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用已二酸和乙二醇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酯化和缩聚两步反应合成聚己二酸乙二醇酯(PEA),测所得聚酯二元醇的酸酯(Av)和羟值(Qv),得到合成聚氨酯大分子单体的原料.聚已二酸乙二醇酯(PEA)与等量的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100)反应,加入十三氟-1-辛醇封端,得到含氟聚氨酯大分子单体(FPUOH).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玻璃基片表面制备含氟聚氨酯薄膜,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亲水性测试结果表明,自组装薄膜与水的接触角为76.8°,证明了自组装薄膜制备的成功.微摩擦测试结果表明,含氟聚氨酯大分子自组装薄膜修饰的基底具有很好的减摩润滑效果,当载荷为400 mN时,自组装薄膜的稳定摩擦系数达到0.09,适合作为轻载荷下的润滑防护保护膜.  相似文献   

2.
用己二酸和乙二醇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酯化和缩聚两步反应合成聚己二酸乙二醇酯(PEA),测所得聚酯二元醇的酸酯(Av)和羟值(Qv),得到合成聚氨酯大分子单体的原料.聚己二酸乙二醇酯(PEA)与等量的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100)反应,加入十三氟-1-辛醇封端,得到含氟聚氨酯大分子单体(FPUOH).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玻璃基片表面制备含氟聚氨酯薄膜,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亲水性测试结果表明,自组装薄膜与水的接触角为76.8°,证明了自组装薄膜制备的成功.微摩擦测试结果表明,含氟聚氨酯大分子自组装薄膜修饰的基底具有很好的减摩润滑效果,当载荷为400mN时,自组装薄膜的稳定摩擦系数达到0.09,适合作为轻载荷下的润滑防护保护膜.  相似文献   

3.
以对苯二甲酸、联苯二甲酸(BBA)和乙二醇为原料,采用直接酯化技术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联苯二甲酸-乙二酯(PETBB).特性黏度和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表明得到了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共聚物.13C-NMR证实PETBB大分子链上所含的BBA与投料比一致;随着BBA摩尔分数的增加,共聚酯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平均序列长度减小而聚联苯二甲酸乙二酯(PEBB)平均序列长度增大.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证明PETBB共聚酯自熔体冷却的结晶温度变低,较高BBA摩尔分数的PETBB甚至不能在熔体冷却过程中结晶,表明共聚酯结晶变得困难,但经充分热定型仍能形成晶体;而其熔融温度随BBA摩尔分数的增加而明显下降;玻璃化转变温度则随BBA摩尔分数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4.
NH3等离子体处理的PET表面接枝氨基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氨气等离子体处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在表面引入活性基团氨基,并通过戊二醛接枝谷氨酸。利用接触角、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光电子能谱(XPS)和体外血液相容性实验(APTT)表征接枝改性后的膜的表面结构和性能,比较了只用氨气等离子体处理的膜和接枝谷氨酸后的膜的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改性膜亲水性均提高,70W放电功率下改性的膜血液相容性改善效果最好。与未处理的膜相比,用氨气等离子体处理的膜的APTT延长了5.9s,接枝了谷氨酸的膜的APTT延长了3.2s。  相似文献   

5.
PET在超临界甲醇和乙醇中的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PET)在超临界甲醇和乙醇中的降解规律 ,并通过红外、色谱等分析手段研究降解后单体回收率与温度、压力及反应时间的关系 .确定超临界甲醇和乙醇中 PET降解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6.
采用化学接枝方法,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非织造布进行改性,提高其表面润湿性并使其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丙烯酰胺和壳聚糖为接枝单体,烷基糖苷为溶胀剂在氮气保护下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进行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接枝单体丙烯酰胺和壳聚糖的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通过FTIR,XR...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发挥有机硅的“有机-无机”双重特性的作用,研究用反应性有机硅改性其它高分子材料,以聚硅氧烷大分子单体制备了聚苯乙烯-聚硅氧烷规整接枝共聚物.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了接枝共聚物的结构,用接触角测量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共聚物在不同基材上成膜的表面和界面组成及相分离程度.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呈现典型的层状相分离结构;PDMS在膜表面实现最大限度地富集,且对不同界面其富集程度不同;接枝共聚物的表面疏水性随着PDMS链长的增加而增加,且当PDMS含量增加时,呈现先增加后保持不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二氧化碳激光裂解色谱法(CO_2—LPCC)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聚萘酯,PEN—2.6)的裂解.分离采用具有弱极性(SE—30)的双分离柱,用模型化合物鉴定了特征裂解产物,根据裂解图谱,探讨了PET和PEN—2.6的裂解机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铝酸酯偶联剂对埃洛石纳米管(HNTs)表面改性,并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改性埃洛石(PET/m-HNTs)复合膜,研究了不同含量的m-HNTs对PET的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扫描电镜分析(SEM)、热失重分析(TG)等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铝酸酯偶联剂对HNTs改性成功;加入1%m-HNTs使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提高约12%;m-HNTs使PET的结晶速率和热稳定性明显提高;m-HNTs能够以纳米尺度均匀地分散于基体中。  相似文献   

