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舰 《科技信息》2010,(32):I0311-I0312
傩愿戏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民间剧种,它以酬神祭祀为目的,以傩坛为载体,以还愿为依托,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本文以傩愿戏发展溯源为线索,分析各阶段傩愿戏的艺术特点,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挖掘丰富的内涵,提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试论傩仪音乐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神秘性傩坛仪式音乐的功能一是娱神,二是娱人.娱人的音乐大多在外戏表演中,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传统滩腔因素逐渐削弱,有的甚至被当地民歌所取代.而误神的音乐主要集中在傩议祭祀或正戏表演中,这种音乐原始、古朴,充满了神秘色彩,是最能代表傩坛仪式音乐的部分.其神秘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招遣神灵、与神对话.傩仪音乐中,无论是傩歌、咒词,还是牛角、师刀发出的声音都具有通神的特点。可以说,无论过去和现在的傩议中,各种声音和音乐的功用就大于招神造灵,驱逐疫疠,祈福禳灾.所谓“牛角三声震天地,令牌…  相似文献   

3.
石萍 《科技咨询导报》2009,(30):113-113
傩是一种"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的仪式,仪式的过程具有祭祀、驱鬼和祈福的作用,而傩戏具备了既娱神又娱人的特点。广阐宫为新化县传承五代之久的巫傩老坛,与当地梅山文化密不可分,结合当地人们熟悉的故事内容和新化方言来演唱的傩戏曲目,通俗易懂,风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古老而原始的傩戏艺术,是整体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从古至今的延续过程中,由于与宗教、巫术混沌交融,形成了固有的封闭性和连续性特点。因而,千百年来虽历尽沧桑而不灭,以致今天我们尚能通过傩戏表演,从中窥视到人类祖先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程中留下的足印。它无论在戏剧、宗教、民俗、音乐、舞蹈等源起方面的研究中,都将起到活化石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傩坛巫教祭祀中的种种声音现象(以下简称傩坛巫音),探索它在音乐起源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广为流传的狐魅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它实际上是对参军戏《打夜狐》剧情的叙述,而后者又源于蜡仪庆典中的傩舞(即角抵戏)。本文籍对狐魅故事文化渊源的考察,揭示了贯穿于原始舞蹈、节日庆典、傩仪角抵、民间戏剧和民间传说之间内在的文化脉胳,为戏剧史和小说史的研究勾勒出一条可资玩味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傩公傩母是我国南方众多民族傩坛中供奉的主神,傩公傩母神话则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南各民族中的一则洪水神话,它与傩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文章以桑植土家族还傩愿为例,试图通过分析当地流传的傩公傩母神话,探讨出其折射出的傩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彭钰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1):141-143
洪山戏是流行于来安及周边地区的稀有剧种,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对它的历史、音乐、表演形式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以此来展现这个历史悠久,韵味独特,乡土气息浓厚的地方戏。  相似文献   

8.
文明新戏与日本新派剧黄爱华文明新戏是中国戏剧开始现代化历程后学习外国戏剧的第一个产儿,它的诞生并茁壮成长,表明了西方戏剧形式和美学原则在中国移栽、培育的成功。但是,文明新戏学习、借鉴西方戏剧,却不是直接取道欧洲,而是经由了日本这个“中转站”,通过师法...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16、17世纪之交两个同时代戏剧大师。他们各自的经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与《牡丹亭》中都不约而同地含有鬼魂戏,并且鬼魂戏均是戏剧文本和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认为:鬼魂戏的出现具有共同的人类文化渊源也反映了两位大师不同的时代风貌及人文主义特色,而鬼魂戏在两部作品中对情节推动和戏剧表现也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其中的异同更显示了中西戏剧的沟通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0.
1984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协会在昆明召开,布依戏戏师罗仕华、冯景林的《罗细杏》,侗戏戏师杨成林、张勇的《丁郎龙女》参加汇演,接受来自全国戏曲界的专家学者检阅与考证,与会人员从戏师编剧、舞台演出、剧团等方面提出见解与看法,对贵州少数民族戏剧戏师叙事的策略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剧场中舞台与现实的关系、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剧作家热衷于探讨的问题。许多剧作家更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实践中,创作了关于戏剧的戏剧,于是"戏中戏"出现了。如果说外面一层是外戏,里面那层是内戏,那么,内戏与外戏如何呈现?两者如何缝合?内戏又会对外戏造成何种影响?我试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皮兰德娄的《亨利四世》为例,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如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样,印度尼西亚的民间戏剧也是十分丰富多采的。特别是在爪哇岛,有多种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这里且不谈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皮影”,仅“人戏”就有多种。流传在东爪哇一带的有“鲁德鹿”(Ludruk),流传在中爪哇一带的有“格多柏辣”(Ketoprak),还有一种叫“马达兰达格兰”(DagelanMaturam)。这些剧种不像“哇扬人戏”那样具有宫廷味,而是从民间土生土长出来的。如果可以这样说,“哇扬人戏”有点近乎我国的京戏,那么其他几种剧种就有点近乎评  相似文献   

