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郁达夫是在中西文化强烈碰触、冲撞下产生的一位现代作家。他是以表现个人孤冷感伤情绪的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在他的作品中,对自然的渴望与追求与他张扬个性、表露自我情感不断冲撞、时刻纠结。他笔下的自然深深地打上了个人感伤情绪的烙印。他的“回归自然”带着一种士人逃避现实的矛盾。这种喜好自然而又不能从中愉悦自我的情绪在郁达夫的作品中多有体现。文章旨在从郁达夫的身世、创作理论以及同陶渊明的自然主义相比较等角度出发,对郁达夫作品中这种自然的移情特征进行一番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偏爱忧郁之美,宣扬个性主义和自我意识。今天浪漫王朝光辉依然,令人无限神往。拜伦为我们歌唱反抗精神的可贵,雨果向人们宣扬人道主义的理想,而普希金成为一切开端的开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用理想化的手法描写情感,用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反思刻画历史,并使浪漫主义思潮在遥远的东方引起共鸣。郭沫若、鲁迅、郁达夫等人的创作就得益于这种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奥地利现代主义著名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曾一度戏剧性地被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各种现代文学流派争相拥为自己的代表作家,这位现代主义的先驱在创作中追求一种噩梦般的荒诞情境,将人物形象塑造成具有哲学意义的象征形象,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世界象一座阴冷恐怖的迷宫。《城堡》、《审判》、《变形记》、《在流放地》等作品,可以说是集中或代表性地体现卡夫卡的创作在哲学层面上的深刻性的优秀小说。这些小说体现出卡夫卡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思想,这些思想渗透了卡夫卡的一生,成为他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出发点。1915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这位20世纪西方文坛的“怪才”,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文学流派,他属于整个文学;他不属于某一民族,而属于超越了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的世界性作家。正是因为他自成一体,所以各种“主义”都从他那里获得了启示,各种流派都从他那里找到了根源,许多当代伟大的作家都将他当作借鉴的榜样。  相似文献   

5.
斯特林堡的东方意识──由自然主义转向表现主义的“催化剂”吴瑞裘斯特林堡是瑞典现代文学的开山祖。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他以浪漫主义者的姿态步人文坛。不久,他放弃了浪漫主义。到七十年代中期,一跃成为瑞典文坛公认的现实主义领袖。十年后,他转而热衷于龚古尔兄...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在他的小说中充分展现了他眼中的梦魇世界,同时也以“卡夫卡式”的创作特色生动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在强大的梦魇世界面前,卡夫卡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妥协,他们在绝望中奋起反抗,而这种反抗也带上了浓厚的卡夫卡特色。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的语言冷静、平板,却透出一种判决词似的寒冷;他的结构是“砖瓦历历屋将倾”,却于细节真实与整体不真实之间加深着不安;他的手法有变形、象征等,却与其说是一种手法勿宁说是一种至真体验中的必然。这些构成为人称道的“卡夫卡式”的形式因素,都不足以解释出现“卡夫卡学”、“卡夫卡热”的原因,本文拟就卡夫卡的世界、卡夫卡的生存突击、卡夫卡的意义几方面来略析一下这位孤独的作家。  相似文献   

8.
欧洲艺术歌曲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歌曲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的浪漫主义乐派,它的奠基者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他的音乐清新脱俗,摄人心魂,追求完美。他的歌曲创作一直影响着浪漫主义的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等人的歌曲可以说明这一点。古诺、福列在欧洲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法国作曲家,他们的作品流畅,简明,感情含蓄,富有想象力。  相似文献   

9.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荒诞的“病态小说”代表作,《犀牛》则是尤奈斯库“荒诞剧”的代表作。虽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尤奈斯库是“荒诞剧”的代表作家,且《变形记》早《犀牛》半个世纪问世,但两部作品在“异化”主题、“变形”手法等方面有同亦有异。本文试从三方面予以比较、分析。 一、异化主题的不同表现 《变形记》与《犀牛》以“人变动物”的相同故事,表现了相同的主题一人的异化。 “异化”原本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在黑格尔那儿,异化并无贬义,异化即是对象化,异化等于外化,到了费尔巴哈那里,他用异  相似文献   

