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胞间通道的形成机理与物质运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衰老器官内有机物质转移和重新利用,依赖于胞间连丝的运输和调节,为了适应衰老器官内大量的降解物质在短期内迅速转移到贮藏器官和生长部位,胞间连丝内部的压缩内质网在酶的作用下降解成简单的通道,其周围的细胞壁物质也被酶解,使胞间加丝通道拓宽,并且在没有胞间连丝的细胞壁上,也能形成新的通道,孔径拓宽的胞间连丝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与胞间连丝发生时的起始状态小孔道十分类似,还提出了胞间连丝随生命体周期性  相似文献   

2.
综述比较了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胞胞间连丝的发生和次生变化,由于酶的作用,胞间连丝向胞间通道转化形成了约100-1000mm的开放性通道,胞间通道通过交换信息大分子调控基因表达和器官的分化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沙冬青小孢子发育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主要结果为:1)小孢子母细胞早期壁上有胞间连丝,随着发育,壁上出现了胞质通道.母细胞中内质网、线粒体和质体丰富,细胞处于明显的代谢活跃状态.四分体时期内质网消失.2)在小孢子发育各期质体和线粒体一直存在,细胞质中分布着小液泡,质膜上有泡状内陷.小孢子核靠壁后发生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大小悬殊的细胞,此时,可见到大量的质体集中分布在营养细胞质中靠近生殖细胞壁的附近.3)在小孢子早期,绒毡层中内质网、线粒体和质体丰富,内质网持续产生大量小泡并在其中沉积电子致密物形成球状体(Orbicule).小孢子后期,绒毡层细胞中内质网消失,出现大量的多泡体、球状体和脂体,绒毡层开始解体.在2-细胞花粉时绒毡层的解体产物大量流入花药腔中.  相似文献   

4.
紫竹梅雄蕊花丝毛细胞间的胞间连丝随着细胞的生长、发育、衰老而呈现动态开放过程。花蕾和开放花的雄蕊花丝毛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具备胞间连丝的一般结构,直径约50nm。衰老花的雄蕊花丝毛细胞间的胞间连丝拓宽,并且,随着细胞的进一步衰老,胞间连丝内的链管逐步降解,降解物撤离,呈开放式通道,直径约100-150nm。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胞间连丝的起源,形成、分布、结构及其调控物质运输机理的讨论,说明胞间连丝是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对一系列不同观点进行了分析和综合,旨在从超微结构上认识胞间连丝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6.
运用透射电子显策镜技术研究葡萄耐盐细胞系和对照系的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两类细胞系均由排列紧密的分生细胞团组成。但是,与对照系相比,耐盐细胞有几个显的超微结构变化:液泡较大;质体内积累淀粉粒,形成杯形变形质体;脂滴、高尔基体和平行于胞壁堆积的内质网明显增多,出现包绕着高密度核糖体的环形内质网,细胞壁内突生长,表面凹凸不平,胞间连丝丰富。这些结构改变可能与葡萄细胞的耐盐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葡萄耐盐细胞系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葡萄耐盐细胞系和对照系的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表明两类细胞系均由排列紧密的分生细胞团组成 .但是 ,与对照系相比 ,耐盐细胞有几个显著的超微结构变化 :液泡较大 ;质体内积累淀粉粒 ,形成杯形变形质体 ;脂滴、高尔基体和平行于胞壁堆积的内质网明显增多 ,出现包绕着高密度核糖体的环形内质网 ,细胞壁内突生长 ,表面凹凸不平 ,胞间连丝丰富 .这些结构改变可能与葡萄细胞的耐盐能力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8.
科间离体嫁接细胞相互作用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茄愈伤组织和胡萝卜愈伤组织经混合共培养后生长旺盛。仔细挑选嵌合组织转移至含1.0mg/L BA和0.5mg/L NAA的MS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将嵌合组织转移至含1.0mg/L 2,4-D 和0.5mg/L BA的MS培养基上培养3、8、28d时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异质科间细胞相互作用在早期表现为隔离层形成和逐渐变薄解体,随后形成次生胞间连丝和胞间通道,在晚期还观察到相互接触的两种异质细  相似文献   