13.
从艺术构成和文化底蕴的变化入手,分析陕西合阳线偶戏沿袭关中地域戏曲的特点,并总结它在戏文内容、线偶角色、戏剧表现等方式上的特点.得出线偶戏为戏剧的一个分支,同时也反映出戏剧的共性以及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偶人的造型上有着民间艺术特有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苏姗·巴斯奈特是文化翻译学派的领军人物,在国际译坛有深远影响,本文对其文化翻译理论、戏剧翻译策略、可演出性、框架文本等观点进行评介。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地方戏曲生存现状普遍堪忧,要想振兴坠子戏艺术,要坚定树立振兴坠子戏艺术的理念;明确戏剧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到戏剧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坚定不移地坚持艺术创新,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同时,要看到艺术创新人才是关键,保护老艺人和培养艺术新人同等重要。这是振兴坠子戏艺术继往开来、繁荣发展、打好人才基础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戏”“剧”二字皆产生于先秦蜡祭活动中,“剧”更直接是蜡祭中扮演虎与田豕搏斗的场面记录,此种角力表演由娱神而娱人,遂演化为戏剧。“戏”“剧”二字的创造实是我国戏剧产生于先秦时代的文字见证。  相似文献   

17.
平南牛歌戏作为广西地方戏剧的一种,近年来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出现繁荣景象。其中必有其存在价值及意义。作为一种地方乡土戏剧,它有其自身的内容和特点。本文试从资料收集入手,整理出平南牛歌戏的具体内容及其各方面的特点,并以之作为广西地方戏剧文化材料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萍乡傩庙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傩文化的存在,已成为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国际上有傩文化研究机构,中国有傩文化研究协会.在我国已先后在贵州、广西召开了国际傩研讨会.傩文化,是人们以傩神为核心开展的各种活动所留下来的历史遗存.它包括傩神、傩庙、傩仪、傩祭、傩面具、傩服饰、傩兵器.傩舞、傩戏、傩乐、对联等诸多内容.萍乡的傩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本文单就萍乡傩庙进行粗简的叙述,不对之处请行家们斧正.一、萍乡傩庙的分布萍乡傩庙之多,分布之广是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萍乡广泛流传“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就足以证明傩的数量之多,傩庙分布之广.萍乡有傩神,就有傩庙,因为傩庙是傩神的安身之所,先有傩庙,再雕傩面具,然后“打醮”安神位.傩庙是人们崇拜傩神,供奉傩神,开展傩仪、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在文化生活单调时期开展娱乐活动的阵地.  相似文献   

19.
傩 ,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除疫鬼的祭仪 ,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南丰傩 ,起始于秦汉时期 ,传承几千年而未衰。它保存了一整套“起傩”、“跳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 ,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南丰傩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作为一种民间宗教 ,由于它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 ,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朝着艺术方向发展 ,成为南丰傩历久不衰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从浙江道教与戏剧的历史及现状入手,以田野调查所获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客观地论述道教仪式与戏剧的密切关系:戏剧不仅在起源方面离不开道教,是道教仪式戏剧化、舞台化、民俗化的结果,而且以道教仪式为载体、与内坛法事互补互动、有机统一,赖道教仪式以生存,并从道教仪式中获得大量观众和市场,以求得自身的不断壮大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