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铜和镍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可以同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形成络合物,本文研究了溶液状态下铜,镍与双甘氨酰二肽形成络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变化,并用双层点电荷配位场模型(DSCPCF)对其光谱作了理论解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糠醛硫代糠酰腙铜(Ⅱ)、镍(Ⅱ)络合物的合成.在元素含量分析、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和紫外光谱解析基础上确证了两种络合物的组成和配位情况,测定了配体和络合物对两种真菌和一种细菌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4-(取代苯偶氮)-吡唑酮,在氧化条件下,能与铜络合,显色性能好,灵敏度高,可望作为测量铜的试剂。因此,对该试剂与铜形成络合物的研究颇具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报告用分光光度法对其与Cu(Ⅱ)形成的络合物的研究。包括pH 值对络合物形成的影响以及溶液中络合物的组成。本试剂为我们(自己设计)合成。国内尚未有生产。  相似文献   

4.
介绍对羟基苯甲醛硫代糠酰腙及其镉(Ⅱ)、镍(Ⅱ)和锌(Ⅱ)络合物的合成。在元素分析、电导率测定和红外光谱解析基础上确证了三种络合物的组成和配位情况,并测定了配体和络合物对黑曲霉和点青霉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配体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两种菌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2,2′-二硫代二苯甲酸为配体,分别与铜(Ⅱ)、钴(Ⅱ)、镍(Ⅱ)合成了三种过渡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CP发射光谱和热重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并用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2′-二硫代二苯甲酸与与铜(Ⅱ)、钴(Ⅱ)、镍(Ⅱ)形成摩尔比为1∶1型配合物,三种配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能,配合物热稳定性为:镍(Ⅱ)和钴(Ⅱ)高于铜(Ⅱ).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铜(Ⅱ)-聚乙烯醇络合物。通过测定溶液的电导率,分析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配位键,提出了可能的配位结构。并且进一步从物质结构理论和熵增原理的角度探讨了形成配位键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用载有4-(2-吡啶偶氦)-间苯二酚(PAR)的硅胶可以富集水溶液中ppb级的铜(Ⅱ)和镍(Ⅱ),用分光光度法测量。在分批平衡法中,铜在pH1.5-5.5范围振荡60分钟以上可被 PAR-SG完全吸附,而镍则在pH 5.5—8范围振荡90分钟以上才完全被吸附。由PAR-SG上的PAR引起的对铜(Ⅱ)、镍(Ⅱ)的净吸附分别为15μmol/gPAR-SG和8.5μmol/g PAR-SG。用含有0.005mol/l HCl的0.25mol/l硫脲可从PAR-SG柱上完全洗脱铜(Ⅱ),而镍需用0.05mol/l的HCl洗脱,这样铜、镍可从它们的混合溶液中互相分离开来。富集倍数可达200以上,铜、镍的回收率均大于95%。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新合成的显色试剂 2 - (2 ,3,5 -三氮唑偶氮 ) - 5 -二甲氨基苯甲酸 (2 - (2 ,3,5 -triazolylazo) - 5 -dimethylaminobenzoicacid ,简称TZAMB) [1] 与铜 (Ⅱ )的显色反应。在 pH为 2 .5 2的 0 .0 1mol/LKHP -HNO3的底液中 ,铜 (Ⅱ )与TZAMB形成一种稳定的紫红色的络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 5 80 .0nm处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4 .17× 10 4 L·mol- 1·cm- 1。络合物的组成为Cu2 +:TZAMB =1:2 ,铜的浓度在 0~0 .12 8mg/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该方法成功的应用于食品中微量铜的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水扬醛肪与第一过渡系金属铁(Ⅱ)、钴(Ⅱ)、镍(Ⅱ)、铜(Ⅱ)和锌(Ⅱ)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它们的组成已由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所证实.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从含有对甲苯磺酸钠或ClO_4~-或Cl~-的0.25-2NH_2SO_4溶液中萃取光度测定二苯偕肼铬络合物,提出了二苯偕肼络合物萃取过程机理,并且确定了萃取光度测定铬(Ⅵ)的最佳条件。该方法已成功地用于镍、铜、硫酸铬、硝酸镍、铁矿和废水中铬(Ⅵ)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此较系统地研究了镍(Ⅱ)与巯基乙酸络合物在溶液中的组成及其极谱特性,初步确定,在不同PH值的条件下,它们形成不同类型的络合物,并表现出特征极谱行为。还发现,该络合体系不仅在碱性缓冲介质中,而且在酸性缓冲介质中,也有可能呈现氢催化波。又从配位体场理论出发,初步探讨了该络合物的结构与极谱行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5709萃取镍(Ⅱ)的宏观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恒界面池进行了异己基磷酸(1-甲基-庚基)酯(国内代号5709)-正庚烷体系从硫酸介质中萃取镍(Ⅱ)的动力学研究,以实现钻、镍的萃取分离。研究了水相中镍浓度, pH值和有机相中 5709的浓度,两相内搅拌器的转速,两相界面积和操作温度对镍(Ⅱ)萃取传质的影响。采用热力学方法处理了实验数据,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水相中镍离子的扩散和镍的1-2络合物生成的界面化学反应为主要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3.
