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采用微波辅助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从苦荞麦粉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确定乙醇-硫酸铵双水相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较优乙醇体积分数以及硫酸铵添加量;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苦荞麦粉黄酮类化合物的较优萃取条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双水相的方法适合用于苦荞麦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双水相提取苦荞麦粉黄酮的提取条件,较优提取条件为萃取剂含乙醇的体积分数30%,微波功率550 W,提取时间70 s,苦荞麦粉在提取溶剂中的质量浓度0.02 g/m L,苦荞麦粉中提取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占苦荞麦粉的质量分数为1.38%.  相似文献   

2.
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 5 6个苦荞麦栽培居群的 13个数量形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苦荞麦栽培居群分为 2个类群和少数过渡居群 .第 1个类群的苦荞麦栽培居群生长于低海拔地区 ,属于产量高的类型 .第 2个类群生长于高海拔地区 ,属于产量较低的类型 .因此 ,对苦荞麦品种资源的保护无论在高海拔地区或低海拔地区皆需进行 .  相似文献   

3.
^60Co-γ射线辐射苦荞麦第三代黄酮质量分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照3种不同的苦荞麦干种子,经过第一代、第二代的选育,对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研究发现:辐射导致了可遗传变异,利用辐射对苦荞麦黄酮质量分数进行改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菊花型清香苦荞茶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苦荞麦麸和菊花为原料,经混合、粉碎、烘烤等工序加工生产的苦荞茶,泡制的茶汤清澈明黄色,具有明显的菊花和苦荞麦的风味,制品较好的利用了苦荞麦麦麸中所含的芦丁等保健成分,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采用模糊数学感观质量评价方法对其配方及生产工艺进行优选,确定产品中菊花的添加量为2.4%,采用苦荞麦麦麸和菊花混合后再进行烤制的工艺所制成的产品感观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5.
苦荞发酵食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我国苦荞麦的资源状况及其营养保健功能,并概述了几种主要苦荞发酵食品,如苦荞酒、苦荞醋、苦荞酸奶等的加工工艺及开发现状,提出了研究与开发苦荞发酵食品的现实意义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苦荞麦属蓼科双子叶植物,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苦荞麦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甾体类、酚类、有机酸类、蛋白质、氨基酸、淀粉以及微量矿质元素等化学成分,对其在降血糖血脂、抗氧化、抗肿瘤、抗疲劳缺血、镇痛抗炎、祛痰、维护血管等药理学作用和苦荞麦资源发展利用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浅谈苦荞麦的栽培技术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苦荞麦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简述了苦荞麦的栽培技术,探讨了苦荞麦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光照、温度和水分对野生荞麦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野生荞麦和栽培苦荞麦叶片光合速率对光照、温度、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反应,表明野生荞麦与栽培苦荞麦对光照、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反应差异明显,野生荞麦叶片在利用光能和叶片光合速率的温度适宜范围,以及对水分胁迫适应力等方面都强于栽培苦荞麦,表现出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和较好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9.
固态法酿造苦荞白酒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苦荞麦为原料,采用传统的固态发酵法酿造苦荞白酒,并对苦荞白酒的固态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苦荞麦粉100 g,稻壳添加量18%,加酒曲量10%,打量水用量35%,常温培菌糖化48 h,密封发酵20 d,酒醅的酒精含量可达到7.8%,通过蒸馏可得到酒精度为36%(v/v)的原酒50 mL.  相似文献   

