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现行高二课本测定乙醇分子结构实验,我们按照课本和教参的作法,反复进行过多次重复性的实验,发现产生氢气的体积都比理论量少。多次测定结果,彼此之间差别较大,很难说明乙醇分子只有一个氢原子比其他五个氢原子活泼。针对氢气体积比理论量少的问题,笔者在实验装置和操作上作了较大的改进。这样实验结果,测得的氢气体积经换算后很接近理论值,而且实验的时间短,更符合课堂演示的要求。现将实验的有关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高中课本第二册,168页,有关乙醇分子中活泼氢的测定实验,如果按它的方法进行,乙醇的转化率只有20%,其结果不能说明一个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活泼氢,原因是金属钠在钠盐饱和溶液中置换反应是不能进行的。再者用测量体积的方法是不准确的。为此作者采用滴定法来测量乙醇分子中活泼氢。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动物粪便样品中分离能利用合成气生产乙醇的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及初步发酵实验,为工业利用合成气生产乙醇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富集驯化培养技术,以合成气为唯一碳源,分离筛选合成气利用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rR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并利用菌株进行初步发酵实验。【结果】分离到1株可以发酵合成气生产乙醇的菌株,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Clostridium ljungdahlii。生理生化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是严格厌氧型革兰氏阳性菌,短杆状,有运动性,芽孢很少见,生长必须因子包括酵母粉和维生素B族;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生长温度35~37℃,最适pH值为6.0~7.0。合成气发酵实验结果显示:37℃,厌氧静止发酵30d,乙醇最高产量达到2.58g/L,添加BESA、莫能菌素、丁基橡胶颗粒可以使乙醇产量分别提高49%、70%、4.3%,最大产量达到4.31g/L。【结论】从动物粪便中分离到1株Clostridium ljungdahlii,该菌能够利用合成气生产乙醇,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型生物质材料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乙醇酸氧化酶分子结构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分析了乙醇酸氧化酶分子量相差很大的原因,但目前认为乙醇酸氧化酶为单一亚基所组成的观点难于解释为何乙醇酸氧化酶具有多个不是等电点,对等电点的正确认识将有助于揭示乙醇酸氧化酶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5.
溶度积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实验课本中缺乏相关测定实验内容或有的课本中虽然有实验,但实验结果不理想等情况,设计出“溴酸银溶度积的测定”实验,所得数值与课本所列数值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6.
借助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最简单的糖分子-乙醇醛的稳定结构及振动光谱参数进行了研究.以分子结构敏感的振动生色团为结构探针,预测溶液中乙醇醛特征基团的振动参数,进而表征分子结构特性.研究表明,乙醇醛的羰基与水分子之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C=O振动频率在水溶液环境下发生显著红移,且红移程度随着水分子的增加而增强.当氢键距离增大时,振动频率所受到的影响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借助光谱手段,在化学键水平上研究分子的稳定结构及其所处的微环境,为揭示分子结构特性、表征溶液中溶质-溶剂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设计并分析“乙醇分子结构推断”探究活动案例 ,讨论探究教学选题的基本准则 ,介绍了探究活动模式选择及协作环境设计的一些具体作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五种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五种不同的方法(无水乙醇提取-升华法,67%乙醇提取-升华法,水提取-升华法,乙醇抽提结晶法,二氯甲烷提取法)从茶叶中提取了咖啡因,比较和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实验结果表明,从时间、试剂、产量和环保等因素综合考虑,用无水乙醇提取-升华法提取咖啡因是较理想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熊双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1):8451-8453
为了实现对废液中的乙醇回收再利用,对乙醇含量较低的乙醇水溶液的间歇萃取精馏过程中的塔釜加热温度、混合溶液的浓度、回流比等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主要参数和产品纯度影响因素之间的一些关系。结果满意,为废液中乙醇的回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多元酸交联聚乙烯醇渗透汽化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多元酸作交联剂与聚乙烯醇(PVA)进行反应制得渗透汽化膜,并对水-乙醇混合物进行渗透汽化分离。考察了交联剂用量、交联剂分子结构对膜性能的影响。在40℃时,由草酸及柠檬酸交联的聚乙烯醇膜对95%的乙醇水溶液,分离系数可达4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报导国内首台气相电子衍射仪的结构和用途,并用已知分子结构的物质的实验结果验证了仪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以分子力学方法对一个新的异贝壳杉烯二萜进行了分子结构计算和构象分析。计算结果与光谱实验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导出了测定微型胶囊渗透性常数的公式,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根据所导出的公式,研究了复凝聚法中,芯料用量及芯料分子结构与微型胶囊渗透性常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微型胶囊的渗透性常数随着芯料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分子结构的芯料的渗透性常数的大小,由其分子量和分子结构中所含基团的性质决定。  相似文献   

