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美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美是生活,美学是人类幸福生活的标志,指南,美学不是死气沉沉的,枯燥的学院科学,是生动的科学,美学是人的生活的诗学.  相似文献   

2.
工科院校开设美学课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需要,也是科学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工科院校的美学课内容上要有针对性,授课方式和方法上要有灵活性,授课目标要突出实见性。  相似文献   

3.
一 近些年来,由于美学研究的展开,许多领域的美学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劳动美学、生产美学、科学美学、工艺美学、建筑美学、生活美学、运动美学、人体美学、心理美学、审美教育(即美育)和文艺领域里的具体门类如电影美学、音乐美学等等都相继独立地发展起来。审美教育是研究人类自身美化的学科,理所当然地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人们期待着审美教育的研究能够有比较大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科学美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美学作为科学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分支,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科学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科学领域中的美以及科学美学所采用的科学性美学方法。科学美学具有客观真理性、实践服务性、逻辑简明性、动态发展性、审美价值性、真善美的统一性、可识创造性、对称和谐性、系统完形性和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编辑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传播、积累和提升社会文明的重任,编辑工作从产生开始就是受一定的审美意识指导进行的,编辑美学是随着人类生活进步,编辑事业自身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和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编辑活动中,编辑人员不仅要具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还应该有较好的美学素养与审美能力,优秀的出版物必然融入了编辑美学素养的灵魂和美学创造的实践,时代需要编辑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素质,积累审美经验,使报刊文化传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6.
高静 《科技信息》2010,(30):I0163-I0163
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其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所以它具有当代科学的综合特点,同时,就其本身而言,也是一门比较学。西方美学思想源于古希腊。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开创的文艺美学的道路,对文艺进行美学探讨。但丁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世纪神学和亚里斯多德哲学。本文透过探讨其二者美学思想的异同来解读他们对美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社会实践不仅是科学——理论——思想得以产生的基础,而且也是人们认识和研析这种美学方法得以产生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美学观点。这种观点的前提条件是源于一种认识:一门科学只有对某一事物的关系体系做出完整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逻辑表述时,这门科学才能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因为在本质上,任何科学——理论——思想的内容与形式是一致的,而人们认识、掌握和表述其内容的方法、途径、辞令和逻辑,又必须和必然适应其特定的美学环境和特殊的美学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8.
设计经营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颠覆了以往设计只是单纯的美学活动这一概念.好的设计不仅仅是一项设计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管理工作,设计活动本身也需要进行系统的管理,也就是说设计也需要经营.设计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球鞋设计要考虑的不止是美学因素,技术因素,球鞋的设计,和市场,和宣传,和公司的经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琪 《海峡科学》2000,(3):55-55
车尔尼雪夫期基说过:"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语文科是一门集文学、艺术、历史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选文是各类文体精品,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处处闪耀着美的光辉:那诗歌的意境美,散文的语言美,游记的自然美,小说戏剧的形象美等,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美的使者,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发掘、品味、欣赏语文教材中浓郁的美学内涵,体现语文教学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繁荣学术,向科学进军,1957年3-6月,黄药眠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举办了美学论坛,邀请蔡仪、朱光潜、李泽厚,最后是黄药眠本人就各自的美学观点进行阐述。蔡仪主张美是自然现象,它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朱光潜主张美是艺术现象,凡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才能有美;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一方面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美离不开人类社会,美具有客观性和具体形象性;黄药眠主张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现象,美是审美评价。作为《人民日报》美学讨论的深入和继续,美学论坛标志着从批判走向争鸣,讲座体现了当时中国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引发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培养出众多的美学新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美学研究,尽管美学论坛有其粗疏和不足,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美和艺术在他的一生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维特根斯坦坚持美的不可言说,反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理论,反对对美和艺术作科学的分析,注重艺术创作和欣赏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认为我们生活的科学时代,是一个不利于产生艺术天才的时代.维特根斯坦的人生也是艺术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一 文革动乱后中华大地曾兴起一股美学热,在当时是很启人心智、令人振奋的。但近几年似乎冷下来,于是有人说:强扭的瓜不甜,中国人讲美还不到时候。 其实不然。美学正从哲学的殿堂走向生活。人们已不满足于抽象地谈美,美学正在向着生活的各个领域、艺术的各个门类发展。一句话,美学与生活更贴近了,与群众更贴近了。美学敲响了物质文明生产的大门,于是出现了生产美学、技术美学、劳动美学、商品  相似文献   

13.
修辞学是一门探讨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本质、形式和规律的科学,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三者虽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彼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修辞学为主线,以美学理论为基础,以逻辑学为武器,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美学理念解读修辞学,可以探究修辞在逻辑、关学中的实用价值,提高修辞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茶艺美学论     
茶艺美学是生活美学 ,也是人生美学。茶艺美学就其形式而言 ,表现在前置、操作和完成三个阶段 ,十八个步骤中。茶艺美学的原理 ,是以严格的规范促使一个人的思想用文雅和高尚的方式表现出来 ,她强调的是过程 ,而不是结果。茶艺美学是动静结合、不断发展的美学。  相似文献   

15.
将现象学同禅宗美学放在一起,现象学的"直观出本质"与禅宗的"顿悟"有惊人的相似.重新认识禅宗美学的异质特性,我认为禅宗美学不仅具有能使人在超脱之后形成崇高人格品质,还认为禅宗美学就是一门关注人的科学,追求自由的人的科学.其最大特征是突出主体,关注主体,追求主体的自由,张扬自我.事实上,一部禅宗美学为人的自由境界的诞生和追求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美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其实不然。美学既不纯粹是社会科学,也不纯粹是自然科学,而是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又渗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一门中间科学、边缘科学、交叉科学。这,可以从美学研究对象的实质,美学所涉及的范围,以及美学所采用的材料和方法等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研究中,美和真是相统一的,对美的追求往往导致科学真理的发现。科学思维遵循着一定的美学原则,贯穿着从不完美的"一般"到完美的"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一思维过程要经过孕育阶段、高潮阶段和验证阶段三个阶段。科学思维中,美学方法的自觉应用与科学工作者的美学素养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美育。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一直认为,科学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因此,它是纯碎的“真”。而艺术研究的是自然界的形成,因此,它是纯碎的“美”。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学的对象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凭理性认识到的完善。牛顿定律的完善,那是科学研究的“真”,而不是美学研究的“美”。因此,当美学创立之始,就  相似文献   

19.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德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立足美学视域研究德育实效性问题,分析美学精神与生活德育的内在联系,确立美学切入德育有效性的视角和依据。应立足现实生活,追求至真至善的德育目标;摈弃教育的功利性,倡导个性张扬的施教原则;关怀道德幸福,提升自由至境的寻美内容;强化情感的助推效应,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从而构建生活德育新的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20.
究竟该如何把握美学的知识形态 ,这迄今仍是一个问题。从历史上看 ,美学其实一直是借诗学的营地来构建自身的地盘。从这段历程的荣与衰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美学的学科特色之所在。概言之 ,美学作为“诗之思”的实质 ,是面对“存在”之思。故而美学最终突破诗学的樊篱 ,走向真切的“生活世界”,是必然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