我们报导了聚乙烯醇—(口底)唑—铜三元络合物光度法测定铜的反应条件和该络合物的组成,所报导的方法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显色快速,络合物颜色稳定,是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痕量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型吡啶卟啉季铵盐的合成及其与铜(Ⅱ)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溴化5-[4-(N-十六烷基)吡啶基]10,15,20-(4-吡啶基)卟啉,探索了其合成、分离及纯化的方法.新的卟啉试剂与铜(Ⅱ)显色反应的结果表明:在酸性介质中,沸水浴加热20 min形成1:1的络合物,在0~120 μg/L范围内吸光度与铜质量浓度的关系符合比尔定律.该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铜离子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使用BCO直接光度法测定钢及合金中铜含量是一个较好的方法,由于它良好的重现性和选择性故被日本及我国采用作为标准方法。但钴(镍)的干扰严重故不适用于含钴的试样。 本文指出,虽然普遍采用PH8.7~9.5作为测定铜的适宜条件,但不宜于测定含钴的试样,因为在此条件下,钴与试剂形成无色络合物,耗用了试剂,降低了吸光度。又指出铜的显色在PH8.0~9.8之间保持恒定,但钻的BCO络合物,由于不夠稳定在PH8.5以前不与试剂反应,故若把条件控制在8.3±0.2,钴就不再干扰而铜的吸光度仍然保持PH8.7~9.5时的强度。文中还给出了详细的分析手续及实际试样的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16.
使>C=O与NH_2NH-在一定条件下缩合,合成S-苯甲基-β-N-(2-羟基萘甲叉)-二硫代肼基甲酸酯,得到的产品用红外、元素分析、质谱确定,并以其为配体合成了铜(Ⅱ)镍(Ⅱ)的配合物,测定了它们的化学组成、电导、紫外或可见光谱,以及红外光谱,初步提出了配合物的结构,并测定了它们的形成常数。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新显色剂2,6-双偶氮-[4,4’-(双间苯二酚)]苯并[1,2-d:4,5-d’]二噻唑(简称BABRBBT),研究了它与铜(Ⅱ)的显色反应.在Triton X-100存在下,pH 10.4的硼砂-氢氧化钠缓冲介质中,试剂与铜形成稳定的紫色络合物,其最大正吸收峰位于635 nm处,负吸收峰位于520 nm处.体系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55×105L/mol·cm,铜的浓度在0~25 μg/25 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于实际样品中微量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已基)酯(以下单称P507)以异辛醇为添加剂,从硫酸体系中萃取铜(Ⅱ),钴(Ⅱ)、镍(Ⅱ)的机理确定了萃合物的组成及萃取平衡常数,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确证了萃合物的结构。对在P507中加入一定量的TBP萃取分离钴镍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双—N(2—羟基乙基)水杨醛亚胺合钻(Ⅱ)和双N(2—羟基乙基)水杨醛亚胺合镍(Ⅱ)两种希佛碱—金属络合物的合成和红外光谱及元素分析鉴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2,4-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弱酸性(pH=5.5)介质中和表面活性剂CTMAB存在的条件下,2,4-二氯苯基荧光酮与Cu(Ⅱ)形成稳定的三元络合物,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Cu(Ⅱ).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60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1.10×105L* mol-1* cm-1,铜(Ⅱ)在0~0.6mg*L-1范围内符合Beer定律,用拟定方法测定了芝麻、茄子中铜(Ⅱ)的含量,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