10.
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丙烯腈(AN)接枝膜的阻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接枝率的增加透氧率(P)下降,P从4.25mL·mm/(m2·d)下降到2.49mL·mm/(m2·d)。接枝率相同时,低温下得到的接枝膜的阻氧性能更好。在PET膜表面接枝AN前后,其结晶度均为36%左右。聚合温度为90℃时,接枝链颗粒小、分布均匀;聚合温度为95℃时,接枝链颗粒大、分布不均匀。此外,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中,接枝膜的阻氧性能均好于空白膜。  相似文献   

11.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的优异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热塑性聚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比,PEN树脂在热学、力学、化学、光学、电学等方面表现出更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低聚物(GS)的化学键合产物(PBT-GS)为扩链剂,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熔融反应,制备了支化及交联PET。分析了反应过程的扭矩变化,以及支化及交联PET的特性黏数、交联度和流变性能。并以超临界CO2为物理发泡剂,通过釜式发泡对比了支化及交联PET的可发性,制备了平均泡孔直径为50~75μm、泡孔密度为1×108~4×108 cells/cm3、泡孔形貌规整的PET泡沫材料,研究了发泡温度和饱和压力对发泡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热力学和热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对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BHET)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与添加型阻燃剂十溴联苯醚(DBDPE)的相容性.从DBDPE在BHET中的溶解试验可以看到,随着DBDPE含量的增加,冷却析出的温室升高.从溶解度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BHET与DBDPE有较好的相容性,而PET与DBDPE的相容性略差.由热分析结果可见,DBDPE与PET的共混物随着DBDPE含量的增加,熔融时出现双峰,即体系发生相分离.  相似文献   

14.
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MD).采用COMPASS力场和等温等压(NPT)系综来获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不同温度下的比体积、径向分布函数和形变等参数.在220-480 K范围内模拟体系的比体积、形变及相关径向分布函数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玻璃化转变温度处出现拐点,最终确定了PET的玻璃化温度,模拟计算的结果与实验值接近.  相似文献   

15.
在直流电源激励下,利用大气压等离子体刷产生了脉冲形式的均匀氩气放电等离子体羽.结果表明,等离子体羽成片状,且随着氩气流量的增加,片状等离子体羽的长度增加.利用该氩气等离子体刷,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表面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经过等离子体刷一次扫描之后,可在宽度为24.0 mm的范围内改善PET表面的亲水性.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样品表面的水接触角随着气体流速的增加而减小,最终达到一个几乎不变的值.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改性后的PET表面出现了含氧极性基团.并且,含氧极性基团的数量和尺度随着气体流速的增加而增大.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大气压等离子体刷在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方面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丙烯酸乙酯与2-溴丙烯酸乙酯乳液共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酸乙酯-co-2-溴丙烯酸乙酯)无规共聚物,用该共聚物作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大分子引发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接枝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酸乙酯-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接枝共聚物的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的上升而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以丁二酸、丁二醇为原料,通过直接缩聚反应合成了高分子量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并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PBS)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在不同温度下熔融共混。测定了不同组分共混物的熔点和水降解性。聚合物熔融峰随着共混时间的增加渐渐的下移。这说明PBS和PET热降解和酯交换反应随着共混温度的增加而同时发生。共混物的降解性与芳香组分的含量和链段长度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液法制备了离聚物聚丙烯蜡接枝丙烯酸钠,对其热稳定性和结晶性能进行了表征.将聚丙烯蜡接枝丙烯酸钠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熔融共混,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该类离聚物对PET的结晶性能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蜡接枝丙烯酸钠的加入促进了PET的成核,使PET的熔融结晶温度由196.9℃升高到210.6℃,而冷结晶温度由135.5℃降低到124.2℃.与PET/聚丙烯蜡相比,聚丙烯蜡接枝丙烯酸钠与PET有更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法成功制备了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磺酸(AMPS)三元疏水缔合共聚物(HAPAM).考查了引发温度、单体质量分数、表面活性剂含量、疏水单体含量、单体配比以及引发剂浓度对共聚物表观黏度的影响,在聚丙烯酰胺(PAM)大分子主链上引入阴离子基团和疏水基团后,阴离子的电黏效应与疏水基团的疏水缔合作用相互协同,使得共聚物水溶液的黏度明显提高.利用FTIR光谱对共聚物结构进行表征,用RF-5301型荧光分光光度仪研究证实了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缔合行为.采用Brukerfiled流变仪对所合成的疏水缔合共聚物水溶液的流变行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针对对苯二甲酸直接酯化合成高值增塑剂对苯二甲酸二丁酯(DBTP)存在的原料价高难得,三废排放量大,催化剂用量大、难分离且不可重复利用等问题,以绿色环保、可循环使用的Brnsted-Lewis双酸型离子液体1-(3-磺酸)-丙基-3-甲基咪唑氯铁酸盐[HO_3S-(CH_2)_3-mim]Cl-FeCl_3(FeCl_3摩尔分数x=0.67)为催化剂,研究了正丁醇醇解廉价易得的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备增塑剂对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反应.结果表明:在n(PET重复单元)∶n(正丁醇)=1∶3,m(PET)∶m(催化剂)=5∶1,反应温度210℃,反应时间8h的较佳反应条件下,PET醇解率为100%,产物DBTP和乙二醇(EG)收率分别为97.5%和98.2%.同传统催化剂相比,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更高,且重复使用7次其催化性能未见明显降低.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PET醇解过程由链内酯键断裂和链末端酯键断裂协同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