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家和民众二维角度探讨竞技体育及其社会功能,这里将国家要求竞技体育争金牌的竞争意识和民众欣赏竞技体育的获胜意识综合定义为金牌意识,思考与分析竞技体育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大众体育的关系,进而在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带动大众体育的普及与发展,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突破性地取得了金牌第一,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历史。从表面上看,我国体育的最大收获是竞技体育上金牌数量的第一。事实上,除了金牌,我们最主要的收获是全民体育意识的觉醒,即除了竞技体育,我们还有群众体育要发展,更要与世界发展同步。从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的发展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如何协调地发展,而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整合发展的相关问题。因此,诸多的专家及学者认为,北京奥运会将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一个拐点,即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整合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根据“资源配置--运行--效益”模式,科学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有利于竞技体育的良性运行,有利于奥运战略的完成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以51金21银28铜的优良成绩,金牌第一的辉煌成绩圆了中国人体育大国的百年梦想.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能拿的金牌,只是奥运项目中很少的一部分,奥运项目只是竞技体育很少的一部分,竞技体育也只是整个体育活动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奥运会不能代表体育,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我们能够期盼的只是有限的辉煌.为此,以北京奥运会中国队所得奖牌数据为主要依据,探讨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大众体育的关系;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我国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现状及走势进行研究,认为金牌多少并不一定象征着国家地位的高低,真正要竞争的,是经济和科技.提出我国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要协调发展.旨在为推动新时期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观以及新时期国家和谐、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和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新时代背景下,探讨日本竞技体育政策演变的历程与特征,对于推动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和奥运备战工作具有现实意义。研究认为不同政策导向下的日本竞技体育跨越了“脱亚入欧”期、快速崛起期、改革转折期、渐进复苏期、全面复兴期五个阶段,贯穿了以军事性、功利性、保守性、振兴性、争先性为中心的政策主导思想。日本竞技体育政策服务于不同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政治利益需要;打造了“一贯制”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与保障体系;构建了科技、信息、医疗、训练、服务等“一体化”运动员援助体系;特定时期缺乏持续性,未处理好与大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拓宽我国竞技体育政策目标,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利益新诉求;完善奥运备战援助政策,大力提升科技助力、运动员援助、训练参赛等科学化水平;健全适应中国国情的多元化、“一贯制”后备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强调政策的延续性和包容性,推动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和带动社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淑惠 《科技资讯》2008,(31):212-213
后奥运时代,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在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面前,体育大有可为,从文化学意义来看,体育对推动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现为,其是塑造社会主体自身和谐的基础、营造和谐生活氛围的平台、锻造公民“和德”的熔炉、开拓国际社会“对话空间”的有力武器。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有了体育自身的和谐,中国体育才能践行自己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使命,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应以奥运精神重塑自身,在建构和谐体育的同时,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经历了孕育与初创阶段、尝试性创新阶段、多元化创新阶段.通过对后奥运期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创新时代背景的分析,认为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改革将提速进入轨道,并对后奥运期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创新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设计和构想.  相似文献   

9.
创立和构建和谐体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时代的历史选择,也是现代体育学术理论创新的客观发展需要.和谐的本质是协调与共享,和谐体育是人类以自身运动为主要对象和谐改造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和谐体育活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体育的主体与客体、目的和效果都统一于人自身.人既是和谐体育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和谐体育具有绿色、休闲、人性化等鲜明时代特征.系统研究和谐体育,对于积极继承和自觉贯彻2008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口水     
《华东科技》2012,(9):10-10
@张港 奥运开赛至今,很多人心态怪异,拿了金牌说不能再以金牌论胜负,不拿金牌吐沫星子能淹死人。一方面,奥运竞技无论举国体制与否就是来拿成绩的,跟公司KPI一样,金牌当然是考核指标且多多益善,这不需要批也不该批。另一方面,群众体育勃兴是未来且需竞技体育带动,只是方法要完善。两者不是零和游戏。  相似文献   

11.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审视中国竞技体育所折射出的问题,分析改革的重要性等方面,结合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后奥运时期中国竞技体育的出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在后奥运时期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变迁:我国从单位制刚性体育文化向多样化变化,从单一性体育文化活动向多样化转变;进入后奥运时代单纯的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同时向体育休闲审美活动、全民健身运动协调发展;公众精神生活促进了体育多元文化发展,高校体育渗透着物质体育文化与精神体育文化,中国高校体育融合了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电器时代的劳动智能化发展,生产流水线的电器生产"工具手"取代了人的体力"劳动手",人的体力劳动得到释放,体育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与休闲、求新求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举国体制的利弊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欣 《科技信息》2009,(29):I0222-I0223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以金牌数51枚名列奥运金牌榜的首位,在彰显我国体育健儿优异的竞技水平之外,也显示出了我国竞技体育制度,即“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但是在举国欢庆的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一个奥运冠军背后上亿元的投入”是否合理、“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这样一些争议,对举国体制的批评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本文通过对举国体制优缺点的分析,对我国体育事业今后改革的趋势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4.
在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我国体育事业如何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彰会上,胡锦涛提出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2010年至今“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相关研究成为体育界的热点之一.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时代性、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认为: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需在体育体制改革、学校体育开展、竞技体育比赛项目、体育产业规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达到协调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要使学校体育摆脱竞技体育的影响,要考虑观念与认识的问题、标准和习惯的问题以及管理与操作上的问题.根据上述问题,从四个方面阐述学校体育如何摆脱竞技体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内蒙古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内蒙古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提出内蒙古竞技体育的近期与长期发展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内蒙古竞技体育应通过宏观调控,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及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走依托社会办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正日益走向繁荣和兴盛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不仅仅体现在奥运会金牌数量等中国竞技体育的强大,同时更体现在中国体育文化在全世界的话语权.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竞技体育大国崛起之路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力求通过体育文化、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阐述,重新审视中国体育价值观迷失的原因所在.认为中国体育文化强国的发展是要寻求一种动态的文化生态平衡,既要保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又要不断的吸收其他国家体育文化的精华;既需要保持对外开放,又需要保持中华民族特色;既要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又要体育文化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8.
浅析中国“体育强国”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瑞  聂晶 《科技信息》2009,(4):14-14,16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举国体制"的实施,竞技体育得到了飞速发展,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总数高居金牌榜榜首,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大国之一。然而奖牌的背后,我们仍距离世界体育强国的标准有很大差距,举国体制的"金牌战略"与"全民健身推广"的相对独立,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相对滞后,使我国还不能被称为"体育强国"。  相似文献   

19.
民主德国在二战后,迅速靠计划手段将竞技水平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其体育发展过程中,重视学校体育对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竞技体育重视优秀选手的培养,包括通过学校进行培养,在大众体育的参与上,政府和社会团体共同发挥作用.但由于过分重视竞技的政治意义,执行僵化的体育体制,导致体育领域出现许多的问题,最后走向崩溃,而这些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0.
荆维玲 《菏泽师专学报》2012,(5):123-125,135
用经济学、政治学的相关理论,从历史沿革中分析了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成因;分析了世界范围内“举国体制”产生的原因与行为的性质;探讨了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问题,认为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改革要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方向一致,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