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澳大利亚海洋学家研究发现,近2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温度和海水含盐量均出现下降趋势。 据最近一期法国《科学与生活》杂志报道,澳大利亚海洋学家在对1930至1980间的海洋资料数据与近年来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不同层面的海水温度均开始变凉,此外,在距海面500米到1000米深处,海水含盐量也明显下降。 科学家解释说,气温升高使南北极冰雪融化,融化的冰雪进入大洋,导致海水中含盐量降低和温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白岩  贾艳杰 《科技信息》2012,(29):141-141
单片机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利用单片机完成工业控制无疑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远距离温度检测系统,具有远距离传输、读数方便、测温范围广、测温准确、采用数字显示等特点。主要用于工业生产中远距离的温度检测。  相似文献   

3.
海洋垂直混合系数对大洋环流影响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地球流体实验室的Modular Ocean Model(MOM4)模式构建了一组全球实际大洋环流实验,以检验海洋环流形势及温度结构对海洋垂直混合系数的敏感性,并仔细分析了各实验中温度方程中各项的变化,讨论了垂直混合系数改变对海洋环流形势影响的物理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海洋垂直混合系数对海温的空间分布和海洋流场结构都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在赤道温跃层附近表现得最为明显。这说明大洋环流对垂直混合强度的变化是相当敏感的。一般来说,在混合系数取值大的实验中大洋中上层温度的垂直和水平梯度都较小,相应的南北赤道流强度较强,赤道潜流和南北赤道逆流强度较弱,在混合系数取值小的实验中大洋中上层的温度梯度较大,此时南北赤道流强度较弱,赤道潜流和南北赤道逆流强度较强,赤道流系的各分支在范围上也有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美国地球流体实验室的Modular Ocean Model(MOM4)模式构建了一组全球实际大洋环流实验,以检验海洋环流形势及温度结构对海洋垂直混合系数的敏感性,并仔细分析了各实验中温度方程中各项的变化,讨论了垂直混合系数改变对海洋环流形势影响的物理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海洋垂直混合系数对海温的空间分布和海洋流场结构都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在赤道温跃层附近表现得最为明显。这说明大洋环流对垂直混合强度的变化是相当敏感的。一般来说,在混合系数取值大的实验中大洋中上层温度的垂直和水平梯度都较小,相应的南北赤道流强度较强,赤道潜流和南北赤道逆流强度较弱,在混合系数取值小的实验中大洋中上层的温度梯度较大,此时南北赤道流强度较弱,赤道潜流和南北赤道逆流强度较强,赤道流系的各分支在范围上也有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海洋声学层析的基本理论,从射线传播时间、简正波传播时间、简正波相位等角度阐述了海洋声学层析研究中对海洋监测的具体实现方法。针对目前海洋声学层析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利用声场的耦合简正波理论进行浅海声学层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国际新闻     
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死亡区"扩大(图)海洋低氧区或缺氧区又被称为海洋"死亡区",因为生物难以在低氧或缺氧状态下存活。德美科学家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会为海洋低氧区的形成"推波助澜":过去50年中,全球变暖已使中、东赤道大西洋和赤道太平洋的低氧区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几种常用海洋声学仪器信号的基本特征,提出一种基于误差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以实现对信号特征参数进行分类、识别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提取信号特征参数,运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训练BP神经网络.以实测海洋声学仪器信号的特征参数进行训练后,采用实测和仿真样本对BP神经网络的识别能力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海洋声学仪器的信号,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且虚警率低于5%.该研究成果可用于识别海域中不同海洋声学仪器,检测海洋中声学仪器的工作状态.该识别方法对于其他海洋声信号的识别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空间和海洋技术。而海洋技术又被列为重点发展的六大前沿技术之一。深海高技术则是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需要我们走向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深海。按照美国著名水声学专家R. J. Urick的解释,“深海”有两种不同的定义:测深学意义上,大致以沿海大陆架延伸为标准,大约100英口寻(约200米)以内为浅海;水声传播意义上,没有多次海底海面反射的水声信道为浅海。按这个定义,浅海的水深是一个模糊的数值,它是随地缘而变化的。由于声波是迄今为止人类知道的唯一能在海中远距离传播的能量形式,所以在深海高技术的发展中,水声学(海洋声学,声学海洋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担负重要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青年科学》2010,(7):4-11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里,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这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海洋卫星微波遥感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动式和被动式微波遥感可以得到大量的地球物理参数和上层海洋信息,包括海表温度、海面矢量风、海面高度、海表盐度、海冰等。微波遥感可以穿透云层,全天候不间断观测海况信息。中国计划2011年发射运行的“海洋”2号(HY-2A)卫星有效载荷为3个微波遥感器,主要用来观测海面矢量风、海表温度和海面高度。HY-2A卫星将有效提高全球海洋卫星观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采样频率。本文介绍了与HY-2A卫星相关的海洋微波遥感技术现状,对微波遥感的优势和目前业务化运行的海洋微波卫星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总结了微波遥感的新技术进展和全球下一代微波遥感卫星的发射计划,最后指出发展中国立体海洋监测和中国“海洋”3号(HY-3)卫星(其主载荷为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对于更深入了解大洋和海岸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海洋是一个广阔复杂、几乎完全黑暗但声音可传播的世界。本书是关于海洋声学和声学海洋学方面的全面易懂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2.
