本低、缓冲容量大和处理效率高等优点,已逐渐被广泛采用。阐述了用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复合填料的研究进展,包括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填料的选择、制备与应用,特别是在考虑降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成本的基础上推出的新型高效人工湿地填料,为人工湿地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在帽峰山森林公园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生态水处理技术.通过结合具体工程,介绍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工程流程,工艺设计方法,并得出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是提高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郑凤宜  张磊  陈刚 《科技资讯》2009,(4):158-158
本文阐述了我国大部分中小城镇及农村的水污染现状,针对这一情况,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在中小城镇及农村的污水治理,分析了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氮、磷等的去除效率,以及在景观建设方面的有利影响,指出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在中小城镇及农村水污染治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设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人工湿地设计涉及的动力学和水力学,并以人工湿地除污染原理为依据,分析了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要素,对比了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列举实例,分析了人工湿地的优化工艺组合.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人工湿地设计涉及的动力学和水力学,并以人工湿地除污染原理为依据,分析了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要素,对比了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列举实例,分析了人工湿地的优化工艺组合.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废水处理技术,由于其成本较低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之中,其替代技术已被应用于多种废水的处理,本文叙述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概念、人工湿地组成要素、分类、特点、原理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现状,阐述了污水在湿地中的处理过程及净化机理及当前人工湿地在技术方面的缺陷,对人工湿地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可为人工湿地污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分析了该技术在我国北方小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由于其建设成本低、运行维护简单的特点,已经在城镇污水处理、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和河道生态修复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分析了人工湿地的概念、组成与作用,阐述了人工湿地的类型,重点论述了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以及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对我国中小城镇水污染现状的分析以及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比较,提出人工湿地在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处理的前景具有可行性,并对人工湿地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曾桂华 《科技信息》2007,(13):83-85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具有众多的优点。分析了人工湿地的特点及运行机理,总结了人工湿地系统在污水处理中应用的发展历史,结合有关工程实例对该工艺的经济实用性作了分析,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及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污水回用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人工湿地法提高污水回用效率是目前国际污水处理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分析了我国污水回用的方式,阐述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证明了人工湿地这一新兴的处理技术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南洞庭湖湿地生态退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南洞庭湖湿地的基本情况,对湖区湿地生态退化进行了分析,认为湿地存在泥沙淤积严重、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污染加剧、湿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并对退化原因进行初步分析,认为人为因素是南洞庭湖湿地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05,2006年的9~11月,对上海沿江沿海的5个湿地区域内的水鸟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7目15科101种水鸟,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12种,IUCN受威胁鸟类10种;有6种水鸟的记录数量达到或超过了该物种在东亚地区种群估计数量的1%,4个区域达到了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9~10月是上海地区南迁水鸟的高峰期,估计鹬类的南迁持续时间达到100 d左右;南迁期间雁鸭类物种数和总数量持续增加,但鹭类和鸥类却持续下降.崇明东滩堤内人工湿地已成为南迁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对崇明东滩堤外天然湿地起到了非常有效的补充作用.南汇边滩已围垦区域作为南迁期间记录鹬类物种数和总数量最多的地区,只要能合理控制该区域的水位变化,有望成为本市鹬类南北迁徙过程中的重要停歇地.  相似文献   

14.
利用3S技术对图们江下游地区的湿地系统进行了分类.以Spot卫星影像为信息提取的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和人工分类相结合的方法,把该地区的湿地划分为5个系统、8个子系统和12个类型.通过对分类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虽然图们江下游地区湿地的面积比较大,但是主要以人工湿地为主,自然湿地所占比重低且湿地景观比较破碎,湿地生态系统脆弱.  相似文献   

15.