9.
以喜树叶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形成,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喜树叶片置于培养基1 d以后即发生细胞分裂,叶片切口处叶肉细胞最早活化分裂,随后分裂逐渐遍及整个培养材料.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叶绿体中积累大量淀粉,产生原质体芽和原质体,是叶肉细胞脱分化过程的中间演变阶段.在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线粒体、内质网分布于叶绿体及质膜周围,数量较多,内质网为粗面内质网.细胞质在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逐渐减少,胞间隙在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逐渐增大,为裂生型胞间隙.  相似文献   

10.
蕨状满江红(Azolla filiculoides)的幼孢子体中的子叶细胞壁中,没有明显的胞间连丝,子叶细胞内液泡数量多,而初生叶细胞壁中的胞间连丝却十分明显.两种叶都各有分化程度不同的叶绿体以及前质体、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  相似文献   

11.
以透射电镜及细胞化学方法对紫露草雄蕊毛的胞间连丝结构进行了观察,雄蕊毛铁胞间连丝与一般植物细胞的结构相同,并证明胞间连丝与细胞壁一样含有多糖成分  相似文献   

12.
Immunoelectron microscopic localization of dystrophin in myofibres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S C Watkins  E P Hoffman  H S Slayter  L M Kunkel 《Nature》1988,333(6176):863-866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a common X-linked recessive human disease, has recently been shown to be caused by the deficiency of a large, low abundance protein called 'dystrophin'. Biochemical techniques have shown dystrophin to be membrane-associated in skeletal muscle, with enrichment of dystrophin in the t-tubules of 'triads'. Other studies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on thick (10 micron) sections have shown dystrophin to be located at the periphery of muscle fibres, possibly at the plasma membrane. These results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being either consistent and complementary, or contradictory. To localize dystrophin more precisely relative to these membrane systems we have employed highly sensitive and spatially accurate immuno-gold electron microscopy of ultra-thin (70-100 nm) cryosections. The major distribution of dystrophin was on the cytoplasmic face of the plasma membrane of muscle fibres, and possibly on the contiguous t-tubule membranes. The presented data, taken together with recently accumulated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dystrophin, suggests that dystrophin is a component of the membrane cytoskeleton in myogenic cells. Thus, myofibre necrosis in patients affected with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is likely the result of plasma membrane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13.
应用磷酸铅沉淀技术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茎竿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纤维原始细胞形成期,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于质膜和细胞核染色质上;在初生壁形成早期,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在质膜、液泡和细胞核染色质上,并在质膜上密集分布;随着初生壁的继续形成,质膜上的酸性磷酸酶逐渐减少呈稀疏分布,而细胞核染色质上的酸性磷酸酶逐渐增多呈密集成团分布;随着次生壁的形成,染色质开始凝聚,细胞核染色质上分布的APase活性有所减弱。但随着液泡膜的裂解,在裂解的液泡膜、降解的线粒体和细胞质上具有APase活性。随着次生壁持续增厚,APase在胞间连丝、质膜、质膜内陷结构、运输小泡和凝聚并边缘化的染色质等部位持续多年保持较强的活性。因此,酸性磷酸酶可能是引起纤维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原因之一,不同的酸性磷酸酶同功酶可能分别参与了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初生壁和次生壁的形成,以及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原生质体的降解。酸性磷酸酶持续保持较高活性与竹子纤维细胞的长寿特性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电镜研究表明蕨精细胞在发育早期为多角形细胞,具有细胞壁,多层结构和微管,但不具鞭毛,核圆形或椭圆形,随着精细胞的发育,质膜退缩远离细胞壁,在细胞壁和质膜之间质下一个空间,细胞核螺旋化并有大量鞭毛形成,最后精细胞发育形成具有鞭毛的游动精子。  相似文献   