海洋环流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洋环流的强度变化,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综述了在过去50年中,海洋模式的发展.经过了几代人的开发,国内外全球大洋环流模式、近海和区域环流模式都有了很大改进,能较好地模拟大洋海面温度和高度的分布、海流分布以及El Nino和La Nina的演变过程等.但是,由于观测资料的短缺,数值模式开发还不够完善,海洋边界流的模拟仍不够好.有些探索是基于压力坐标的、非Boussinesq近似的海洋环流模式;将海洋模式的开边界以余流和潮流合成给出,能保证整个计算区域内水量进出的平衡;摒弃刚盖模型,用自由表面模型取而代之,以及借助海洋资料同化系统,开发海气耦合模式,都是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方向.众多研究认为,不断改进和完善动力框架和各种差分格式的设计将有助于提高海洋环流模式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3.
 按照归因分析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综述了近些年有关人类影响引起全球变暖证据的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全球气候模式考虑人类影响,采用指纹法检测和归因证实,发现人类影响几乎肯定是引起近百年特别是近50年全球变暖的主因。地球系统5个圈层(大气、海洋、陆地、冰雪、生物)与全球变暖有关的证据,如热浪增加、寒潮减弱、低层大气变暖、陆地和海洋变暖、受海水热膨胀和冰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冰雪和永冻土融化加速、海洋酸度增加、植物生长季延长等,都与人类影响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正研究揭示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比之前预计的要大。南冰洋海床变暖1~2℃,会对整个海洋产生巨大影响。这个被研究人员称为"迄今为止最现实的海洋变暖实验"的研究显示,未来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可能远超人们预期。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当代生物学》期刊。"我非常惊讶。"英国南极考察局和史密森尼环境研究中心的Gail Ashton说,"我没有想到,南极地区只有1℃的升温,就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我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花在了经历更大温度波动的地区,并没有预期到温度只有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中由于电磁波的衰减十分快速,导致了声音是唯一能够有效远距离传递信息的载体。因此研究声传播规律对于研究海洋、探索海洋都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在分析声传播的问题中大概有简正波模型、抛物方程模型、射线理论以及快速场模型。本文主要利用了抛物方程模型及For3D程序来分析研究黄海海域三维声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6.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而近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究竟是什么引起全球变暖,目前还没有一个彻底的说法。本文从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入手,首先具体地比较了不同气体的温室效应,然后说明它们造成的全球变暖程度。最后提出海洋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要超出人们的预测,是全球变暖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海洋深处温度变化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本刊讯据英《新科学家》1994年12月12日报道,在新西兰惠林顿召开的1994年温室效应学术研讨会上,科学家们指出,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西南太平洋比地球任何其他地区在更快变暖。由10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提供了他们收集的...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为了研究中国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提出一种通过分析气温0℃以下温度段和25℃以上温度段的天数变化情况,反映中国气温变化的研究方法。采用1980—2014年我国大陆范围内184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值,结合有效的统计学方法及插值方法,以0℃以下温度段和25℃以上温度段的年总天数值以及每个站点在两温度段的天数值为依据,研究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范围内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区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明显。且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对全球变暖响应明显的是新疆地区、青海地区、内蒙古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我国40°N以南中东部区域,35°N附近区域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开发大洋生物基因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生物资源是海洋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目前,全球每年从海洋中获取的水产品约1亿吨,占人类消耗动物蛋白质的25%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深海采样技术设备和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类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从海洋中获取渔业资源.而纷纷把目标瞄向海洋矿产资源、生物基因资源等的开发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以高科技为依托的大洋生物基因资源争夺战悄然在沿海国家中展开.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均投人巨资研究开发大洋生物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20.
海洋以每小时超过100万t的速率,从大气中吸收矿物燃料衍生及人类排放的CO2,引起海水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与此同时,全球变暖引起海洋升温,使得上部混合层变浅,导致该层内营养盐减少,浮游生物接受可见光和UV的辐射量增加,并且使得O2的溶解度降低,引起低氧化.这些海洋变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然而,不同海域的环境响应和生态效应有所不同.主要综述全球海洋酸化问题研究进展,突出升温、UV辐射影响下的酸化效应,进而结合南海相关的研究进展分析未来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