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将涂有聚乙烯醇薄膜的玻璃基片放入反应器中,通入苯胺蒸汽,在基膜表面FeCl3的催化作用下,进行苯胺原位(in situ)氧化聚合,在玻璃表面直接制备聚苯胺导电复合膜。对影响聚合反应的主要因素:氧化剂浓度、聚合时间、掺杂酸以及复合膜的导电性、稳定性等进行了探讨。该复合膜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等离子体聚合方法,分别以甲基丙烯酸甲酯、正硅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为原料制备了3种聚合物薄膜,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接触角(ContactAngle)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所得的聚合物薄膜的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光学透明性及疏水性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具有最好的可见光透过率和最佳的表面粗糙度(RMS).聚正硅酸乙酯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随射频功率变化不大.聚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薄膜在低功率下有较低的表面粗糙度,但随着入射功率的增加,等离子体刻蚀作用使得表面粗糙度增加.SEM照片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表面平坦致密无针孔.静态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三种聚合物薄膜都有较好的疏水性能,以聚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薄膜的疏水性能最佳.利用等离子连续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聚正硅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3层复合薄膜,并对复合膜的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采用循环伏安法分别在含吡咯+NaClO4的乙腈中和水中,在不锈钢表面制备了聚吡咯(PPy)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PPy膜的表面形貌,用四探针法测量了PPy膜的电导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在1mol/L H2SO4中PPy膜对不锈钢的防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在两种溶剂中制备的PPy膜都由球状粒子组成,但在水中制备的PPy膜结节较多.在乙腈中制备的PPy的电导率和对不锈钢的防护性能都显著高于在水中制备的PPy.由于乙腈的给电子性较水的小,与吡咯聚合中间体的作用小,链反应较难终止,使得PPy聚合链共轭度长,膜的缺陷少,电导率大,防腐性能好.  相似文献   

4.
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成功制备了温度敏感色谱材料,FT-IR,XPS,元素分析和TG等方法对改性后的硅胶表征,结果显示成功在硅胶表面接枝了具有温敏性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首先将二硫代苯甲酸苄酯(BDTB)作为RAFT的链转移剂固定到硅胶表面,然后在硅胶表面通过RAFT接枝NIPAAm.接枝率随链转移剂与引发剂(CTA/I)的减小而增大.以4种类固醇为分析物,分别在10,30和50℃的温度下,研究不同接枝率的固定相对它们保留时间的影响,HPLC分析结果显示,固定相的温度敏感性能和色谱分离性能随接枝率的增大而提高.结果表明RAFT聚合成功制备了温度敏感色谱材料.  相似文献   

