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林业削片机刀片新材料YK钢奥氏体化条件对淬火效果的影响.探索了奥氏体化温度与时间对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以及奥氏体化条件与淬火硬度、残余奥氏体及回火转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针对新钢种的化学成分与刀片的服役要求,适当提高奥氏体化温度,并合理利用其二次硬化现象,可有效发挥新材料的性能潜力.  相似文献   

2.
残余奥氏体对双相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的力学性能影响比较显著。为了进一步了解工艺-组织-性能的关系,利用X射线法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双相ADI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CrWMn钢刀片镶钢余热进行高温淬火,有效地抑制网状碳化物的析出。以高温回火代替球化退火,实现碳化物超细化。降低淬火加热温度.获得细小奥氏体晶粒。使CrWMn镶钢刀片的抗弯强度与冲击韧性由δ-bb=1088MPa,α-k=19.6J/cm~2提高到δ-bb>2466MPa,α-k>88J/cm~2,HRC>60,获得明显的强化韧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低碳低合金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奥氏体化温度为880~940℃范围内,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试样的硬度下降,冲击韧性升高.热处理工艺为900℃×30min 300℃×45min等温淬火后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5.
用光学显微术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30、40、60、T8、T12钢马氏体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化温度越高,获得板条马氏体的量越多,奥氏体化温度超过某个临界值时,中高碳钢均可获得全部板条马氏体组织。钢的含碳量越高,获得全部板条马氏体的临界奥氏体温度越高。在该温度以下淬火时,30、40、60钢先形成板条马氏体,后形成片状马氏体;T8、T12钢先形成片状马氏体,后形成板条马氏体  相似文献   

6.
对比研究了1080~1225℃奥氏体化并淬火及200~620℃因火的多种条件下M2高速钢模具材料的静弯曲、疲劳及冲击弯曲性能,并探讨了工艺及治金因素对它们的影响.试验表明这些性能指标成倍地在大范围变动,影响抗弯强度的主要工艺参数是回火温度,相应的治金因素是马氏体基体的固有强度与塑性;奥氏体化温度的高低决定了试验材料的冲击韧性,除马氏体本身的塑性变形能力外,多量碳化物的弥散折出限制基体塑性的发挥,降低了M2铜的韧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高温淬火试验观察试验钢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变化情况.结合金相和TEM观察、显微硬度和第二相粒子的溶解度积公式分析了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试验钢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第二相粒子的溶解情况以及显微硬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奥氏体粗化温度在1200℃附近.当加热温度低于1200℃时,大量细小的第二相粒子阻碍奥氏体晶粒粗化;当加热温度高于1200℃时,细小的第二相粒子溶解,奥氏体晶粒出现异常长大.确定试验钢的合理加热温度为1150~1200℃,在此范围内可获得淬火组织的显微硬度值低于HV330.  相似文献   

8.
在固定除淬火加热温度以外其它各热处理工艺参数的条件下,通过对40Cr钢不同温度亚温淬火的强度、硬度和冲击韧性的研究,确定了40Cr钢在先共析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终了温度以下10℃范围内进行亚温淬火,其强度和韧性达到了最佳配合。通过亚温淬火与生产中常用的完全淬火强韧化效果比较,得出40Cr钢亚温淬火后强韧性不低于完全淬火,且在满足使用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淬火加热温度,减少了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9.
基体组织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以高锰钢、高碳低铬钢(GCr15)、球墨铸铁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下获得的非平衡基体组织试样的碳化硅两体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在所试验的马氏体、马氏体十残余奥氏体、单相奥氏体以及贝氏体+马氏体+奥氏体复合基体中,以淬火马氏体最耐磨,贝氏体复合组织的耐磨性仅与高锰钢单相奥氏体相当.适当地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即提高淬火温度可提高马氏体基体组织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硅对低碳Si-Mn双相钢纤维状马氏体形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过热度△T_Ⅱ(奥氏体化温度与A_C1的温度差值)相近的条件下,钢中硅含量提高有阻止马氏体纤维粗化的作用。原始组织为高温淬火态的钢,在(α十γ)两相区二次淬火组织中,纤维马氏体开始消失的温度随钢中硅含量增多而升高,钢中硅含量每增加一倍,该温度相应升高约40℃。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两种马氏体时效不锈钢中奥氏体含量与回火温度、回火时间及淬火温度的关系。实验证明相组织明显地与淬火温度有关。用X光衍射研究了淬火温度、时效温度及时间对微观应变△a/a的影响,透射电镜照片表明回火奥氏体沿马氏体边界析出,提高了冲击韧性ak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测试了不同合金元素加入量、经不同等温淬火工艺处理的奥贝球铁磨粒磨损性能,研究了其磨粒磨损机制,发现在低应力的疲劳磨粒磨损条件下,奥贝球铁以切削机制磨损,通过减少合金元素镍加入量、降低奥氏体化温度和等温淬火温度,都使得奥贝球铁的磨粒磨损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零保温"淬火温度对27SiMn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零保温"淬火条件下,奥氏体成分的不均匀性和马氏体转变的特点.实验表明,"零保温"淬火条件下,830~930 ℃范围内,随淬火温度升高,27SiMn钢的强、硬度和延伸率均增加;高于930 ℃后,逐步下降.该钢"零保温"淬火后得到细小的板条状马氏体组织,其原因与奥氏体晶粒细化和奥氏体中碳元素分布不均匀有关.27SiMn钢缸体采用(900±10)℃淬火,(630±10)℃回火的"零保温"调质处理工艺,力学性能完全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利用X射线衍射及电子显微技术对不同热处理工艺的奥氏体——贝氏体球铁的显微组织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球铁等温淬火的转变过程,在本文中论述了奥氏体化温度、时间,等温温度、时间对残余奥氏体含量、合碳量、硬度HV值以及贝氏体形态的影响,还讨论了残余奥氏体含量与含碳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GCr15钢强韧化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影响高碳钢韧性的诸因素。指出:奥氏体晶粒大小、碳化物尺寸及马氏体中含碳量是主要控制因素。为了探索新的双细化途径,本试验采用高温固溶空冷珠光体作为预处理组织,淬火后可以得到奥氏体晶粒度为ASTM11~13级,碳化物尺寸细化到0.4μ以下。文中还对GCr15钢的常规淬火温度作了试验探讨,采用815℃的较低温度淬火可以降低马氏体中含碳量,并使奥氏体及碳化物尺寸得到一定程度的细化。  相似文献   

