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贺拉斯《诗艺》文艺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拉斯《诗艺》中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他继承了传统的模仿说,又流露出表现说的信息,同时还受到灵感说的影响;关于文艺创作问题——这是主要的方面,他试图为当时文艺创作确立古典主义原则、“合式”原则、理性化原则、道德原则;关于作家修养问题,他要求作家要有德性和知识,要天才和勤奋兼备,要端正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2.
贺拉斯<诗艺>中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他继承了传统的模仿说,又流露出表现说的信息,同时还受到灵感说的影响;关于文艺创作问题--这是主要的方面,他试图为当时文艺创作确立古典主义原则、"合式"原则、理性化原则、道德原则;关于作家修养问题,他要求作家要有德性和知识,要天才和勤奋兼备,要端正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彻底否定了十年内乱时期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指出:“文艺工作就是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讴歌四个现代化的创业者”。他在文艺发展方向、文艺创作源泉等方面的论述,为我们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指出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萨特反对西方传统的模仿说,认为艺术不是对现实的单纯模仿;反对通过虚饰来体现某种意义。认为艺术手法的革新拓展了艺术家的自由,体现了更为深刻的存在。他把绘画艺术分为象征性和抽象性两种,并极力赞扬了抽象性绘画对艺术的发展作用,认为不同的艺术种类对现实的介入方式也不同。他的艺术论根植于现象学想象理论的基础之上。他反对把艺术归结为现实或意义、物等,也不同意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他眼里,艺术是具有当代性的,艺术是美的存在,体现了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正> 一我们认为,审美是瞬时场审美向差距场审美运动的微观心理过程。1912年,瑞士美学家布洛发表了著名的美学论文《“心理距离”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提出了审美“心理距离说”的学说。布洛的学说发展了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说”,是审美超功利说的集中体现。他把“心理距离”看成是“‘美感’的一种显著特征”,当作审美的一条基本原则,提出距离是“通过把对象及其影响同某人的自我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他认为“距离说却提供了一种运用简单而意义深远的区别:适意是一种无距离的快感。美,最广泛的审美价值.没有间隔就不可能成立”。在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国外对金庸小说,“金庸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刻,但始终没有人就“西方文艺与金庸”做专门的研究,本文从艺术表现手法、人物形象、悲剧意识三个方面论述了西方文艺对金庸创作的影响,并指出金庸在武侠小说的创作上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这和他对西方文艺的接受也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巴尔扎克十分重视文艺的教育作用,认为如果一个作家在创作时不向自己提出“教育他的时代”的任务,那么“他只是一个逗乐的人罢了”。同时,巴尔扎克又十分强调一个作家只有非常了解文艺的特殊规律,严格按照美的原则进行创作,才能达到“教育他的时代”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净化”最早源于宗教,文艺悲剧的“净化”说实质是指人的情感的净化作用。追溯“净化”概念的由来,剖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考察并阐述“净化”说在当下审美化生活中的艺术观照功用和意义。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艺术悲剧“净化”说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情感现象,它涉及到人的身心情感的过滤与净化功能。对当下忙于生计、焦虑不安和忘却自我灵魂的人如何保持净化的心境、走向审美人生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1 文艺起源问题无疑是文艺学中最烦难的问题之一,它所探讨的是一个在历史攸远的年代中发生的事件。也许正是因为问题的烦难性,才更加引发了人们的强烈的求知兴趣。千万年来,为了揭穿文艺起源的奥秘,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苦苦的求索,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尽管由于原始材料的相对匮乏,这些理论从总体上看都不可避免得带有攻多攻少的思辩色彩和假想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艺起源的研究投有光明的前途。如果我们能尽量全面地利用现有的材料,并广泛地汲取各种理论的合理性,那么,使这种研究达到一种接近科学性的水平,还是极有可能的。 古希腊以降,在人们提出的诸种文艺起源论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模仿论”、“游戏论”、“巫术论”和“劳动论”。概括起来说,前两种理论偏重于强调内在的的心理因素,后两种理论偏重于强调外在的社会因素。 建国以后,我们一直奉行的是“劳动论”并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正宗理论。近10年来,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人们对文艺起源问题进行了重新探索。除了坚持原有的“劳动论”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观点,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一种“综合论”的观点。 “综合论”并不完全排斥“劳动论”,它只是把文艺起源中的劳动因素的唯一性降低为多元中的一元,并给予其他的非劳动因素(模仿、游  相似文献   