10.
以β-谷甾醇为对照品,采用薄层层析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建立苦荞麦β-谷甾醇薄层色谱检测方法.结果表明,β-谷甾醇对照品及苦荞麦在相对应位置上显现相同颜色斑点,建立的检测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1.
利用智舌对不同炒制温度、时间以及不同贮藏期的苦荞茶进行品质辨识,采用铂、金、钯、钨、钛和银电极作为工作电极,分别在1,10,100 Hz三个脉冲频率下进行品质检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结果表明炒制温度及储藏时间对苦荞茶的滋味品质影响较大,样品之间差异显著.相比之下炒制时间对苦荞茶滋味品质的影响不显著.主成分分析能够区分炒制温度差异较大的苦荞茶,而对于同一炒制温度不同炒制时间的茶样以及不同储期的茶样区分效果不佳.线性判别分析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炒制温度和时间制备的12组苦荞茶以及不同储期的7组苦荞茶,其区分指数分别达到99.8%和99.7%.  相似文献   

12.
苦荞籽提取物抗小鼠躯体疲劳作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给药7 d,观察小鼠转棒耐力,以研究苦荞籽提取物抗小鼠躯体疲劳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苦荞籽提取物能明显延长小鼠转棒耐力时间,证实了苦荞籽提取物具有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营养类食品,它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严格的人为污染控制因素作为保证。本文就农产品被污染的途径、绿色食品所要求的环境质量及控制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采用湿热处理(HM-T)、湿热复合普鲁兰酶处理(HM-E-T)、湿热复合微波处理(HM-M-T)、湿热复合柠檬酸处理(HM-C-T)4种方法,研究不同湿热处理对苦荞全粉(N-T) 理化特性及消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处理后苦荞全粉总膳食纤维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P>0.05),其中HM-E-T效果最显著,HM-C-T次之;差示热量扫描仪检测结果显示,湿热处理后苦荞全粉黏度均显著降低且相变峰消失;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HM-T淀粉仍为A型结晶,HM-E-T淀粉由A型淀粉转变为A+B+V的多晶型,而HM-M-T和HM-C-T淀粉失去了原有晶形结构,淀粉相对结晶度从23.0%(N-T)下降至20.9%(HM-T)、18.4%(HM-E-T)、12.6%(HM-M-T)和10.6%(HM-C-T);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处理后的苦荞全粉微观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蛋白质和淀粉发生一定程度复合。体外消化结果显示,苦荞全粉中抗性淀粉质量分数从9.69%(N-T)分别增加到11.49%(HM-T)、14.12%(HM-E-T)、11.97%(HM-M-T)、13.01%(HM-C-T);预估血糖生成指数(eGI)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即57.85(N-T)>56.03(HM-T)>55.65(HM-M-T)>55.18(HM-C-T)>50.22(HM-E-T),特别是HM-E-T后的苦荞全粉eGI值降低效果最明显。复合湿热处理比湿热处理更能有效降低餐后谷物血糖生成指数(GI)值,其中HM-E-T后的苦荞全粉可作为低GI食品的理想原料。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开发利用马铃薯资源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并对其营养价值和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提出了马铃薯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为充分利用山区资源,振兴山区经济提供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6.
马钱子中可以提取出士的宁、马钱子碱、环烯醚萜苷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综述了马钱子主要提取物在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抗肿瘤方面的药理机制,并分析了其活性成分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发现马钱子活性成分具有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感觉器官的功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有较强的镇痛抗炎功能,此外还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效果,未来有望开发成为抗血管增生和抗癌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流变力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硬质食品、浓稠食品以及一般液体食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条件对于食品力学参数的影响.包括:硬质食品的弹性模量、临界应力和湿度之间的关系;蛋白质食品、碳水化合物食品和油脂食品的弹性模量、黏度、应力松弛、弹塑性变形、触变性等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并指出一般的液体食品可以粗略的认为是理想牛顿食品.  相似文献   

18.
利用秋水仙素溶液配以二甲亚砜对苦荞麦幼苗茎尖进行处理.比较了不同处理时间、浓度和处理方法对植株处理效果的影响.对处理植株与对照植株进行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比较,以确定通过此方法获得苦荞麦多倍体的最佳的处理组合.所获得的同源多倍体苦荞具有发达的根系、较大的籽粒和高大的植株等物点,另外其生物黄酮、蛋白质等营养及药用成分含量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