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钰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1):141-143
洪山戏是流行于来安及周边地区的稀有剧种,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对它的历史、音乐、表演形式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以此来展现这个历史悠久,韵味独特,乡土气息浓厚的地方戏。  相似文献   

2.
正郃阳提线木偶戏又称郃阳线胡,民间俗称"线戏""线猴戏""线胡戏"或"小戏"。它历史悠久,音乐、唱腔、剧目、偶人造型都别具一格,是我国傀儡戏中的古老剧种之一。该剧种包含了提、拔、勾、挑、扭、抡、闪、摇等艺术技巧,赋予提线木偶以鲜活生命。郃阳提线木偶戏在古悬丝傀儡的基础上,繁衍于郃阳这一地区的线戏艺术,是我国戏曲艺术中较为著名的一支。  相似文献   

3.
介绍毛南族傩愿种类和傩愿仪式的程序及毛南族傩文化的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4.
“姜女不到愿不销”,以《孟姜女》为代表的辰州傩戏细腻感人、脍炙人口。具有鲜明的质朴美、柔和美、执着美。“刀山敢上,火海敢闯”,以“上刀梯”、“下火海”为代表的辰州傩技表演惊险绝伦。令人胆战心惊。具有突出的惊险美、阳刚美和无所畏惧的壮美。傩戏、傩技是古辰州、今湘西的奇绝瑰宝。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有些剧种是单声腔剧种,有些剧种是多声腔剧种。云南壮剧既有在本土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山乐西土戏的(乐西戏调)和富宁土戏的(哎依呀)腔调、(哎的呶)腔调,同时又有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广南北路沙戏的(沙调)、富宁土戏的(乖嗨咧)腔调、(依嗬嗨)腔调以及散用在富宁土戏和广南沙戏音乐中的(皮黄腔调),因此,云南壮剧是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  相似文献   

6.
"还傩愿"是广泛流传在西南少数民族当中的民间宗教信仰.以湖南桑植高傩为个案研究,阐述高傩仪式环境中的空间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分类特点,造型艺术在神圣空间构建中的作用,以及仪式环境对造型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湖南西部地区的一个古老剧种,有大小剧目400多个,现存的高腔剧目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47个,散折戏57个,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条纲戏71个,是湖南保留高腔剧目最多的剧种。研究辰河高腔剧目的源起与嬗变,考察、探究其剧目的类别、形态及文本特色,对于传承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地方戏曲艺术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试论傩仪音乐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神秘性傩坛仪式音乐的功能一是娱神,二是娱人.娱人的音乐大多在外戏表演中,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传统滩腔因素逐渐削弱,有的甚至被当地民歌所取代.而误神的音乐主要集中在傩议祭祀或正戏表演中,这种音乐原始、古朴,充满了神秘色彩,是最能代表傩坛仪式音乐的部分.其神秘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招遣神灵、与神对话.傩仪音乐中,无论是傩歌、咒词,还是牛角、师刀发出的声音都具有通神的特点。可以说,无论过去和现在的傩议中,各种声音和音乐的功用就大于招神造灵,驱逐疫疠,祈福禳灾.所谓“牛角三声震天地,令牌…  相似文献   

9.
合阳线戏为我国木偶戏中历史最早的,是中国北方提线木偶的仅存剧种。合阳线戏的渊源十分久远。"起于汉而兴于唐",历经汉、魏、北齐、隋、唐、元、明、清各朝,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新的艺术形式的挑战和地方经济的贫困,合阳提线木偶戏的生存环境十分艰难。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有着极强的文化背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戏曲百花园里一朵瑰丽的奇葩。但由于戏曲的地方局限性等特点,也为它的发展传播带来障碍。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推进黄梅戏艺术的健康快速发展,值得我们思考。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打造精品力作、推出文化品牌,加大地方高校的推广力度,重视戏曲旅游开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1.
傩坛戏是贵州省黔东北土家族地区广为流行的古老地方戏,是一种巫教祭祀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民间艺术。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法衣,在神案背景前且歌且舞,相互唱和,其动作古朴、幽默有趣,深受群众喜爱,被戏剧界称为中国戏剧史的活化石。但是,在过去的传统活动中,傩坛戏夹杂着一些驱鬼酬神迷信成分,解放以后出于历史的需要,已属禁止之列,傩坛戏实际上处于消声匿迹的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12.
程志 《枣庄师专学报》2008,25(3):128-130
柳琴戏是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一种戏曲形式,已具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它的影响不及京剧、越剧、豫剧等剧种,但其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土腔土调,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也是我国梨园界不可忽视的一朵奇葩,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拭就其艺术特色做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
粤北采荼戏是粤北地方戏曲剧种,是粤北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粤北人民的文化艺术创造。粤北采茶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已有两百多年。采茶戏是综合艺术,包括有剧本、音乐、舞蹈、表演等等多种因素。采茶戏的革新,要全方位系统地进行,即所谓“综合治理”。第一是采茶戏音乐要认真保存、大胆创新。第二是注意心理上的“稳态症”。第三是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  相似文献   

14.
受神秘的巫文化影响,桂林傩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盛极一时,但近年来逐渐趋于衰退。通过实地考察张家村傩舞,可以发现桂林傩舞艺术面临着缺乏继承人、观赏性不足、舞蹈造型和手势表达失传、道具不精、基层教育不重视、表演人员经济困难等生存困境。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傩舞表演的继承人和道具制作的传承人,强化对傩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提炼傩舞的特色内涵,促进桂林傩舞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傩舞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一直为文化、艺术界所重视。本文以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傩舞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傩舞的起源与流变、傩舞的艺术特色、傩舞的文化内涵及傩舞的功能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16.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而且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本文从昆曲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角度分析其内在的哲学思想,从中领略艺术本身的哲学本质,以给各种从事艺术事业者给予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广为流传的狐魅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它实际上是对参军戏《打夜狐》剧情的叙述,而后者又源于蜡仪庆典中的傩舞(即角抵戏)。本文籍对狐魅故事文化渊源的考察,揭示了贯穿于原始舞蹈、节日庆典、傩仪角抵、民间戏剧和民间传说之间内在的文化脉胳,为戏剧史和小说史的研究勾勒出一条可资玩味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怀梆是河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梆子腔系,除拥有梆子剧种音乐程式化的共性外,作为地方剧种,它有区别于其他剧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和地方品性。其唱腔的方言声调化、丰富的戏曲音乐、真声为主辅以假声拖腔的演唱特色等共同构建了怀梆艺术的本体音乐形态。  相似文献   

19.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中,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瑰宝,被称为"百戏之祖".  相似文献   

20.
石萍 《科技咨询导报》2009,(30):113-113
傩是一种"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的仪式,仪式的过程具有祭祀、驱鬼和祈福的作用,而傩戏具备了既娱神又娱人的特点。广阐宫为新化县传承五代之久的巫傩老坛,与当地梅山文化密不可分,结合当地人们熟悉的故事内容和新化方言来演唱的傩戏曲目,通俗易懂,风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