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于易位吸附模型推导出了化学吸附和交换动力学的解析表达式,这些动力学方程可从理论上剖析强化学吸附分子的压强促进脱附速度与其吸附过程之间的关系。本文作完满解释了CO/CO在Pd(111)和Rh多晶表面上的气相,表面交换动力学特征,并强调指出在实验温度和气相压强范围内CO在Pd表面上强弱吸附动态的动力学性质差别明显,文中还易位吸附模型和化学吸附的前驱态理论之间的一致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采用SCC-DV-Xa嵌入簇模型方法,研究了CO/NiO(100)吸附体系。比较表面电场作用与轨道作用对CO性质的影响,并考虑到BSSE校正,对CO在NiO(l00)面上的吸附行为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计算结果表明:CO以C端垂直吸附于表面阳离子吸附位;CO与表面的作用主要为静电作用,表面电场作用是使得吸附态CO的IR峰蓝移的主因。  相似文献   

3.
CO在NiO(100)表面吸附的DV—X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CC-DV-Xα嵌入簇模型方法,研究了CO/NiO(100)吸附体系。比较表面电场作用与轨道作用对CO性质的影响,并考虑到BSSE校正,对CO在NiO(100)面上的吸附行为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计算结果表明,CO以C端垂直吸附阳离子吸附位;O与表面的作用主要为静电作用,表面电场作用是使得吸附态CO的IR峰蓝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体相与表面相之间的相平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溶液体相与表面相之间的Butler相平衡关系式为基础,建立了标题系统的相平衡方程。运用此方程计算了H2O-C12EO3(十二醇三乙二醇醚)、H2O(0.1mol/L NaBr)-SDS(十二醇硫酸钠)及H2O(0.1mol/L NaBr)-C12CO3-SDS三个系统的表面相绝对组成,表面活性剂组分在表面相与溶液体相之间的分配系数,表面活性剂的相对吸附活性以及表面吸附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瞬变应答技术,研究了C2H6在Mn2O3催化剂上的氧化反应。根据产物CO2分别对反应物C2H6和O2的浓度阶跃变化结果,证实C2H6的催化氧化反应,必须经历催化剂表面上O2(吸附态)和C2H6(吸附态)的反应步骤,总反应的RDS是催化剂表面上吸附态C2H6分子的形成。实验还证实了CO2不影响C2H6氧化反应的速率,而H2O对此反应有禁阻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瞬变应答技术,研究了C2H6在Mn2O3催化剂上的氧化反应。根据产物CO2分别对反应物C2H6和O2的浓度阶跃变化结果,证实C2H6的催化氧化反应,必须经历催化剂表面上O2(吸附态)和C2H6(吸附态)的反应步骤,总反应的RDS是催化剂表面上吸附态C2H6分子的形成。实验还证实了CO2不影响C2H6氧化反应的速率,而H2O对此反应有禁阻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XPS表征了LaMO3(M=Fe,Co,Ni)晶体表面氧的性质,区分了XPS谱中二种O1s峰.由O吸峰的相对强度获得了LaMO3表面吸附O2性能的变化规律,并得到了O2吸附量(脉冲法)实验结果的映证.CO氧化反应活性测定发现:300℃下,LaMO3活性顺序为LaCoO3>LaNiO3>LaFeO3,与其O2吸附量大小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介绍光电子能谱(XP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分析煤系黄铁矿添加CaO并经超声处理后 ,Ca++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特性,证明Ca++在黄铁矿表面是主要抑制因素,超声处理可以强化CaO对煤系黄铁矿的抑制。  相似文献   

9.
对纤维状催化剂ACF吸附SO2动力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ACF吸附速度快、吸附平衡时间短、平衡吸附量大;其结构变化对吸附动力学有影响;Bangham和Langmuir吸附速度方程在ACF对SO2吸附体系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混合表面活性剂在硝酸铵饱和溶液中的物化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测定并比较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12H25SO4Na)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18H37NH+3CH3COO-)混合体系在硝酸铵饱和溶液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计算了混合表面活性剂在硝酸铵饱和溶液中的饱和吸附量以及分子间作用参数。结果表明,混合表面活性剂在硝酸铵饱和溶液中的稳定性、表面活性、起泡性及饱和吸附量,均优于其组成的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理论计算表明,等摩尔混合表面活性剂分子间作用参数的绝对值大于非等摩尔体系;同时讨论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氯离子对马尾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素(DpNPV)包涵体在Ag胶听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谱的影响,在Ag胶中加入Cl^-离子,可增强SERS效应,能改变包涵体膜蛋白的COO^_和NH2基团在Ag表面上的吸附状态,至使Phe残基侧链接近Ag表面,其低波数峰红移达26cm^-1,并对所得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TiO2负载Ni、Cu和Ni—Cu合金催化剂中SMSI效应,及其对CO加氢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载于TiO2上的金属组分与载体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对H2和CO吸附的变化及还原温度的提高;载体TiO2的作用是使CO的吸附出现了线式和桥式吸附态外的卧式吸附态(M…C=O→Tin+),引起CO活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C=O键的断裂而形成表面碳物种;双金属Ni、Cu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均匀的合金相,该活性组分与载体TiO2的共同作用,对CO加氢中C2物种,特别是乙烯的生成有利。  相似文献   

