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盆地的成因是聚煤盆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盆缘断裂的研究又是解决这个间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探讨了阜新盆地南段东缘断裂,得出如下结论:多数盆缘断裂经历了两次以上的构造活动,力学性质复杂,运动方式多变,成生机制与盆地演化史吻合.这项科研成果显然为解决阜新盆地的成因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2.
对楚雄盆地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在盆地内发现了多条地腹深大断裂,被中生代红层所掩覆,这些隐伏基底断裂与盆缘、盆内控盆基底断裂,共同控制盆地层块分异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发现了对中生代盆地沉积具有控制作用的地腹大型隐伏深大断裂——石羊断裂,认为该断裂是楚雄盆地晚三叠世早期滇中裂谷西支——程海—祥云地堑的东边界控制断裂,并重新认识了中生代楚雄盆地性质、形成机制及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认为晚三叠世楚雄盆地是经历裂陷-坳陷沉积过程的伸展盆地,建立了晚三叠世挤压构造背景下的裂陷作用与挤压-裂陷盆地模型,落实了云南驿组海相烃源岩分布范围,提出了新的海相目的层系有利勘探目标区.此外,发现了盆地东部寒武系沉积西边界,重新厘定了早寒武世高水位期沉积范围及页岩气勘探有利区域,重新认识了楚雄盆地有利油气保存单元分区,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五桂山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断隆区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本区的主要断裂系统有NE、NNE 及NW 向三组,受燕山期及喜山期板块碰撞的影响,断裂力学性质发生压剪性→张剪性的重复或交替,新构造期均演变为张性正断层.受三组不同方向活动断裂围限的五桂山断隆区,新构造时期的间歇上隆,形成五级夷平面.次级断陷三乡盆地可能形成于晚更新世或稍早些.断隆区内的次级断陷带是地热异常带.查明三组不同方向断裂的交切关系,对寻找新的地热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皖南休宁-屯溪中生代红层盆地白垩纪以来的伸展作用及其与周围地层、岩浆岩的时序关系,研究了歙县岑山盆缘断裂带内两条硅化脉.硅化脉具破裂结构的锯齿状,镜下石英呈贝壳状,半自形结构,表面具小孔洞及撞击碎裂特征的结晶带杂乱分布,指示快速拉张的形成环境. CL图像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岩浆锆石特征,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揭示了区内至少发生过3次构造-岩浆活动,分别发生在晋宁晚期、加里东晚期、燕山期.岑山盆缘断裂为歙县-祁门断裂带产生的次级断裂,形成时间可界定为451.0±1.9~441.7±1.0 Ma;早白垩世晚期NW-SE向伸展开始时间为132.8±2.1 Ma,构造活动强烈,到112.3±1.2 Ma岩浆活动基本停止,构造活动微弱,标志白垩纪红层盆地的形成,因此早白垩世伸展的时间为132.8~112.3 Ma.厘定了区域构造活动、岩浆作用的时序关系,为皖南地区白垩纪弧后伸展环境提供了辅助证据,对认识皖南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构造背景及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沁水盆地南部构造负反转、应力机制及油气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古生界高角度张性断裂极为发育,但至今仍未能很好地解释其形成及演化机制。本文依据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分析、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岩石物理力学实验测试、产能数据及应力数值模拟结果,研究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3期构造旋回、4个构造演化阶段,华北板块整体处于大的挤压背景下,走滑拉分是典型的局部构造特征。负反转作用形成的高角度正断层造成了基底块断差异升降,产生了盆地内垒-堑相间分布的结果,由于地垒块体上升作用造成了石炭-二叠系形成了等厚横弯褶皱。在主生烃期,地层岩石易于发生近垂直的张性破裂,为区域垂直断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区域强挤压构造环境下,可形成高角度逆断层;在伸展构造环境下,为构造负反转创造了条件。同时,该破裂型式也表明盆地具有一定的走滑拉分性质。古生界经历了2次构造负反转,分别为燕山中晚期(K1-K2)及喜马拉雅期(E-N)。燕山中晚期负反转的原因为盆地的弱伸展环境、由生烃作用所引发的张性破裂及地层剥蚀所导致的应力降低,该时期构造负反转程度较小。喜马拉雅期负反转的原因为盆地的强伸展环境、强烈的隆升剥蚀所造成的地层应力降低、温度大幅度降低产生的额外应力张量及地层岩石产生的张性应变量,该时期构造负反转程度较大。该区构造负反转对致密气储层的控"圈"、控"运"、控"储"及控"藏"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6.
阜新盆地聚煤规律与控煤因素分析(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阜新盆地内阜新组的规律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主要探讨了古构造活动,即盆缘断裂和基底断裂的活动对成煤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重点讨论了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变形构造的几何结构样式、形成与演化模式。由沉积盆地边缘到中心可划分为盆缘叠瓦逆冲断层带、盆内断层三角构造带、盆内冲起构造带和中央宽缓褶皱构造带四个变形构造带。从而首次建立起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内变形构造形成与演化的褶推式四维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晚三叠世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四川前陆盆地开始形成。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使龙门山进一步崛起,造就了龙门山与四川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景观。结合遥感解译与实地调查,发现江油-灌县断裂带控制着前陆盆地的边缘,是一个构造形迹较为复杂的盆-山耦合断裂,由二王庙断裂和香水断裂组成,其主体断裂为二王庙断裂。而在四川前陆盆地西缘的香水断裂是半隐伏乃至全隐伏的盆地基底断裂构造,断裂在江油南西裸露地表且控制盆地边界,但在江油北东到广元则处于隐伏状态。香水断裂对盆地边缘早-中侏罗世盆地沉积相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所谓"城墙岩系"巨厚磨拉石建造的形成均具有较强的控制性。  相似文献   