16.
表面剥落是等温贝氏体球铗齿轮失效的主要方式。为提高球铁齿轮的使用寿命,必需研究球铁接触疲劳破坏的规律和寻找提高球铁抗剥落能力的措施。本文是球铁接触疲劳试验第一阶段工作小结。使用ZYS—6型接触疲劳试验机测定了经完全奥氏体化(奥氏体化温度910℃)与部分奥氏体化(奥氏体化温度880℃)等温淬火的普通球铁以及经上述两种奥氏体化温度等温淬火的低硫球铁的接触疲劳曲线和接触疲劳极限;研究了当试验用的工作轮由等温贝氏体球铁改为GCr15钢时,普通球铁接触疲劳极限的变化;研究了等温贝氏体球铁基体组织与接触疲劳极限之间的关系;并用金相法研究了球铁的接触疲劳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探求Cr12MoV合金工具钢实现超塑性的预处理工艺以及最佳超塑变形温度和速度条件,并就各主要因素对超塑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淬火处理、奥氏体化固溶—低温循环淬火处理均可使Cr12MoV合金工具钢在一定变形条件下实现超塑性,且经后一种工艺处理后,其延伸率超过了210%。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等温淬火工艺参数对化学成分(wt%)为0.40%C,1.2%Si,1.1%Mn, 0.9%Cr中碳低合金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光学显微组织、冲击韧性测试结果表明,试样在340~380℃范围内经等温淬火处理后,可以获得无碳化物析出的奥氏体-贝氏体组织,且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形貌由板条状下贝氏体逐渐向上贝氏体转变,试样的硬度达到HRC44,冲击韧性ak≥120J/cm2.  相似文献   

19.
从工业化应用角度出发,本文设计了两种不同Al含量(分别为1%和2%)的Fe-C-Si-Mn轻量化高强钢,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一定量Al元素后,钢密度相较于普通碳素钢有所降低。Al含量为1.0%时,钢经淬火-回火处理后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板条,当奥氏体化温度为1 050℃时,钢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其性能较锻态钢有显著提升。而当Al含量为2.0%时,不同奥氏体化温度热处理后钢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板条+铁素体,力学性能较锻压态无明显改善,表明2.0%Al钢不宜进行淬火-回火热处理。  相似文献   

20.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金相组织观察、透射电镜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奥氏体化工艺对超深井用V150油套管强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奥氏体化温度可提高合金元素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但过高的奥氏体化温度会使奥氏体晶粒粗大,导致塑性、韧性下降,890℃为实验钢较优的常规奥氏体化温度;奥氏体化30 min后,实验钢成分和组织分布趋于均匀,油套管的强韧性指标匹配达到最好,保温时间超过45 min后,晶粒开始长大,导致冲击性能有所下降;亚温淬火形成铁素体和贝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可得到超高强度钢希望获得的B/M复相组织,B/M组织中贝氏体能够分割马氏体基体,阻止裂纹扩展,残余奥氏体膜分割马氏体板条,使实验钢在保持足够强度的同时得到很高的韧性;实验钢在800℃亚温淬火后于640℃回火,强度和韧度均到达了V150油套管的目标要求,能够满足条件苛刻的超深井作业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