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4月27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俞立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在线发表了名为《乙酰化在细胞自噬过程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中卫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制研究》是中科院地理所董锁成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271556)"宁蒙沿黄地带城市化与环境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子课题,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承担,张丽君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中卫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制研究"课题组成员由老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课题研究主要以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与"985工程"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平台以及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3.
正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的支持下,厦门大学林圣彩教授团队揭示了乙酰转移酶TIP60作为一个"节俭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这是继该团队阐明"浪费基因"AIDA通过抑制脂肪合成而抵御肥胖的机制后,在脂代谢调控领域的又一重要发现。肥胖的特征之一是脂肪组织中过量的脂肪酸通过脂肪合成途径被转变成脂肪。lipin1是脂肪合成  相似文献   

4.
正钻戒可以增进两个爱人之间的感情,具有"钻戒"结构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反式激活蛋白结合蛋白复合物(下称该复合物)能促进生物体内多种重要过程,包括转录、DNA损伤修复和信号传导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蔡刚教授课题组和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癌症研究中心雅克·科特教授课题组合作研究,实现了对酿酒酵母中该乙酰转移酶结构的高精度描绘,揭示了组装和调控的机制,并描绘了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界面。相关成果于3月20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新型小分子抑制剂Napabucasin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以及迁移的影响. 首先通过分子模拟对接分析了Napabucasin与STAT3蛋白的互作机制. 然后利用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等方法在多种结直肠癌细胞系中证明了Napabucasin能够显著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以及迁移能力. 进而使用Napabucasin与Wnt信号通路激活剂Wnt agonist 1共处理结直肠癌细胞HCT116,结合蛋白质印迹实验发现,Wnt信号通路介导了Napabucasin对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以及增殖的抑制过程. 研究结果显示,Napabucasin能够在体外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迁移能力,并且Wnt信号通路参与介导了这一抑制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朱玉贤教授课题组通过比较野生型和无长绒、无短绒突变体棉花胚珠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发现,核苷糖合成途径在棉纤维快速伸长期最显著高调,而植物激素乙烯可能通过促进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医学院祁海教授课题组首次揭示了诱发性共刺激分子(ICOS)的免疫新功能——直接控制免疫细胞T细胞在体内迁移运动,为理解免疫器官产生抗体提供了新线索,从而给保护性疫苗的研制指出了新方向。相关论文刊登在4月2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人类抵抗长期感染类疾病的过程,其实是免  相似文献   

8.
1月11日,我院召开院级重点课程建设经验交流暨高等教育研究成果颁奖会,院长张英杰教授为通过本次验收的9门课程建设课题组颁发了合格牌匾,中文系张永刚教授和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汪帆教授分别代表文科和理科重点课程建设课题组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交流会上还颁发了获省级和院级优  相似文献   

9.
正新技术有望阻断线粒体遗传病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沙红英、朱剑虹课题组,联合安徽医科大学曹云霞团队,在探索遗传性线粒体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论文6月19日发表于Cell上。极体是卵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排出卵包膜外的"小细胞"。沙红英等研究人员以极体的生物学特性为理论基础和出发点,用极体中的遗传物质代替胞浆内的遗传物质,在2种不同线粒体遗传背景的小鼠之间进行线粒体置换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极体置换产生的子一代小鼠及其衍生的子二代小鼠体内仅含卵胞浆供体小鼠的线粒体,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异质线粒体DNA。同时,研究人员在小鼠上将极体移植、原核  相似文献   

10.
《前沿科学》2014,(1):94-94
<正>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冯雁教授课题组在酶稳定性机制、建立有效的酶稳定化策略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建立了酶活性中心稳定化新策略,阐明了酶动力学稳定性提高的结构基础。该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作为高效、环境友好的生物催化剂,酶在生物  相似文献   

11.
马臻 《科技导报(北京)》2017,35(21):143-143
 每年7月,送走了课题组的毕业生,在上海一所重点大学任教的A教授都会有点忐忑和期待--明年加入课题组的博士生会是谁?  相似文献   

12.
探索本课题组自主发现的天然抗肿瘤多肽FJ-2945对肝癌细胞Hep3b增殖、迁移的影响并初步明确其作用机制.通过CCK8与RTCA实验检测FJ-2945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与划痕实验分析FJ-2945对于Hep3b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FJ-2945对Hep3b细胞周期的影响;最后通过qRT-PCR与免疫印迹实验检测FJ-2945对Hep3b细胞增殖、迁移相关因子在转录水平与蛋白水平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FJ-2945显著抑制Hep3b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并促进Hep3b细胞凋亡.实验组中的Skp2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最终抑制Hep3b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由此说明多肽FJ-2945可以作为潜在的药物,通过靶向Skp2抑制肝癌细胞Hep3b增殖、迁移等过程,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非编码RNA与肿瘤》专著正式出版近日,由浙江省病理生理学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俊明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生命科学中心实验室主任汤华教授联合主编的《非编码RNA与肿瘤》专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以"DNA-RNA-蛋白质"为中心的遗传学法则和传统基因表达调控模式等经典理论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发现,在人类基因组中约93%的序  相似文献   

