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使用瞬变应答技术,研究了C2H6在Mn2O3催化剂上的氧化反应。根据产物CO2分别对反应物C2H6和O2的浓度阶跃变化结果,证实C2H6的催化氧化反应,必须经历催化剂表面上O2(吸附态)和C2H6(吸附态)的反应步骤,总反应的RDS是催化剂表面上吸附态C2H6分子的形成。实验还证实了CO2不影响C2H6氧化反应的速率,而H2O对此反应有禁阻作用。  相似文献   

2.
NaOCl/H2O2协同氧化制备壳寡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NaOCL/H2O2协同氧化制备壳寡糖的适宜工艺条件,即用0.6mol摩尔配比为0.25的NaOCL/H2O2协同氧化剂氧化降解60g壳聚糖,反应pH为6,温度为55℃,时间8h,可使98%的壳聚糖转化为壳寡糖。通过对降解产物的氨基含量及红外图谱分析,证明该氧化反应主要是以开裂壳聚糖的β(1,4)糖苷键来进行 了,并对该反应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C,LC和SLC催化剂上的甲烷氧化偶联及其相应的C2产物的催化氧化和它们的气相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催化剂明显地抑制C2H4的氧化反应,其抑制能力由小到大按C,LC,SLC顺序增加.而在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C2产率和选择性同样按此顺序增加.这表明在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催化剂C,LC,SLC起着抑制C2H4产物深度氧化的作用.这一顺序也同CO2TPD表征的催化剂碱强度顺序一致.关联结果说明:这种抑制效应可能与催化剂的内在碱性有关.研究同时表明:在优化组成的SLC催化剂上的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La2O3可能有利于·CH3自由基的产生;CaO有利于产物C2H6的氧化脱氢生成C2H4;而SrO的引入则对最终产物C2H4的深度氧化起着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AM1方法(采用UHF计算程序)研究了CH3C9O)OONO2,CH3C(CH2)C(O)OONO2和C6H5C(O)OONO2热消除NO2形成自由基的反应,计算的活化能分别为118.58,108.93和106.53kJ.mol^-1。  相似文献   

5.
应用表面反应红外动态技术考察了促进型铑催化剂Rh-Ag/SiO2上CO吸附及其加氢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线式吸附态的CO对氢的反应性能高于桥式吸附的CO,是加氢反应的主要活性吸附态.反应条件下温度升高有利于Rh-Ag/SiO2上线/桥CO吸附态强度比值的增加.表面反应生成了表面甲酰基、甲酸盐、乙酰基、乙酸盐、乙烯酮及烯醇盐等关键的C1-2含氧中间体.助剂Ag的加入提高了铑催化剂上CO吸附态的线/桥强度比值以及线式吸附CO的加氢反应速率和C2含氧物的生成率.  相似文献   

6.
V—Mg—O催化剂用于丁烷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和丁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用于烷氧化脱氢制丁二稀的V-Mg-O催化剂,m(V2O5)/m(MgO)、催化剂焙烧温度对转化率和选择性有较大的影响,24-V-Mg-O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和C4(C4H8和C4H6)选择性,当反应温度为873K、原料气组成为n(C4H10)/n(O2)/n(N2)=4/8/88时,收率达到32%。  相似文献   

7.
TS分子筛的催化氧化性能研究:Ⅲ.苯酚氧化制苯二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自合成的钛硅分子筛(TS-1)对H2O2氧化苯酚制苯二酚反应的催化活性。对反应的温度、时间、催化剂用量、酚:H2O2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在催化剂用量为苯酚的10%、酚:H2O2(mol)为3:1时,经57℃/6h反应,H2O2的转化率和对产物苯二酚的利用率可达90%和80%,还观察到,分子筛的晶粒大小对苯酚的氧化活性影响较大,大晶粒催化剂的内表面利用率较低,从而影响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Mn(OH)2空气氧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碱条件下,用MnCl2,MnSO4,Mn(NO3)2溶液生成的Mn(OH)2的空气氧化反应。X-射线衍射测定结果表明,氧化产物为Mn3O4。用电势-pH图对反应结果做了分析,测定并分析了Mn(OH)2空气氧化过程中pH值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发现掺有碱土金属组份的ZrO2样品形成AZrO3相,其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显示出相当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其中A=Ca,Sr,Ba,尤以Ba为佳).大量BaCO3相的存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对于90mol%Ba-ZrO2催化剂在750℃,60000ml·g-1·h-1,CH4:O2:N2=3.8:1.0:9.0(摩尔比)的条件下,C2烃选择性为56.9%,C2烃得率达17.2%.讨论了BaCO3对几种催化剂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阶跃过渡应答法研究在PdAg/Al2O3催化剂上甲醇、氧、二氧化碳的吸附行为以及甲醇完全氧化反应应答。结果表明:甲醇为慢吸附、不可逆吸附,氧和二氧化碳为快速、可逆吸附;吸附态氧与吸附态甲醇的反应为快反应;甲醇在催化剂上的吸附是甲醇完全氧化反应的慢步骤。  相似文献   