5.
以二甲基亚砜为溶胀剂在聚合前对涤纶进行溶胀,溶胀程度随溶涨时间和温度而提高.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分别用溶胀PET纤维和未溶胀PET纤维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合.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经过预溶胀后的PET纤维初始反应速率较高,并且达到的接枝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共聚法制备了掺杂磺酸的聚苯胺/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并用其对铂电极进行表面修饰而制备出复合膜电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对复合膜电极表面的形态和组分进行表征,并采用电化学方法对其导电性和电催化活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聚苯胺电极相比,掺杂磺酸的聚苯胺/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膜电极的表面形态更均匀致密,导电性能显著提高,响应峰电流从145μA增加到1.61mA,表面电荷密度提高了12.1倍,且稳定性也相应提高;复合膜电极具有较高电催化活性,在草酸环境中对抗坏血酸(AA)的线性响应不受干扰,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 0,灵敏度为9.09A/(mol·cm2),氧化峰的电位差达到340mV,能够明显区分其混合物.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善聚酯(PET)膜的表面加工性能,采用常压射流等离子体(APPJ)处理引发PET膜表面与丙烯酸(AA)反相乳液接枝聚合,研究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对接枝效果的影响.通过测试处理前后PET膜接枝率、静态接触角、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表面形貌结构等性能表征接枝改性效果.结果表明:接枝处理可以显著改善PET膜的表面润湿性能,APPJ处理参数对样品的接枝率和润湿性产生显著影响,接枝率为1.05%的PET膜表面接触角仅为5°;红外光谱证明经接枝改性后PET膜样品在2 500~3 600cm-1及1 546cm-1处有新吸收峰出现;扫描电镜(SEM)显示,PET膜表面接枝层是由大量亚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球形颗粒构成.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液法制备了离聚物聚丙烯蜡接枝丙烯酸钠,对其热稳定性和结晶性能进行了表征.将聚丙烯蜡接枝丙烯酸钠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熔融共混,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该类离聚物对PET的结晶性能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蜡接枝丙烯酸钠的加入促进了PET的成核,使PET的熔融结晶温度由196.9℃升高到210.6℃,而冷结晶温度由135.5℃降低到124.2℃.与PET/聚丙烯蜡相比,聚丙烯蜡接枝丙烯酸钠与PET有更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质子交换膜磺化聚芴醚酮(sulfonated poly(fluorenyl ether ketone),SPFEK)在全钒液流电池应用中的钒离子渗透率,采用吡咯(pyrrole,Py)单体和SPFEK为原料制备了SPFEK/PPy(polypyrrole,PPy)复合膜。在pyrrole中浸渍SPFEK膜通过氧化法聚合Py得到SPFEK/PPy复合膜,根据SPFEK膜在pyrrole中浸泡时间不同,得到一系列SPFEK/PPy复合膜。对SPFEIC/PPy系列膜进行性能表征,发现随复合膜的吸水率提高,导质子率降低,抗钒离子渗透率明显增强。综合各种性能,选择综合性能最好的SPFEK/PPy-1复合膜组装全钒液流电池来评价电池性能。结果表明,相对于纯SPFEK膜,在各个电流密度下,电池的放电时间明显增长,库伦效率均增大了约5%。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相分离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聚砜(PANI/PSF)复合膜,结果表明,复合膜的正面(与溶液接触的一面)是绿色的,而反面是白色的.复合膜的表面形态和化学组分用FT-IR和SEM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温度、时间、反应剂浓度对复合膜电阻的影响,热重分析显示,PANI/PSF复合膜的热稳定性高于纯的聚砜膜.  相似文献   

11.
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中加入4种具有不同溶解度参数的聚合物,利用流延拉伸法制备了PET反射膜;利用扫描电镜、光学偏光显微镜对拉伸后的薄膜表面及内部形态进行观察,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拉伸前后的薄膜进行反射率测定,研究了溶解度参数、折射率对薄膜拉伸前后反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与PET溶解度参数差值的增大,拉伸后薄膜内部孔隙结构逐渐增加;在一定范围内,经相同拉伸工艺制备的聚合物/PET薄膜的反射率随聚合物与PET溶解度参数差值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含有缩酮保护基团的共聚物聚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1.4-二噁螺环[4,4]壬烷-2-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pDDMA/DNMMA,并用Langmuir技术构建了单层和多层纳米超薄膜,用表面压(π)和静态弹性模量(Es)随平均重复单元面积(A)的变化研究了聚合物在气/液界面上的表面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共聚物pDDMA/DNMMA能在水面上紧密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取向规整的Langmuir分子膜,其单层膜的厚度为1.6nm;分子的主链平躺在水面上,分子的侧链基团以与水面呈62°夹角向上伸展。与π-A曲线相比,Es—A曲线能更清楚直观地反映单分子层在挤压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Es-π曲线的研究为优化拉膜工艺条件提供了可靠依据。排列紧密的单分子膜在-定的表面压下,可单层、多层均匀的转移到固体基板上,形成规整有序层状结构的LB膜。  相似文献   

