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室内土柱试验模拟污染物迁移,分析了平均粒径、孔隙比、不均匀系数等土体性质对迁移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孔隙流速随着土样平均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初始穿透时间随着土样孔隙比变大而缩短;弥散系数随着平均粒径、孔隙比的增大而增大。通过试验数据拟合得到符合试验土样的弥散系数经验公式。试验结果为污染土体及地下水体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天津浅层孔隙含水介质对铁的吸附特征和铁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运动规律,利用宝坻和大港地区两个钻孔岩芯配制7个土样,以FeSO4溶液模拟污染源,进行了室内静态吸附实验与动态淋滤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该地区浅部不同岩性地层对铁的吸附模式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式;铁在淡水区含水层中迁移4m需要3500d,在咸水区含水层中迁移4m需要4400d,个别地点铁的超标不会造成地下水大面积污染.  相似文献   

3.
石油污染物在浅层孔隙介质中的吸附与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天津浅层孔隙含水介质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特征和油类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运动规律,利用宝坻和大港地区两个钻孔岩芯配制7个土样,以柴油类比石油,进行了室内静态吸附实验与动态淋滤实验,结果表明:(1)该地区浅部不同岩性地层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模式符合线性等温吸附模式,(2)石油类污染物在淡水区含水层中迁移10m需要700d,在咸水区含水层中迁移10m。需要500d,个别地点石油的超标不会造成大面积污染。  相似文献   

4.
采用野外钻探、抽水试验、渗水试验、弥散实验及室内土柱淋滤实验等手段,获取研究区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弥散系数及对典型污染物的吸附降解作用等,研究平阴县黄泛冲积层地下水中典型污染物的运移特征,并评价拟建奶牛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地下水中典型污染物在黄泛冲积层中的运移特征较符合普遍规律,污染物对所建场地内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拟建项目可以施工。  相似文献   

5.
阿特拉津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阿特拉津是研究区内广泛使用的旱田除草剂,为治理其污染的地下水,采用静态和动态实验的方法研究其在含水介质砂层中的吸附特性和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砂层对阿特拉津的吸附量小,不同固流比(1.0、0.5、0.2)时的分配系数分别为0.10,0.15,0.19cm^3/g;含水层的弥散度为0.0336m,阻滞因子为1.29,自然净化系数为0.0028/d。由此确定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和参数,为研究区阿特拉津污染地下水的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宏观弥散度和阻滞系数对地下水中核素迁移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宏观弥散度和阻滞系数的取值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PHREEQCⅡ软件,以我国南方某铀水冶尾矿库为例,探讨了宏观弥散度和阻滞系数对地下水中核素迁移模拟的影响.研究表明:宏观弥散度和阻滞系数对大时空的核素迁移模拟影响显著.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弥散度增大,受污染地下水中总U浓度开始降低的距离将缩短,但反而迁移得更远;随着阻滞系数的增大,同距离处234U的浓度将显著下降,但其迁移距离变短.要得到可靠的宏观弥散度和阻滞系数,可利用宏观参数与介质统计特性的关系求解介质宏观弥散参数,阻滞系数可由现场实验或实验室土柱实验直接测得.  相似文献   

7.
为描述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采用静态间歇实验和动态土柱实验对甲基叔丁基醚(MTBE)在饱和黏土中的吸附和迁移特性进行了研究.静态吸附结果表明,MTBE在不同黏土中的吸附行为均可用线性方程描述,黏粒含量是土壤对MTBE吸附的主要影响因素.动态迁移实验中,借用反函数变化思路,提出利用实际渗流速度v确定非保守性物质在介质中纵向弥散系数DL和阻滞系数Rd的方法.与间歇实验相比,动态土柱法得到的Rd较小,仅为1.004,预示受到污染的土壤对MTBE几乎没有任何截留和净化能力.由此确定建立的数学模型和参数,为今后MTBE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治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东北某石油采区由于输油管道锈蚀而发生石油泄漏,对地下水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含水介质的吸附作用对石油类污染质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该地下水石油类污染场地水化学测试结果,结合其典型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以最大吸附量、吸附速率、吸附动力学常数等为定量指标,分析该地区的含水层介质对石油类污染质的吸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含水层介质对石油类污染质的吸附动力学规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量与含水层介质的比表面积成正比,吸附作用主要为物理吸附作用;含水层介质对石油类污染质的等温吸附规律为非线性等温吸附;由Langmuir 模型结果可知,含水层介质对石油烃的吸附量及吸附速率由大到小顺序为粉土、粉砂、细砂.实验结果为研究石油类污染质在含水层的迁移转化规律及修复技术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页岩介质中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实验研究及其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中进行了放射性核素[3]I在页岩介质中的扩散、渗透-弥散的实验,采用渗透法及扩散法获得了实验曲线并计算出弥散系数、阻滞系数、孔隙度等参数。实验表明[3]I在页岩介质中为弱吸附核素,其阻滞系数较小,在此实验基础上建立了放射性核素[3]I在页岩介质中的一维迁移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结果表明[3]I随地下水迁移得比较慢,因此页岩对[3]I的迁移能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某渣场污染物对周边地下水的污染状况,通过对渣场场地非饱和土壤弥散、渗流特性试验,并运用模拟地下水溶质迁移的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渣场污染物在非饱和岩土介质中的迁移模拟计算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扩散率D(θ)和非吸附性溶质C1-1的水动力弥散系数Dsh(θ)与土壤含水率θ成显著幂函数关系;同一吸力水头下,黏粒含量越高,储水能力越强,脱水速度越慢,即黏土②土样其持水性能远远高于熔炼渣①土样.100年内渣场污染物氟和锌的迁移污染对周边地下水污染浓度满足二类水标准;通过对渣场周边地下水试验结果表明:渣场现状下对周边地下水并未形成污染,这也验证了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渣场污染物迁移模拟分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在理论推理和数理分析的基础上 ,获得了地球产生周期性涨落变形的潮汐力表达式 .由潮汐力导致的潮汐 ,其波长和振幅随地球离黄道面的远近不同而变化 ,随着距离增加 ,波长与振幅逐渐减小 ,但同一环线上振幅各点一致 ,周期约 1 2 h.地球的胀缩特性和沿轨道径向的变化速度 ,是影响地球潮汐能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地球公转轨道的 2 68°1 5′处为潮汐能量最大处 .地球的潮汐力是由椭圆轨道运动产生的 ,由于月球的轨道运动是以地球为焦点 ,所以在月球上可以产生受地球影响的潮汐 ,而不可以产生相反的潮汐 ,因为海水或岩浆没有以月球为焦点的轨道运动  相似文献   

