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模态参数模型研究轮胎稳态侧偏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轮胎稳态侧偏特性模型是轮胎力学模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静垂直模型基础上利用轮胎的侧向模态参数建立了轮胎稳态侧偏特性模型。对轮胎进行侧向激振试验得到轮胎的侧向模态参数,依据轮胎侧偏时印迹的几何变形及模态参数建模的思想,得到了侧向力分布。并由此推导出侧向力、回正力矩及侧偏刚度和松驰长度的计算表达式。计算在不同摩擦因数下的侧向力和回正力矩,结果与文献中的试验结果定性符合。而将结果转化为量纲为1的形式后与Fi-ala和桥石模型比较,结果表明两者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新型6自由度轮胎试验机试验原理及轮胎载荷的解析方法. 应用多体动力学理论以及空间坐标旋转变换矩阵,求得各种试验工况下的作动缸长度. 考虑各个作动缸受力方向、轴向力传感器测量方向、作动缸向量的方向,以及存在侧偏角时轮胎力的空间转换,得出了轮胎地面3个方向力的解算方法. 利用空间向量运算方法得出了轮胎地面3个方向力矩的解算方法,建立了轮胎试验机的仿真模型. 通过轮胎稳态侧偏力学特性试验以及轮胎稳态侧倾力学特性试验的仿真分析,验证了作动缸运动规律的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通过轮胎稳态侧倾侧偏复合工况力学特性试验仿真分析,验证了轮胎地面6分力载荷的解算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轮胎非稳态侧偏力学中E函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分析考虑胎体复杂变形的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理论模型 ,在模型传递函数中定义了 E函数。通过推导 E函数的 Taylor展开式与导数关系式 ,探讨了速度变化时 E函数的频率特性以及速度变化时 E函数的简化形式 ,分析了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与 E函数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了通过 E函数的 Taylor展开式可以从轮胎非稳态转偏模型推导出轮胎稳态转偏理论模型的结论 ,得到了简化形式 E函数的频率特性与原 E函数频率特性的偏差受速度、频率影响的定性关系。其分析结果可用于轮胎力学与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相似文献   

4.
汽车轮胎侧偏特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轮胎的侧偏性是影响操纵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研究操纵稳定性的基础 ,因此轮胎的侧偏特性以及整个轮胎的力学特性一直是汽车行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热点 轮胎侧偏特性研究过程是从它的静态特性到动态特性 ,主要的方法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目的是为了建立较为准确的轮胎侧偏特性模型 本文介绍与分析了国内外轮胎侧偏特性研究状况 ,并且提出了对此方面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由稳态转向特性试验估算轮胎侧偏刚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侧偏刚度是决定操纵稳定性的重要参数,轮胎应具有足够的侧偏刚度以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文章探讨了在没有轮胎侧偏特性试验台的条件下,如何根据稳态转向特性试验结果估算小侧偏角下的侧偏刚度,并以安凯牌HFF6120K01型客车为例,求得轮胎的侧偏刚度.  相似文献   

6.
在稳态指数统一模型的基础上 ,根据动态过程有效滑移率的理论表达式 ,建立了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非线性模型 .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当用有效滑移率和准稳态概念来计算回正力臂Dx时 ,有一种滑移率超前而回正力臂滞后的现象 ,它可以通过一个一阶滤波器来表达 .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 ,该模型可以反映轮胎非线性动态侧偏特性 ,而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它可以用于前轮摆振及汽车操纵动力学的研究中 .  相似文献   

7.
非稳态条件下轮胎侧偏特性理论,试验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试验和仿真3个方面对非稳态条件下轮胎侧偏特性进行了分析与综合,以印迹的侧向和纵向“入口/附着”条件为突破口,基于稳态条件下轮胎侧偏特性理论模型,建立了考虑胎体复杂变形的轮胎非稳态侧偏物性理论模型,利用低速平板式轮胎力特性试验台,设计并实现了两种非稳态侧偏试验,得到了空间域和频域内试验数据,进而辨识出模型中的4个结构参数,根据理论模型的妆始积分表达式,导出了非稳态条件下轮胎在空间域内的仿真算  相似文献   

