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比较普遍且复杂的语法现象。本文针对词类活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以及整体论的观点,分析词类活用现象,提出语法场理论,认为词类活用语法场的形成是不同类别的个体词在特定的语法场中置换反应的结果。词类活用语法场主要有动化语法场和名物化语法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梁徽 《科技信息》2014,(4):238-239,242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掌握词类活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规律和变通原则。然而,语法学界不少有识之士对词类活用提出了质疑,认为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许多词类活用的提法不妥。本文试从古代汉语的语实际出发,以"词的兼类、名词用作状语、使动,意动以及其它特殊动宾关系、破读词、古今字"为例,以动态的目光,从历史的角度对各种被误认为是词类活用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是表达一种修辞的效果.该文从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形式及产生的修辞效果两个方面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并且分别对几种活用情况所形成的修辞效果和存在于词类活用之中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 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障碍。几十年来,人们对词类活用的研究与实践,取得的成绩还是很大的,但是,在取得成 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词类活用的滥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词类活用”是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语言现象。古代汉语的活用类型大都存在于现代汉语中,反映了语言的连续性;汉语的古今演变又使活用的类型产生了新陈代谢,折射出了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我们认为:从语境的角度可以寻绎出“活用”这种看似不规则语言现象的规则,活用词由于语境中相邻语法成分功能的同化而“转类”。  相似文献   

6.
韦达 《河池师专学报》2003,23(1):97-100
汉语和壮语的实饲都有活用现象,本文具体介绍它们在名调用如动调和量词、动词用如名词和量词、形容调用如名调和动词等三个方面的共同之处,为的是使读者特别是学生能够通过对照、比较来加速掌握这种现象,摆脱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困扰。  相似文献   

7.
关于“词类活用”,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内容,比如词类活用和兼类如何区别、应该在怎样的历史层面中谈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作状语等,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评析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中有关名词动化的几个公式,全面分析了名词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与相邻词与词的局部关系,视为全部联系,看作唯一的语法关系,从而使学生误以为只要找到某种村专,就可以断定名词动化,给阅读实践带来困惑。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讨论词类活用的论文或相关著作中,主要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术语名称方面,有的学者称为实词活用,有的学者称为词类活用;第二,态度方面,大部分学者肯定活用说的合理性,但也有部分学者主张取消活用说;第三,研究视角方面,现今关于词类活用的研究主要从句法层面出发,而语义、语用以及认知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音节构词、词义变化、词类活用和语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怎样运用成语这一语言材料进行古代汉语知识的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词的临时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词的临时义既非该词语言义的具体体现 ,亦非该词的联想义、社会义或色彩义 ,而是指该词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 ,由于特定的语境和用法的制约 ,随情应景产生出来的 ,与其语言义不相吻合的临时性意义 ,是偏离其语言义的言语义。这种临时义主要是通过辞格运用 ,词类活用 ,施受同词等方式来实现的。某词的临时义受该词的语言义 ,语音及语境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以日语中用言的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用言中动词的敬语法,特别是那其中的敬语动词。由于大量使用敬语动词的是古典语,因此着重探讨的是以平安时代为中心的古典语的敬语动词,便于我们更深入了解敬语。  相似文献   

13.
“离合词”是汉语中介于词与短语之间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从语法性质来说,它属于词;它最早出现于宋代,类化作用、认知方式、语体色彩、经济原则等都与离合词的产生和形成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虚词研究是我国古代语法研究的主要方面。从语言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解释语法研究传统形成的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经学的引导,内部原因即汉语自身的特点,主要借鉴近年来语言学界出现的一些对汉语本质的认识,并且内部原因是形成以虚词为主的语法研究传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安徽颍上方言中“搁”字的语法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了"搁"字在颍上方言中的特殊用法。通过与普通话中"在"字结构的比较,彰显出颍上方言中"搁"字结构在语义涵盖、语法环境等方面的特色,并尝试探讨"搁"字结构不能引进动作终结点的原因。这对于挖掘颍上方言语法的地域特色,了解其语言发展的历史踪迹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语序是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两者在语序上有同有异。本文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对我们所接触到的大量语言素材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归类整理,将英语基本句型的语序及英语修饰成分的语序与汉语语序进行了比较,找出了英语和汉语在语序上的异同之处。掌握这些异同之处对于学习英语、中英文互译及对外汉语教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鉴于中韩在文化上的同源相近,对韩汉语教学有明显的特异性,分别表现在文字词汇教学和语言文化教学上。基于此,设计有别于普适性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特异教学模式,以期更快捷有效地实施对韩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8.
古英语属于综合语,其句法关系用屈折变化来表示;古汉语属于分析语,其句法关系用词序来表示。两种语言的比较式句法结构很不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更加重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专家学者们运用“三个平面”理论,结合古汉语的语法特征,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这标志着在描写的基础上追求解释已经成为当前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目标。我们在辨析易混语言现象时,不能孤立地从哪一方面进行,而应根据不同的句子,灵活使用最适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