13.
对离子交换法处理钨矿物原料苏打压煮的母液进行了全面研究,系统测定了不同树脂对WO及CO的吸附性能及两者的分离系数,查明了从上述溶液中吸附WO的最佳条件。在流速为2cm/min的条件下,对含WO327.04g/L,CO12.23g/L,Cl ̄-2g/L及少量P,As,Si杂质的模拟工业料液而言,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213吸附WO的交换容量达227.9mgWO3/g干树脂.最终解吸液成分符合制取高纯APT的要求,含CO的交后液可部分返回苏打压煮过程以回收Na2CO3。  相似文献   

14.
泥炭经化学处理可有效吸附交换水中微量放射性元素离子等,用于净化水体.用廉价、易得的改性泥炭作吸附剂,研究改性泥炭中腐植酸对UO2+2 、137Cs、169Yb 和HPO2-4 的吸附交换;由吸附交换规律及测定的吸附交换平衡时间考察了pH 等因素对吸附率E、分配系数Kd 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发现改性泥炭对UO2+2 和169Yb 的吸附交换服从Freundlich 等温式,而对137Cs和HPO2-4的吸附交换则服从Langm iur等温式,并讨论了吸附交换机理.  相似文献   

15.
对天然海水中氨基酸- 金属铜离子Cu(Ⅱ)- 粘土三元体系中三元表面配合物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⒀采用交换吸附百分率ECu(Ⅱ)~pH关系曲线法研究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氨基酸对铜离子Cu(Ⅱ)在高岭石上的交换吸附百分率ECu(Ⅱ)~pH关系曲线(S型曲线) 的影响有“左右摆动”规律, 认为体系中形成了三元表面配合物 SOHLM (新型(Ⅱ)类); 实验比较了三种氨基酸的影响⒀三元表面配合物的形成主要受固体粒子表面结构、氨基酸存在形式以及它们的络合能力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驱油剂在油砂上吸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测定了298K和318K进口磺酸盐型驱油型ORS-41和B-100在油砂上的吸附等温线,并研究了NaOH和NaCl对吸附量的影响,实验结果用非均匀表面两阶段吸模型导出的吸附等渐方程式关联,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7.
在静态条件下,研究了改性泥炭对^137Cs,UO2^2+的吸附与交换,测量了吸附平衡时间,pH对分配系数Kd的影响,改性泥炭对^137Cs的吸附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对UO2^2+的吸附服从Freundich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8.
改性泥炭对UO^2+2,^137Cs等吸附交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炭经化学处理可有效吸附交换水中微量放射性元素离子等,用于净化水体。用廉价、易得的改性泥炭作吸附剂,研究改性泥炭中腐植酸对UO^2+2、^137Cs、^169Yb和HPO^2-4的吸附交换;由吸附交换规律及测定的吸附交换平衡时间考察了pH等因素对吸附率E、分配系数Kd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发现改性泥炭对UO^2+2和^169Yb的吸附交换服从Freundlich等温式,而对^137Cs和HPO  相似文献   

19.
消泡剂TBP对起泡剂C12E8表面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消泡剂TBP(Tributylphosphate)对起泡剂C12E8(Octaethyleneglycolmonodo-decylether)表面吸附性质和表面弹性的影响.文中通过对理想表面模型-Langmuir-Szyszkowski吸附等温线和非理想表面模型-Frumkin吸附方程的研究,得出起泡剂C12E8溶液表面吸附-脱附活化能与吸附量有关的结果,并且阐明了C12E8浓度小于cmc时消泡剂TBP的消泡机理.可以认为TBP降低了C12E8的表面吸附量以及表面吸附和脱附活化能,有利于表面张力梯度的修复是通过变形表面下溶液分子的直接吸附,从而削弱其表面弹性,降低泡沫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Mo原子表面扩散激活能的计算及Mo2C膜成膜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Collins模型,计算了Mo原子表面扩散激活能。根据实验结果,论证了如下结论:在制备Mo2C膜的过程中,Mo(CO)6的变化遵从先被基底吸附,发生相变再进行级联式分解的两步机制;其成膜过程是Mo(CO)6先分解,再由Mo碳化为Mo2C成膜。用Gibbs函数最小的原理,探讨了成膜的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