11.
甲烷部分氧化反应机理的键级守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键级守恒-Morse势方法研究了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反应机理,以Ni晶面为模型催化剂,应用BOC-MP方法计算了甲烷在有氧与无氧参与下的解离反应及CO和CO2生成反应中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垒和反应热焓。计算结果表明,无表面氧参与下的CH4直接解离途径更可能发生;由CH(s)生成CO比由C(s)更易进行。  相似文献   

12.
应用原位红外光谱的方法,在反应现场条件下,研究了促进型甲酸甲酯(MF)氢解制甲醇铜铬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物种.结果表明,在MF氢解反应条件下,工作态催化剂上主要的化学吸附物种和反应中间物种是CH3O-CHO…H-O(a)(1751,2730,1455cm-1)、CH3O-CHO…Cu+(a)(1654,2730,1455cm-1)、CH3O-CHO…Cr3+(a)(1552,2730,1445cm-1)和OCH3(3012,2946,1455cm-1).结合对该催化剂活性位本质的探讨,推断了甲酸甲酯氢解制甲醇的主要反应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环己烯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合评述了不同类型的金属配合物催化剂氧化环己烯氧化反应的性能。对其氧化反应的机理及不同氧源O2,t-BuOOH,H2O2,PhIO,NaClO作氧化剂下环己烯氧化反应的活性及产物的选择性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认为过氧化氢酶(EC1.11.1.6)催化过氧化氢歧化分解反应的机理是:过氧化氢酶结合一分子H2O2形成化合物Ⅰ后,催化该H2O2异构化为一种氧化性能很强的H2O-O,然后,放出活性氧原子去氧化另一个H2O2分子产生2H2O和O2;并认为H2O2异构化为H2O-O是该总反应的控制环节。据此观点,进行了单分子反应理论RRKM计算,其结果和实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考察碱土金属氟化物/三氧化二钆在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发现在Gd_2O_3中添加碱土金属氟化物,C_2选择性和收率都有明显提高。当Gd_2O_3摩尔含量相同时,催化性能按Ca-Sr-Ba顺序递增,在80%BaF_2/Gd_2O_3催化剂上C_2选择性和收率分别达59.5%和18.7%.XRD分析结果表明,在含氟催化剂中出现了四方Gd_4O_3F_6新相,其结构与立方CaF_2,SrF_2和BaF_2相似.可能有利于物相之间的匹配及载流子传递.XPS测试发现,催化剂表面上存在着(或O ̄-)物种.与Gd_2O_3相比,在含氟的催化剂中,O_1s结合能较高,表明该吸附氧物种所带电荷较少,对提高C_2选择性有利。  相似文献   

16.
用β-CD与顺丁烯二酸酐及α-氯乙酸反应制得(6-氧-3-脱氧柠檬酸单酯)-β-CD,用此化合物催化H2O2对环己烷进行氧化反应制得环己烯。  相似文献   

17.
认为过氧化酶(EC1.11.1.6)催化过氧化氢歧化分解反应的机理是:过氧化氢酶结合一岔子O2形成化合物I后,催化该H2O异构化为一种氧化性能很强的H2O-O,然后,放出活性氧原子去氧化另一个H2O2分子产生2H2O和O2;并认为为H2O2异构化为H2O-O是该总反应的控制环节,据此观点,进行了单分子反应PRKM计算,其结果和实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用Co2(CO)8与含硫含磷杂环配体ClPSCH2CH2CH2S↓反应,合成得到含有半填隙μ6-P原子的新的六核簇Co6(μ6-P)(μ-SCH2CH2CH2S)(μ-PSCH2CH2CH2S↓)(CO)121,同时,得到三核簇Co3(μ-PSCH2CH2CH2S↓)3(CO)62,通过元素分析和波谱表征确定了二个簇合物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9.
NiO/SiO2是优良的非贵金属型CO氧化催化剂,EXAFS和TPR表征表明其活性中心为NiO。在此基础上进行的Monte Carlo模拟表明,在NiO/SiO2上CO氧化遵循L-H机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XRD,TPR,TPD-MS,TPSR-MS和IR技术,研究了负载于SiO_2担体上的Ni,Cu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所引起的CO加氢反应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双金属Ni和Cu之间可以很好地形成合金,Cu的4s电子迁入Ni的3d轨道的电子效应,使双金属催化剂对H_2和CO的吸附能力有别于单金属Ni,Cu催化剂;CO加氢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生成烃类,在Cu中心上通过HCO_(a)活性中间物生成醇类,Ni和Cu的合金化则有利于C_2以上的物质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