10.
过去对典型的研究是以认识论作为哲学基础的,典型的“共性说”、“个性说”、“共名说”、“本质说”、“中介说”等都是从认识论这一视角来探讨典型,各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文艺理论研究不断向深层掘进,传统认识论的局限也就日益显露.艺术离不开人,是与人密切相关的一种价值.因而从价值论的角度研究文艺庶几更切近文艺的本质和特性.本文不是对艺术典型进行重新定义,而是意在专门剖析典型的价值内蕴.  相似文献   

11.
清代戏剧家李渔,在他那总结自己创作经验的文章《李笠翁曲话》中,把结构问题置于首位,他把戏剧的结构比作胎儿的孕育,比作建筑的周密设计,主张剧作者“不宜卒急拈毫,袖手向前,始能疾书于后。”西方古典文艺理论家圣·托马斯·阿奎那也说过:“美的条件有三:第一,完整性或完备性,因为破碎残缺的东西就是丑的,第二,适当的匀称与调和;第三,光辉和色彩”。(《西方文论选》第149页)在这里,他仍把结构布局放在首位,为什么古代文艺理论家都如此重视文章结构呢?因为结构作为艺术的形式,它是为艺术的内容服务的,结构与内容的关系,恰  相似文献   

12.
从“气韵”说与“摹仿”说看中西传统绘画之异同俞晓霞气韵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方传统绘画的最高艺术纲领。“气韵”说出自中国六朝时代谢赫所著的《画品》,而摹仿说则是古希腊人阐述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一种学说,同时作为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它一直指导着古希腊直至...  相似文献   

13.
以“模仿”一词的起源为线索,通过对模仿在“文艺”和“文化”两个领域中的描述和分析,来探究“模仿”这一文化现象的特性.并从中获取正确运用“模仿”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从阿Q到许三观--谈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是个不朽的文艺典型,他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在文中有十种表现,其实质是“为自己的奴隶地位辩护粉饰”,它的产生有其阶级、社会和认识根源。许三观的内涵意义是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求诸内”的传统心理定势和精神机制。他与阿Q有些相近,但差距仍很大。通过两者比较,可深刻地阐明文艺典型是历史具体性和社会一般性的统一体,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文艺和审美乃是一种交叉关系,文艺美学就是和美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不同于哲学美学、艺术哲学和文艺理论,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和问题。简言之,它主要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和创美规律。文艺的创美要受“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的“合律”所支配。面对急速发展的商吕经济对文艺的冲击,文艺美学更应在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的张力关系中探索其艺术的特性和规律,回答当下现实的艺术实践中提出来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一、一个划时代的定义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提出之后,许多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都不断对它的特征进行总结和研究,较早使用“现实主义”这个名词的是十八世纪德国诗人席勒。他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里说;“如果现实主义者在他的政治倾向上把目的定在幸福上面,这就须使人民的道德精神方面的独立性有所牺牲,理想主义者则处在幸福的危机,把自己看着他的目的。”他又把现实主义文学称做“素朴的诗”,把浪漫主义文学称为“感伤的诗”。他认为“素朴的诗”的特点是“尽可能完美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注重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揭示艺术进而是文学的本质与规律,“同感”说即是他对文艺创作主客体关系问题所作的探讨。本文把钱钟书的观点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同感”与设想、比拟等的比较,同感的内涵得到确定,而且它是形象思维的最高境界;第二,达到“同感”的心理条件是“虚静”。如果有先人之见,同感就会沦为幻觉;第三,由诗与史、诗与禅、诗与画的比较,指出文学在传达同感上的独特优势,进而发现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魅力。钱钟书的“同感”说既吸收了中学与西学成果,又超越了它们,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文艺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问题。本文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对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真实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分析。首先对古希腊时代的“摹仿说”中体现的文艺真实观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所包含的文艺真实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三,分析了古典主义时期布瓦洛的唯心主义的文艺真实观;其四,重点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真实观。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乔治·马里恩·奥堂奈在《福克纳的神话》一文中说,福克纳“象陀斯妥耶夫斯基或是当代的朱娜·巴恩斯小姐一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他的写作难以模仿,硬去模仿也不会有什么成效,因为他的创作并不遵循一般的传统技巧,他也没有为后继者留下任何可资遵循的传统。”这段话虽说不尽正确,逻辑上也非无懈可击,但它至少  相似文献   

20.
著名艺术史学家E .H .贡布里希所著的《艺术发展史》从古埃及一直讲到 2 0世纪中叶。与一般美术史不同 ,他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 ,也不是用一些以“主义”为名的概念去削足适履 ,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他认为 ,艺术家是在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 ,从而形成了“艺术”的发展。一开始 ,他就似乎骇人听闻地说 :“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 ,只有艺术家而已。”当然 ,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 ,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 ,不断改变的故事”时 ,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这一说法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