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儒学本身强调的是为己之学,并以道德伦理作为世间必须遵循之理,无论是孟子的五伦,还是朱熹的"明人伦",其观点背后所重视的是道德哲学的实践。从性善到性本善的演变,体现了由即心言性到即性言心的转变,两者对于心的解读以及尽心的工夫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道统思想的不断成熟和演变,体现更多的是朱熹与孟子之间道德哲学的建立方向与诠释的不同。时代背景的变换促使着儒学核心概念诠释的转化,从性善到性本善更多体现的是儒家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日本政治现代化发端明治维新,但步入真正的民主化轨道则是在二战之后。日本走的是一条不同于欧美源发型现代化国家所走的政治发展道路,它是追赶型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因而在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但受社会制度和阶级的局限,现代日本的民主政治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致使处在世纪之交的日本政治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教育为目的的,这个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对大学生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创新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关于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根红线。人的实践性本质决定了人总是在自觉地追求着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人本身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历时态上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的开始,在共时态上社会主义不是狭隘的个人全面发展,在本质上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解放和发展人的统一。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善救失,呼唤心底的善良 三字经开篇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既然是"性本善",我们就应该相信孩子心灵深处一定有善良的东西,我们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唤醒他们沉睡的或者在成长过程中被破坏了的真善美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灵魂,它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使人获得更加平等的、和谐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健全人格是当代社会的诉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格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健全人格。明确人格教育的概念和特征,重视人格教育,不仅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与劳动活动联系在一起。物质生产的基础性决定了劳动活动方式的有限性,即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对性;基于物质生产之上的精神生产意味着劳动活动的自由自觉性,即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性。二者在劳动发展过程中通过交互作用实现着统一,从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取向就是劳动活动的艺术化。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分工的深化与细化使人根据自身天赋选择劳动方式成为现实,这意味着人的发展的自由性乃至某种全面性;市场效率机制所推动的科技进步弥补了个体劳动者之间的能力差异,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解放出来,这为人的自由活动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科教兴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及上海市“科教兴市”等主战略的指引下,信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助推器和自主创新的源发地之一,产业园区以其自身所拥有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优势,无疑为上海乃至全国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条新路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化学系1988年有4项科技成果分别获省级以上一、二、三、四等奖。其中耿信笃教授等人完成的“液-固分离体系中溶质的计量置换吸附机理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源发教授等人参加的“野燕枯合成方法的改进”获国家发明四等奖;刘志杰教授等人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类社会实践,它包含着人的劳动生存能力、人的自身素质及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三个层面的内涵,全面性、发展性和自由性是其要义;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应注意体现和把握全面发展价值观的整体性原则,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一般原则与阶段性和特殊性要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提出了挑战。人类在遭受自然界的报复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反思,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也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人和自然界关系的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自身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从自然界生成的历史,人通过劳动实现和确证自己“自由自觉”的本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出现,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人的劳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全面异化。但在这种否定形式的发展中,又创造了和包含着积极的成果。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后一个对抗形式。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于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以此标地志真正人类社会的开始。在共产主义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才能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主体性为视角,以人类美学发展的整体流变为背景,将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康德与现代西方美学大家——克罗齐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二所张扬的都是生命力的洋溢,精神的生生不息,情理的统一,都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和尊严的认可。二昭示出,美学和艺术作为人类精神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然成为承载人的自由本质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4.
在哲学视域内解读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和发展理念。认为"以人为本"体现了"人与物"辩证统一的哲学品质,本质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又好又快地发展。"以人为本"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搞清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探寻实现以人为本的现实路径是必要的,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克服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基础上,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科学、酏面、深刻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辩证统一的观点,即劳动实践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与之相对立;以实践为“中介”,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实中活动使统一的自界分化为“人化的自然”和“天然的自然”,并且推动“天然的自然”不断向“人化的自然”转化等思想。正确理和掌握马克思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掌握古今中外,特别是在现代西方思潮中关于人与自然的种种观点,思想和为我们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使人同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努力开创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环境以社会化方式进行着互动,并建立起生态适应关系。这一生态适应的实质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化与教育自然性的统一。我们把社会化与自然性结合的自觉形态,称为耦合。强调这一耦合,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生态适应,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生态适应主要指向与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向包含着人的多主体发展的适应转变,转变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变化,预示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化将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适应,由局部适应转向全面适应。  相似文献   

17.
环境是人类社会延续的自然基础,而发展则是人类社会协调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能动表现。如果发展不能立足于可持续性,那么,这样的发展势必胁迫环境的自然无序演化,亦将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环境与发展成为了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主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是人类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北干旱区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讨论了西北干旱区的土地退化、生态建设与尊重自然、水土资源利用及区域发展等问题.干旱区土地退化主要为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和草地退化;生态建设中应当尊重自然,不宜大面积植树造林、片面追求森林覆被率的提高.采取生态修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有助于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在区域发展中应当重视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区域间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人的世界的根本,人是创造人的世界的主体。人类中心主义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也显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奉行的是互利互惠的准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