13.
尝试用Ar等离子体技术与紫外光照射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无光引发剂的条件下、在PMMA表面接枝丙烯酰胺(AAm),以改善材料表面的抗静电性能。探讨了等离子体预处理时间、放电功率、气体压强、AAm单体浓度和紫外照射时间对材料表面电阻率的影响。通过ATR-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研究了PMMA接枝AAm前后表面性能和表面形貌的变化。抗静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接枝丙烯酰胺可以使PMMA材料的抗静电性能显著增强,表面电阻率下降了3~5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空心阴极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甲烷一氨气、氢气混合气体体系下,制备出了非晶碳氮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薄膜的表面形貌、成分及微观结构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薄膜的表面光滑、致密,均方根粗糙度小于0.5nm;薄膜中的氮含量随NH3(H2)流速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sp^2C—N及sp^3C—N键含量均随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利用PECVD技术在P-Si衬底抛光面上淀积含C60聚合物薄膜及在薄膜表面蒸金形成An/C60-Polymer/P-Si结构.通过常温及温偏处理后的不同C-V特性,推算了聚合物薄膜中的几种电荷密度和介电常数,并对经过温偏处理后C-V曲线的畸变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紫外辐照在PET膜表面接枝氨基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材料的表面性能是影响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重要原因,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对提高其血上容性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材料表面内皮细胞化是提高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最为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运用双辉技术在20钢表面进行Ti、C、N三元共渗,研究如何控制通氮保温时间来获得不同组织结构的n(CN)渗镀层。结果表明:随通氮保温时间的增加,渗镀层表面的颜色由紫罗兰色逐渐变成金黄色,其厚度也迅速增加,可超过20μm;渗镀层内物相的构成也随之变化,保温0.5h渗镀层内无Ti(CN)形成,保温时间超过2h时,有Ti(CN)生成,且随保温时间的增长,其结构由TiCα7Nα3变成TiCα2Nα8;同时渗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逐渐变大,最高可达70N左右。  相似文献   

18.
Zinc oxide (ZnO) thin films were deposited onto different substrates-tin-doped indium oxide (ITO)/glass, ITO/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PEN), ITO/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by the radio-frequency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method. The effect of various O2/(Ar+O2) gas flow ratios (0, 0.1, 0.2, 0.3, 0.4, 0.5, and 0.6) was studied in detail. ZnO layers deposited onto ITO/PEN and ITO/PET substrates exhibited a stronger c-axis preferred orientation along the (0002) direction compared to ZnO deposited onto ITO/glass. The transmittance spectra of ZnO film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transmittances of ZnO films deposited onto ITO/glass, ITO/PEN, and ITO/PET substrates were 89.2%, 65.0%, and 77.8%, respectivel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images of the film surfaces indicated that the grain was uniform. The cross-sectional SEM images showed that the ZnO films were columnar structures whose c-axis was perpendicular to the film surface. The test results for a fabricated ZnO thin film based energy harvester showed that its output voltag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cceleration of external vibration.  相似文献   

19.
将海藻酸钠水溶液滴加到Mn Cl2水溶液中凝固成海藻酸锰小球。海藻酸锰小球吸附吡咯单体,在酸性KMn O4溶液中使吡咯单体氧化聚合成聚吡咯(PPy),得到聚吡咯/海藻酸锰复合小球(MPM)。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工作站表征了复合小球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直径为200500 nm的PPy微球聚集在海藻酸锰小球的表面。随着海藻酸钠在Mn Cl2水溶液的凝固时间增加,MPM的PPy含量偏低,复合小球的电容值减小。这种具有导电和生物相容性的MPM将在新型电极材料领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0.
NH3等离子体处理的PET表面接枝氨基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氨气等离子体处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在表面引入活性基团氨基,并通过戊二醛接枝谷氨酸。利用接触角、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光电子能谱(XPS)和体外血液相容性实验(APTT)表征接枝改性后的膜的表面结构和性能,比较了只用氨气等离子体处理的膜和接枝谷氨酸后的膜的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改性膜亲水性均提高,70W放电功率下改性的膜血液相容性改善效果最好。与未处理的膜相比,用氨气等离子体处理的膜的APTT延长了5.9s,接枝了谷氨酸的膜的APTT延长了3.2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