9.
二连盆地反转构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在腾二末期由张性应力场转变为压性应力场,为反转构造的形成创造了应力条件。不同凹陷或地区因地质背景不同,受力机制不同,形成的反转构造特征各异。对于二连盆地而言,形成于赛汉中期以前,反转程度较强烈,有主力烃源层阿尔善组地层卷入变形的反转构造,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0.
阜新盆地构造特征与圈闭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阜新盆地是辽西地区的一个晚中生代小型断陷盆地,形成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经研究表明,盆地剖面形态为典型的地堑式,平面上为北北东走向,呈向北西凸出的弧形。两侧的边界断裂在成盆期内发生了剪切走滑、挤压逆冲和拉张裂陷等复杂的构造变形;盆地内形成了一系列与边界断裂斜交的雁行状背斜和洼陷以及多组断裂构造。主要的控油构造样式有入字型、雁行状、铲形正断层-滑脱断阶、铲形正断层-滚动背斜等。圈闭类型主要有背斜  相似文献   

11.
急倾斜重复采动软岩巷道失稳破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赵家坝煤矿3964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采用地质雷达现场探测和理论分析结合的手段确定了巷道围岩的松动圈范围,并对多次重复采动条件下急倾斜煤层软岩巷道围岩失稳破坏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杂的地质力学环境、重复采动影响和支护方式及参数不合理是造成巷道呈"底板隆起,顶板下挫"相互错动的非对称性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高强高预应力扭矩应力锚杆、高强度让压均压锚索为基础的非对称性多介质结构耦合支护对策,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牛岭水电站坝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分析了皖南牛岭水电站坝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将坝区岩体按结构、物理力学性质分为:整块结构体、层状结构体、碎裂结构体、散体结构体.对坝区断裂构造展布特点及其力学性质,特别是构造岩的工程地质特征进行详细评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布局,对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8级大地震,摧毁了村镇大批建筑物,造成了大批的人员伤亡,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在汶川地区地质构造背景条件下,结合野外次生地质灾害和现场房屋震害的详细调研,从地震响应和破坏机理人手,分析了地震对村镇建筑地基破坏程度的影响因素,总结了汶川地震中村镇房屋建筑和地基的主要破坏模式;基于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理念提出了基于刚性地基和柔性地基基础分类的地震震害预防和缓解措施;同时从经济可行性的角度提出乡镇和城区分型而治、分区预防的系统构想.  相似文献   

14.
视顺层双层岩质边坡为叠梁结构,以其地质背景及力学作用机制为依据,分析了双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抽象出岩梁结构简化分析模型.利用梁板屈曲理论,探讨了叠梁的屈曲性态和分叉特性,建立了岩层结构的灾变判据.分析表明,对于顺层双层岩质边坡,这种计算模型和判据更接近实际情况,为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脉动式无级变速器动力性能差、效率低下等缺点,利用内摆线在特定条件下为直线的特性,将行星齿轮传动机构与曲柄滑块机构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脉动式无级变速装置.在完成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对其特性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输出转速在高速时波动较小,低速时波动较大;由于利用了传动机构的正反行程,因此该变速器的相数少、结构简单;该变速器的传动比可以从1变化到无穷大,在不停机情况下输出轴可以停转,从而兼有离合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地下洞室参数化设计与方案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电工程地下洞室区域所处的地质构造往往比较复杂,二维设计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引入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技术,并结合地质交互解译、TIN算法和地质趋势面分析理论方法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基于三维地质模型,提出地下洞室三维参数化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对设计成果进行分析,并应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构建地下洞室设计方案的优选模型.通过在某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淮北闸河煤田二叠纪含煤地层中发育的一种奇特的地质构造-锥形沉积结构体.作者在对这种结构体观测描述的基础上,研究了结构体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及物理力学性质,探讨了它的形成机理.初步认为,这种结构体是沼泽中高大乔木生长所引起的树干基部隆起或翘曲以及伴随产生的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的差异压实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东明凹陷地质构造力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兴隆庄井田小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井田构造的基本特征,并依据勘探和生产揭露资料,分析了井田小构造,特别是小断层的发育特征和规律,以及对煤矿综采生产的影响,探讨了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构造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井田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受控于地质构造条件,大型断裂导水性较差,内部中小型断裂对矿井突水起控制作用。对煤矿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种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判别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总结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分析岩石沉积压实过程的力学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异常高压形成机制进行分类。根据地层加载和卸载时的不同测井参数响应特征以及构造挤压环境下的典型构造地质特征,建立一种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判别方法。收集南海莺琼盆地一口高温高压井的测井数据,利用该方法对该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判别区分出欠压实、构造挤压和流体膨胀等异常高压形成机制,进而可以为优选地层压力计算模型提供依据;该井3.45 km以下地层存在流体膨胀机制造成的异常高压;利用判别结果选择的压力计算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地层压力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