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地域特征和兴盛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的才子佳人小说,现有的主要有42部,其作者大多是江南才子,小说内容也大多写江南地区才子佳人的遇合故事,反映了作家对现实人生的强烈关注。江南历代传统的抒情风格,为才子佳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给养,商业与城市的繁荣,则为这类小说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2.
梁芳芳 《科技信息》2007,(2):110-110
才子佳人文学以描写文人恋爱婚姻故事为主要内容。《春柳莺》正是这样一部才子佳人小说,它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上的坎坷经历。本文试图从《春柳莺》入手,具体分析才子佳人小说家的爱情婚姻理想和对功名钱财、社会政治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大多是一些不得志的中下层封建文人,借乌有先生发泄其黄粱事业,抒写其牢骚抑郁之慨,是他们写作小说的主要出发点。他们用传奇手法表现想象和愿望中的理想婚姻,把有缺陷的现实完美化、理想化。他们追求小说情节的曲折离奇,从而使小说产生惊世骇俗、惊异快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男女的钟情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因慕才貌、因人做媒、因物结缘三类,体现了明末清初的婚俗制度和婚姻观念。对古代的婚俗研究有重要价值,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是具有母题意义的现代婚恋故事,其才子佳人的叙述模式具有故事原型的程式性和情节结构上的稳定性、联结性。虽由古代才子佳人模式里爱情、婚姻、仕途三位一体,转变为解放区文艺环境里革命、恋爱、自由三位一体的模式。但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感天动地的大团圆为结局,契合的正是以"乐感文化"为内核的民族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6.
《狮吼记》中的柳氏不同于以往才子佳人戏中的佳人形象,她敢于挑战夫权,对丈夫的用情不专进行管教,无疑成为封建社会的另类女子。本文通过分析柳氏嫉妒的原因、方式,试图为读者展现一个全新的柳氏形象。  相似文献   

7.
农村合作化小说中存在一种"政治爱情婚姻"模式,这种泛化的婚姻爱情模式从三个方面遮蔽了女性意识:男性爱情婚姻选择的二重需要;女性婚姻爱情选择上的"空洞能指";对于不符合此婚姻爱情模式的男女之恋通过叙述者将其纳入此婚姻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以爱情为主题的元杂剧作品中,定情信物作为才子佳人传情达意的载体屡次呈现.元杂剧中很多剧作都设置有“男女互赠信物”的情节,定情信物在这些情节发展中发挥着以物传情和凭物团圆的凭证作用,并以此来塑造男女双方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元代的特殊社会文化背景下,定情信物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有丰富的婚恋意蕴.不仅折射出剧作家的心态即爱情的理想化,而且基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定情信物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爱情和婚姻,具有很大的限制性.  相似文献   

9.
刘璋一生创作过多种小说,其中讽刺小说《斩鬼传》最为有名,另有《幻中真》、《凤凰池》、《巧联珠》、《飞花艳想》等才子佳人小说。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才子佳人小说中所体现的婚姻、爱情观。  相似文献   

10.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科举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藜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3-16
才子佳人小说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小说流派,这些小说中彰显了浓重的科举情结。这种情结是明清科举社会在文学中的直接反映。这批小说的作者多为郡郁不得志的中下层文人,他们多半是科场的失利者;而小说描写的对象——才子,却都是少年进学的英俊。在这一对矛盾中,彰显着小说作者自身对科举的痴迷、对功名的向往;也彰显着小说作者的理想——在才子的风流倜傥、少年得志中寄托自己的黄粱美梦。  相似文献   

11.
从北宋真宗到南宋孝宗的两百余年间,韩亿家族在举业、仕途、学术上等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并通过婚姻、同事、交游等方式积极拓展人际关系。在努力提高个人政治、文学、思想修养和家族社会政治地位的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言传身教,家法谨严,德业双修,成为当时士人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自然美是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却认为自然美低于艺术美,有时甚至否认自然美的存在,其主要原因是他认为自然美没有自由。  相似文献   

13.
北宋有“献著赐官”现象,时人将自己的诗歌、赋颂、文章等进献给皇帝,就有可能直接获得官职。宋人献著的原因,盖因献著能够得官、“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不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和创业君心的艺文风尚等。“献著赐官”既是特殊的选官方式和政治现象,也是重要的文学现象,对推动宋代文学的繁荣、文学体裁的多样化和宋型文风的演进都有客观影响。  相似文献   

14.
咸丰之际捐纳的普遍开展,在为清廷提供大量饷需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铨选制度。这不仅体现在大批人员涌入仕途,使得流品日益芜杂,吏治逐渐腐化,更为重要的是,它打乱了既有铨法,使得捐纳人员与正途人员争夺员缺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捐纳人员中办事能员的得以重用,反映了时代变局下选材观念的初步变更。清廷虽采取措施以疏通正途,但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莆田大学的实际办学条件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并从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入手,探讨了如何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宋代南戏和元代杂剧所表现出的两代文人之仕婚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宋代文人社会地位高,他们只求做官,不求做人;为了做官,不惜负心婚变,攀婚高门,他们对待仕婚矛盾的态度是仕高于婚,婚姻是为仕宦服务的,其婚姻带有明显的功利思想,这是宋代科举大盛的一个恶果。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他们只求做人,不为做官;为了做人,他们重婚轻仕.追求理想的婚姻生活,并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这是蒙元中断科举给元代社会道德风尚带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宋元戏曲中文人仕婚观的差异,是宋元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不同道德风尚的形象反映,尤其反映了两代文人尊卑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7.
崔玲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1):110-112
花意象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百花或悲或喜,或怒放或泣咽,或含苞或凋零,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这与婉约词高度的暗示性、含蓄性相吻合;婉约词词境细腻、精致.花的细蕊、暗香、轻盈、娇嫩以及凋落时的忧伤,无疑使之成为婉约词人创造词境的绝好意象;纤巧柔美是造物主赋予花的美态,深深地迎合了婉约词人在意境创造上的需要;婉约词产生于花间樽下,以爱情为主要题材,而花正是暗示爱情的最佳物象;婉约词的抒情主人公大都是女性,以花暗喻美人,以花暗示女性的命运、情感、幽怨更是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8.
关于《离骚“》求女”的蕴意说法甚多,然以王逸的“求贤臣”之说最为确当“。高丘之女”象征楚国王廷里的近臣“。下女”,也即闺中待嫁之女,象征即将成为楚王近臣的楚国地方官员或楚国贵族。他国之女象征其他侯国的臣僚。屈“原求贤臣”的目的乃是希望通过这些贤臣的帮助,获得楚国或他国国君的信任,以顺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领军人才的概念、内涵、成长特点、成长规律与途径,认为领军人才具有杰出性和引领性相统一的特点。领军人才的成长首先具有较高的内在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高目标的成就动机、优化的智能结构体系、坚韧的个性心理品格和独特的领军魅力;其次,领衔或参与领先性前沿性的重大科研项目、优化的创造实践活动空间、创造实践活动的自主控制权、结构合理的科研群体是领军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特点。领军人才的成长具有共生效应规律、师承效应规律、累积效应规律、马太效应规律、海归回流效应规律的自身特色,同时,存在不同的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与科举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教育,科举选拔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明清教育的兴盛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科举。人们的科举观念和态度,在教育中有着相应的反映,明清教育体系,从官学到私学,从教育体制到教育主体无不表现出以科举为核心的各种状态。学校、私塾、书院原本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逐渐发展为秉持应考科举的同一理念,各级教育的体制与实行形成了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