15.
荞麦糊粉层传递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子显微技术观察了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糊粉层传递细胞的发育过程,研究发现,荞麦开花后15d,糊粉层细菌与珠心相邻一侧的细胞壁上开始出现壁内突;开花后20d,糊粉层传递细胞的壁内突消失。结果表明荞麦的糊粉层传递细胞不仅能吸收母体的营养物质,可能也起到把母体营养物质转运到胚乳组织中贮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保证对结构变形、抗震性能改进效果的情况下,采用分段摇摆墙的形式可有效降低摇摆墙自身的内力需求,并且该形式具有制作更简单、运输更便利、安装更简易的优势。为了分析摇摆墙采用分段形式后对摇摆墙内力的改进效果,文中结合分段摇摆墙的特征及与整段摇摆墙不同的边界条件,推导了铰接分段摇摆墙-框架结构的位移和摇摆墙内力的简化计算公式,并进一步开展了摇摆墙刚度比和摇摆墙分段数目对摇摆墙内力的影响效果分析,且与整段摇摆墙的相应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将摇摆墙分段可以大幅降低摇摆墙的内力峰值、缩小内力值的变化区间,在均匀荷载作用时各分段摇摆墙的弯矩和剪力分布规律类似,且整段摇摆墙的弯矩峰值是分段摇摆墙的m2倍、整段摇摆墙的剪力峰值是分段摇摆墙的m倍,而在倒三角形荷载作用下时,上段分段摇摆墙的弯矩和剪力比下段分段摇摆墙的大;刚度比在1.0~5.0这一适当的区间内变化时,刚度比对摇摆墙内力的影响效果明显,且影响程度随摇摆墙刚度比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但当摇摆墙刚度比在此适当区间之外(无论取值过大还是过小),摇摆墙内力改变情况则对刚度比变化变得不敏感,此时刚度比对摇摆墙内力的改善效果不佳;分段摇摆墙内...  相似文献   

17.
纤维素是自然界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一种多糖,占植物碳含量的50%以上。在植物中,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组分和承重元件,由纤维素合成酶复合体(CSCs)在质膜上催化合成。笔者综述了纤维素合成酶(CESA)的类型、结构、互作基因及关于CSCs结构、组装、运输的研究进展。植物细胞壁分为初生细胞壁和次生细胞壁,不同类型细胞壁中控制纤维素合成的CSCs由不同类型的纤维素合成酶(CESA)构成,且CSCs中CESAs的比例可能具有物种特异性。大多数植物中CESAs的化学计量比都是1∶1∶1,但在杨树的应力木组织中次生细胞壁相关CESAs的化学计量比为8∶3∶1。CSCs在高尔基体上装配并通过跨高尔基体网络分泌到质膜,而质膜上CSCs的丰度和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纤维素的定向沉积。纤维素的合成和定向沉积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现多个关键基因通过与CSCs中特定CESA互作来识别和调控CSCs的运输。CESAs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是影响纤维素合成的重要因素,油菜素甾醇等激素能通过调控CESAs的表达来控制纤维素的合成。未来在CESA功能、CSCs结构模型、CSCs中不同类型CESA所占比例、CSCs组装和运输与纤维素合成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CESA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等方面可运用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开展工作,从而完善植物纤维素合成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拟南芥花蜜腺的高尔基体活动及其分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压冷冻和冷冻置换电镜技术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花蜜腺发育过程中蜜腺细胞内高尔基体的活动进行了观察,并且对高尔基体分泌泡的分泌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蜜腺发育初期、泌蜜盛期和蜜腺发育后期,高尔基体的活动较为频繁。蜜腺细胞中,高尔基体分泌泡向细胞外输送物质时并未遵循“胞吐作用”途径,而是分泌泡整体进入到细胞壁内,最后在细胞壁内解体并释放内容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