10.
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以其对生活的独特思考与体验,运用非理性思维方式,在如痴如幻的梦境中,运用哈哈镜将生活加以扭曲、夸张和荒诞化,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系列光怪陆离、似有若无、如真如幻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1.
沉沦梦幻的世界──郁达夫小说的心理世界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格就是生命”(福楼拜),“未来仅仅属于拥有风格的人”(雨果)。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能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只有那些单而不群,风格别致的佳作。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就属于这类情况。郁达夫先生性格复杂,经历坎坷,艺术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小说成功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忧郁,苦闷、自卑、强烈的非理性情绪化构成了这个艺术世界的内核。下面让我们从心理内涵的角度切入这个神奇的世界作一线心理探寻。一、沉沦的世界:非理性、性苦闷郁达夫小说从《沉沦》开始,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一个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小说《迟桂花》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描写的分析,以及对其细腻、通灵的境物描写的分析,阐释了郁达夫晚期小说创作风格在保留浪漫主义手法的同时,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动荡与挫折、尝尽了人生的苦酒之后,其作品中所呈现的悲抑、恬淡,韬晦的复杂心情。后期郁达夫感情上渐趋深沉,艺术上更臻成熟,《迟桂花》当是他这时期独具一格的抒情小说。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与王任叔神交至久,但谋面为晚;早在二十年代初期,郁达夫对王任叔就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他们的见面,则在抗日烽火的异国南洋。不知什么原因,在一九二六年大革命时的广州,在三十年代初的左联,他们都有机会相识而没有会面。可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王任叔那时的思想已与二十年代初大有发展,对于郁达夫已不如二十年代初那么合拍了。但是,这也并不是说,王任叔对郁达夫情谊不深,恰恰相反,他们曾经有过一段非常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与残雪是存在着内在联系的两位重要作家。他们作品中的家庭题材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亲子关系在卡夫卡与残雪的笔下均具有极强的对抗性,体现了二人的趋同,而夫妻关系在卡夫卡的作品里默契和谐,到了残雪的作品中却变得分崩离析,又体现了二人的差异。这些现象,与两位作家的生平经历、价值取向,以及两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是我国文坛上负有盛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曾唤醒过许多青年人沉睡的心;受到人们,特别是青年们的欢迎,在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追根溯源,我们看到,郁达夫受到外国文学,特别是屠格涅夫的影响是很大的。本文拟就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形象与郁达夫笔下的《沉沦》主人公形象作点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与明代浪漫主义的审美个性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反对理性的哲学主流而强调感性;他们都反对刻意为善的美学主流而强调真、强调自然;相较于由人组成的社会,他们都更关注个体的人。庄子强调“以人合天”,而明代浪漫主义文学则把人本身提升到了第一位,二者在审美个性中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之于20世纪的现代人,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人的异化、生存的不正常状态,更在于他力图寻求出能整合废墟的力量,使人类的生活趋于正常,他竭尽一生苦苦寻求承载人类抵达幸福的船儿。在作品中,他询问了人类获救的每种可能性:对公正法则的寻求,对人类原罪的审视,那隐约可见而K却终生走不进去的城堡……,而艺术——审美之途,这条一直在历史的河流中为哲人们所重视的路途,同样为敏锐的卡夫卡所关注,以安放人们的灵魂。本文拟就通过对《饥饿艺术家》、《歌手约瑟芬》、《一只狗的研究》的考察,把握卡夫卡的这一拯救之路。 卡夫卡的每部作品都是一个谜,他采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夸张、变形、寓言、象征等,构成与现实生活 相统一的“神话世界”,呈现出寓义的多面性。因此,破解卡夫卡作品的真谛在某种意义上正如卡夫卡所言,“目的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自以为理解了卡夫卡,却可能是对他的误解。但是,卡夫卡一生都在冒着被那个可能存在的“形而上”嘲笑的危险,寻求人类灵魂的福祉,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冒着被卡夫卡嘲笑的危险获取理解卡夫卡的可能性呢? 首先从文本的最表层开始分析卡夫卡的作品中是否存在艺术拯救的意图。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在卡夫卡的笔下展现为本质逼真的谎言王国。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早年曾服膺西方表现主义文艺思潮,并受其深刻影响。究其原因,一是表现主义在欧美各国的广泛传播;二是表现主义的价值观、审美观与郭沫若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思想颇多相似之处。但郭沫若并不是一个表现主义作家,他的思想和创作与表现主义仍有很明显的区别。不管是在作品的主题意识,还是在所运用的创作方法等方面,都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郭沫若根据本国的现实需要,择取表现主义的某些观点为我所用,并非对表现主义全面认同。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一位作家。《变形记》是其代表作,也是表现主义文学的杰作。其主要的艺术特征就是用写实的手法描写虚妄的事物,通过怪异的方式表达主观精神,用表面的荒诞揭示深刻的社会现实。在《变形记》里,深层与表层是涵义和象征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用隐喻使主观感觉外化,从而加深人们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青睐。文章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表现主义为切入点,分析了《红字》这部小说中扭曲的现实和内心的真实、类型化的人物、象征的手法和寓言式的故事等表现主义特征,发掘了这部作品中的现代性,开拓了《红字》研究的新疆域,同时证实了文学思潮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