14.
正由浙江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与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亚研究院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浙江中日关系史学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日本文部省"近代日本‘知’的形成与汉学"课题组共同承办的"东亚文明——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7年11月18~19日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法国、越南等国的20多所学校的50多名  相似文献   

15.
正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形成与利用机理"(项目编号:2016YFD0100800)资助下,中国农业大学赖锦盛教授课题组在玉米杂种优势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Extensive intraspecific gene order and gene structural variations between Mo17 and other maize genomes"(种内基因顺序和基因结构变异应该对杂种优势和基因组进化有影响)为题,于2018年7月30日  相似文献   

16.
以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统水盐迁移过程为研究对象,解析了地下水文过程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关键驱动因素和互馈过程,提出了地下水效益区间的新概念;详述了地下水效益区间的形成机制及其模型模拟方法;从盐渍农田水盐耦合运移机制、尺度效应、量化模型、地下水位调控等方面展望了地下水效益区间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其挑战。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梁前进课题组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心体蛋白CrpF46。该蛋白基因表达异常时细胞呈现中心体“恶性”复制、纺锤体组装不规则、染色体分离不均等等现象。他们采用划痕愈合实验检测CrpF46基因过表达后人类宫颈癌细胞HeLa的迁移能力变化,发现这样情况下细胞微管延伸取向呈现明显的不确定性。而对照组细胞呈梭状,骨架纤维向“空白”处延伸。可见对照细胞倾向于向划痕方向伸出微管“触手”,而基因过表达细胞对划痕的愈合能力及其迁移运动能力低于对照组,并且无明显的“触手”生成,无明确的运动方向(似乎“迷失”了方向)。同时,对照细胞中心体多处于“触手”延伸一侧,而基因过表达细胞中心体的定向失去确定性。深入研究表明,这种无明确趋向性的迁移运动及骨架紊乱涉及系统的信号通路,关联着肌动蛋白丝、微管等骨架分子的调控途径。CrpF46在细胞迁移运动中功能的阐明,有助于深入理解细胞运动的调控机制和肿瘤发生、转移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钙钛矿型 (ABO3 )陶瓷与尖晶石型 (AB2 O4 )陶瓷材料的复合机制 ,实验发现 :钙钛矿型陶瓷与尖晶石型陶瓷材料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复合 ,在高温烧结过程中有离子迁移发生 ,离子迁移主要在B位间进行 .复合体电导率与离子迁移后所形成的结构状态有关 ,当复合体产生高电导结构时 ,复合体电阻率降低 ,反之 ,电阻率增高 .  相似文献   

19.
对生命早期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法则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演是一项值得探索的工作. 基于地球诞生初期所可能存在的理化条件及演化,提出了生物小分子产生的化学必然性以及籍此促使生物大分子产生并呈现生命端倪的逻辑必然性. 在提出不同原始反应之间维持相对平衡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产生结构相对稳定、对体系危害程度小的生物大分子以及大分子聚集体的成因及重要意义,阐释了囊泡(类细胞结构)的形成机制与意义;基于模板反应,提出了“软模板”(即mRNA)与“硬合成装置”(即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时的相互筛选(即柔-刚对接模型)以及多种RNA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成因,籍此提出了囊泡内因长期演化所导致的“弱遗传关系”的模型. 同时,也从逻辑学的视角分析了DNA与RNA形成先后的问题、蛋白质与核酸形成先后问题、病毒进化与细胞进化之关系等关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重要科学问题. 最后,对生命起源的逻辑、生命现象的重新定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蛋白质交联属于蛋白质改性修饰的一部分,是重组食品与新型食品制造的重要内容。与化学交联、物理交联相比,酶法交联因其反应条件温和、不产生副产物、交联效果好等特点,成为最为容易接受的一种蛋白质交联方式。除谷氨酰胺转胺酶外,一些氧化酶也被证明能够在蛋白质分子间形成共价键而形成交联。介绍了目前应用较多的酚氧化酶(酪氨酸酶、漆酶)、过氧化物酶以及赖氨酰氧化酶的酶学性质、交联机制等,并对其在食品蛋白质交联中研究现状以及潜在应用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