8.
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非线性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稳态指数统一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动态过程有效滑移率的理论表达式,建立了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非线性模型。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当用有效滑移率和准稳态概念来计算回正力臂Dx时,有一种滑移率超前而回正力臂滞后的现象,它可以通过一个一阶滤波器来表达。它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该模型可以反映轮胎非线性动态侧偏特性,而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它可以用于前轮摆振及汽车操纵动力学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针对重载子午轮胎在大变形过程中的非线性面外力学特征,开展了基于魔术公式(MF)对重载子午轮胎非线性特性和模型修正方法研究.基于轮胎六分力测试试验,开展了重载子午轮胎的面外力学试验研究.针对该型轮胎垂向载荷范围大、扁平比大的特点,分析了重载工况下轮胎垂向载荷对轮胎侧偏特性和纵滑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重载子午轮胎的无量纲侧偏特性和纵滑特性的非线性解析模型;基于粒子群算法(PSO)和试验数据,开展了轮胎魔术公式模型的特征参数辨识研究,分析了辨识结果对不同载荷作用下的轮胎力学特性匹配程度与影响因素;基于相似性原理提出了重载工况下的魔术公式修正模型,与轮胎六分力测试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修正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对车辆操纵性、平顺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轮胎的力学特性是影响车辆性能的重要因素,所以轮胎力学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车辆力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轮胎稳态力学、轮胎动力学以及实验技术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轮胎力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和轮胎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载荷非均匀分布的轮胎侧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速差转向过程中的轮胎工作状态,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载荷分布规律的轮胎侧偏特性的一般理论模型.根据此模型对速差转向车辆的轮胎工作状态进行分析,推导侧向力及回正力矩表达式,提出了起滑曲线的概念,并给出了相应的简化方法.分析表明,在考虑轮胎横向载荷非均匀分布的情况下,轮胎侧偏特性与以往的横向平均载荷分布模型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2.
在现有的轮胎非稳态半经验模型和考虑胎体弹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轮胎非稳态转向特性半经验模型 .经过试验验证 ,在与汽车平面运动有关的低频范围内 ,理论值与试验值符合较好 .与已有的半经验模型相比 ,模型的物理意义更清楚 ,而且模型的精度得到了提高 .它便于在车辆动力学仿真中应用 .  相似文献   

13.
多轮驱动车辆速差转向轮胎的切向与侧向联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轮式速差转向车辆在转向过程中轮胎的工作状态,通过基于二维载荷分布规律的轮胎侧偏特性的一般理论模型对速差转向车辆的轮胎进行分析,推导并建立了轮胎的切向与侧向联合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车辆结构参数对轮胎力学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小半径转向情况下,印迹长度对侧向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不同型号的轮胎进行力学特性试验,建立轮胎模型和车辆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显示,所建模型是正确的,可以进行车辆操纵稳定性仿真实验。通过中心区和回正性仿真试验,研究不同轮胎对车辆直线性的影响。在中立感实验中,轮胎的侧偏刚度越大,侧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和侧倾角越小。在回正实验中,轮胎的侧偏刚度越大,方向盘转角、横摆角速度和侧倾角的残余越小。仿真结果显示不同侧偏特性的轮胎表现出不同的直线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轮胎垂直特性预测精度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轮胎模态参数建立了垂直特性和侧偏特性模型,并在垂直特性模型中计入胎侧非线性柔度,使模型预测精度得到提高。分析了不同精度的垂直特性模型对侧偏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小载荷时胎侧非线性柔度对垂直特性和侧偏特性结果影响很小;大载荷时,胎侧非线性柔度对侧偏特性预测有较大影响,侧偏刚度预测的最大误差由-18.7%降至-11.4%。侧偏模型的预测完全符合M ag ic Form u la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根据非稳态条件下轮胎侧向力与回正力矩的理论表达式,给出了轮胎侧偏特性在空间域与频率域仿真的4 种基本数值算法。基于这些算法可以实现各种复杂工况或极限工况下的轮胎非稳态侧向力、回正力矩及侧偏频率响应的数值计算,这些算法以及仿真数据还可以用于车辆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相似文献   

17.
利用LAT 100型室内磨耗和牵引实验机测试橡胶轮试件在不同接触压力和滑动速度下的摩擦系数,得到表征胎面橡胶摩擦行为的摩擦定律.为验证所得摩擦定律的有效性,使用ABAQUS软件模拟考虑橡胶摩擦行为的橡胶轮试件稳态侧偏滚动过程,并将胎面橡胶摩擦定律应用于轮胎在较大侧偏角范围内侧偏滚动的
显式有限元模拟,考察了轮胎在不同侧偏角下的接地压力分布.结果表明,轮胎稳态侧偏响应的计算与实测结果吻合,且数值震荡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目前主要通过场地试验的方法获得,文章探讨采用汽车力学参数的测量结果预测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方法。根据影响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各项因素与不足转向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在汽车力学参数试验台上实测的汽车力学参数数据为基础,采用曲线拟合方法,并加入汽车的轮胎特性,对被试车辆的不足转向度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试验场地实测结果的对比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吻合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汽车的力学参数预测稳态转向特性具有不受环境影响、易于辩识影响因素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