12.
在流体力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船舶进入半无限长浅窄航道的数学模型,由于船在狭航道中航行,研究的水的运动是一个变边界问题,采用浅水模型。半连船非惯性坐标系来计算变边界问题,让网格的变化来适应船的移动。开边界处使用辐射边界条件,本文从非守恒型动量方程、二维浅水波动方程、连续性方程出发。采用有限元法计算船舶进入狭航道的水动力学过程;还研究了船和水体的相互作用,描述了自由水面波动、船底部的压力等重要物理量在船行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给出了船进入狭航道时的水面波高图、压力图。  相似文献   

13.
地球灾害链的研究是地学前缘,“共旋”地球灾害链物理模型认为星球运动(包括月地系统运动)是“因”,地球灾害链时空分布是“果”.不同地球灾害链的产生机制是由不同天体的周期运动所引发,因此地球灾害的预报及预防是能够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工程机械驾驶员座椅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车辆座椅两自由度悬架系统的力学和数学模型,应用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LQG),根据路面随机振动输入的统计特性,在状态变量不全知的情况下,通过Kalman-Bucy滤波器对其进行无偏最优估计,设计出控制系统的最优反馈规律·应用MATLAB仿真语言对该模型进行编程设计和计算机仿真实验·  相似文献   

15.
基于行波电帘的太阳能电池板微尘自清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尘累积会导致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效率大幅下降甚至损坏。以微尘在行波电帘空间下的运动规律和可控操纵理论及行波电帘电极参数最优化为目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从地球微尘电学和力学特性着手,掌握微尘颗粒分布,带电或高压电场中电离和极化,以及微尘在电池板表面附着力等特性;采用边界元及离散元方法研究带电和不带电微尘在行波电帘空间受静电力、介电泳力、重力、阻力及粒子间电荷力等多力作用下的力学和运动学模型,揭示地球大气环境下微尘在行波电帘空间的运动规律及实现定向运动的控制理论;进而采用数值模拟仿真和正交试验研究行波电帘的电学参数(波形、电压和频率)、机械参数(电极宽度、电极间距、薄膜厚度)与除尘效率的关系,建立行波电帘除尘效率的数学模型和电帘电极参数多变量函数最优化方法,为建立一种适用于中国西部气候条件下的大规模电池板阵列和其他光电及仪器系统的自清洁方法提供理论和工艺支撑。  相似文献   

16.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ntents of Cr, Mo, and rare earth element (RE) additives o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ustenitic medium manganese steel was studi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 of Cr in medium manganese steel can improved the ordering of C-Mn atomic clusters, so as to improve the steel's thermal conductivity. However, Cr will lead to precipitation of a great deal of carbides in medium manganese steel when its content is greater than 4wt%. These carbides would aggregate around the grain boundary, and as a resul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decreased. By the addition of Mo whose content is about 2wt%, spherical carbides will be formed, thus improv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medium manganese stee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alloying elements will raise both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 wear-resisting property of medium manganese steel.  相似文献   

17.
混合稀土金属对锰黄铜耐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在锰黄铜中添加微量混合稀土金属对其金相组织、机械性能和耐蚀性能 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微量混合稀土时,锰黄铜的晶粒组织明显细化,而耐蚀 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月球运动及月相变化规律,将“月球”和地球仪有机结合起来构成模拟地月系,采用“月球”同步绕转“地球”以及晨昏线表示太阳光照情况的方式,分析论证了地月仪设计方案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桥式起重机水平运行及抓斗防摆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桥式起重机抓斗的受力分析,建立了起重机水平运行与抓斗摆动关系的数学模型.应用最优控制理论,分别得出了起重机的水平运行规律与运行距离的最优时间控制方法、抓斗的摆动规律和消摆的最优时间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129XeNMR技术,定量测定了稀土离子在Y沸石/白土基质上的分布,当稀土含量低时,大部分稀土离子位于Y沸石的笼中;当稀土含量超过Y沸石的最大理论交换量时,沸石笼中稀土离子含量只能达到理论交换量,其余稀土离子可能分布于不能吸附Xe的缺陷位或白土基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