14.
利用添加乙醇增加Phaffia rhodozyma虾青素产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摇瓶中乙醇对Phaffiarhodozyma细胞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影响 .乙醇的添加增加了虾青素产量 ,但抑制了细胞生长 .在细胞生长的不同阶段添加乙醇均能增加虾青素产量 ,差别不显著 .为提高虾青素产量 ,最佳乙醇添加浓度为 3g·L- 1.添加 3g·L- 1乙醇时 ,得到 3475 μg·L- 1和 4 19μg·g- 1的虾青素产量和含量 ,分别比对照提高了 12 %和 11% .该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廉价的增加虾青素产量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13)C-NMR测定了镍系催化剂合成的液体聚丁二烯的分子结构,并基于实验结果对聚合反应过程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嗜热厌氧产乙醇杆菌乙醇代谢途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乙醇产量和细胞密度的提高为目标,从碳源和氮源入手,对嗜热厌氧产乙醇杆菌THermoanaerobacter ethanolicus JW200的培养基作了初步优化以提高乙醇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的得率,便于提纯.葡萄糖浓度的提高对乙醇的产生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但当葡萄糖浓度高于2%,乙醇产量反而下降.酵母粉对乙醇产量没有促进作用,单纯提高酵母粉浓度对细胞密度无显著影响,而同时提高葡萄糖和酵母粉浓度至2.0%,OD600最高可达2.0.2%葡萄糖,0.5%酵母粉对单位细胞乙醇产量的诱导效果最佳.T.ethanolicusJW200粗酶液中未检测到丙酮酸脱羧酶的活性,经亲和柱Cibacron Blue-3GA部分纯化,在NAD洗脱蛋白中检测到辅酶A依赖型乙醛脱氢酶的活性,表明辅酶A依赖型乙醛脱氢酶是该菌乙醇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它和乙醇脱氢酶共同作用,将乙酰辅酶A转化成乙醇.  相似文献   

17.
对一株能利用木糖产乙醇的管囊酵母D-21进行了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了接种量、氮源、碳源和维生素对乙醇产量和还原糖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量过高会影响乙醇产量,以6%(体积分数)为宜;当木糖质量浓度为50 g/L,碳氮质量比为20∶1,使用酵母膏和尿素组成的复合氮源时(质量比为2∶1),发酵72 h后所得乙醇质量浓度为12.5 g/L,达到理论产量的55%;当木糖与葡萄糖的质量比为3∶1时,乙醇质量浓度为15.72 g/L,为理论产量的69%;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质量分数为2×10-5维生素B6可使乙醇产量提高18.3%。  相似文献   

18.
对γ-亚麻酸生产菌 M11进行了摇瓶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糖浓度 100~120g/L,乙醇浓度4g/L,甘油浓度2g/L条件下,细胞和油脂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利用计算机辅助分子异构体构建STRUauto算法,以解决高斯计算中分子结构独特性判断困难的问题.该算法借助能量和键长的迭代比较,完成分子结构的批量去重操作,避免了常规条件下分子结构独特性判断的误差,可得到准确的分子异构体.在几类典型分子结构上的实验测试结果表明,STRUauto算法能显著提高分子结构独特性判断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甘油和乙醇对γ-亚麻酸生产菌M11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冯学愚 《应用科技》2000,27(5):26-28
对 -亚麻酸生产菌M1 1进行了摇瓶实验。结果表明 ,在培养基中糖浓度1 0 0~ 1 2 0 g/L,乙醇浓度 4 g/L ,甘油浓度 2g/L条件下 ,细胞和油脂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