水环境生态修复中人工湿地技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人工湿地的功能和分类,并对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单一垂直流和复合垂直流这几种技术的实现原理、技术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做了详细的比较,同时就水平流、垂直流、混合流人工湿地的构建类型及其运行特征进行了比较,指出应根据实际污水的污染特征、对各处理指标如BOD,COD等的要求以及经济因素等来选择单一式或复合式的人工湿地类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选择和推广具有投资少、简便易行、运行稳定、维护管理方便的人工湿地技术是目前农村污水处理的首选方式。文章总结了人工湿地技术的国内外开发利用现状,介绍了常见的几种人工湿地技术并对其除污效率进行评价,结合衡阳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人工湿地工艺在衡阳农村实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与人工修复湿地在维持鸟类生物多样性上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别,为进一步推进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对比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与人工修复湿地上各月鸟类观测数量、种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种数量所占比例的差异,并对两种湿地中鸻形目、雁形目鸟类种类、数量及共有的优势种、常见种鸟类进行两两配对的Kendall相关性分析。【结果】自然湿地与人工修复湿地鸟类种群相似度为0.36,全年鸟类生物多样性及均匀度方面自然湿地低于人工修复湿地。两种湿地的鸟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鸻形目鸟类的数量及种类、雁形目鸟类的种类有显著差异(P< 0.05),而鸟类总数量、种类及雁形目鸟类数量无显著差异。在自然湿地中,鸻形目鸟类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占62.92%); 在人工修复湿地中,雁形目鸟类的数量最多(占50.20%)。在鸟类迁徙过程中,两种湿地的雁形目鸟类变化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鸻形目鸟类无此特征。7种优势种及常见种鸟类的变化中,两种湿地中记录到的雁鸭类存在显著的种内及种间相关性; 两种湿地记录到的4种鸻鹬及白鹭的数量变化无显著种内相关性。【结论】人工修复湿地为多种途径东滩自然保护区的水鸟,特别是雁形目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而鸻形目鸟类更偏好栖息于自然湿地,所以除开展人工湿地修复工程外,保障未被破坏的自然湿地不受外界干扰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8.
南四湖湿地面临的威胁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介绍南四湖湿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湿地面临的人为破坏与水环境污染,泥沙淤积和湖区的围垦,提出了制止湿地环境恶化,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人工湿地处理废水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人工湿地的发展现状及人工湿地的分类,探讨了N,P的去除效率与机理,同时展望了此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Mapping wetland changes in China between 1978 and 2008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Four wetland maps for all China have been produced,based on Landsat and CBERS-02B remote sensing data between 1978 and 2008 (1978,1990,2000 and 2008).These maps were mainly developed by manual interpretation and validated by substantial field investigation in 2009.Based on these maps,we analyzed the 2008 wetland distribution in China and discussed wetland changes and their drivers over the past 30 years.(i) There were about 324097 km 2 of wetlands in 2008,for which inland marshes or swamps were the most common wetland type (35%),with lakes (26%) second.Most of the wetlands were in Heilongjiang,Inner Mongolia,Qinghai and Tibet,occupying about 55% of the national wetland area.(ii) From 1978 to 2008,China’s wetland area continually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by about 33% based on changes in the wetland map.This was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increase in artificial wetlands,which increased by about 122%.Inland marshes accounted for the main loss of total wetlands from 1978 to 2000.From 2000 through 2008,riverine and lacustrine wetlands constituted the main wetland loss.Fortunately however,the rate of wetland loss decreased from 5523 to 831 km 2 /a.(iii) The change ratio of lost natural wetlands (including inland and coastal wetlands) to non-wetlands has decreased slightly over the past 30 years.From 1978 to 1990,nearly all natural wetlands (98%) lost were transformed into non-wetlands.However,the ratio declined to 86% from 1990 to 2000,and to 77% from 2000 to 2008.(iv) All Chinese provinc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patterns of wetland changes,which could relate to the driving forces of such changes.Tibet wa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other provinces,as it was one representative example in which there was a net wetland increase,because of global warming and decreased human activity since 1990.Incre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used considerable wetland loss in most eastern provinces,and artificial wetlands in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