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孙杰 《河南科学》2007,25(3):457-460
下穿京珠高速公路的钢筋混凝土顶进箱涵是郑州至开封城市通道项目的关键工程,目前,该箱涵宽度为亚洲第一.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管棚支护下顶进施工的箱涵结构进行了多种工况下的受力分析,结果表明本设计具有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首都机场捷运系统及汽车通道工程中下穿机场主跑道段隧道结构形式及施工方法的确定过程。根据实际工程调研及设计经验,提出了管幕保护下的箱涵顶进方案并对设计施工技术中难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公路特长箱涵顶进施工中结构及涵顶覆土的力学作用特性,结合广东梅河高速公路工程实例,建立公路特长箱涵顶进施工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不同顶进长度和减阻措施工况条件下箱涵结构及覆土的应力应变变化规律,并对公路特长箱涵顶进施工方案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在其他工况相同条件下,随着顶进长度增加,箱涵顶板和底板的应力应变呈"台阶"状变化趋势,腹板亦呈现相同变化趋势,涵顶覆土沉降量呈不断减小变化趋势;随着摩阻系数增大,箱涵结构应力应变亦随之增大,采用减阻措施箱涵的涵顶覆土沉降量比不采用减阻措施的小,且采用石蜡+机油混合物减阻效果更好。建议涵节设计长度宜为4~6 m,工作坑横截面宜设计为倒"梯形"坑壁且采用1∶0.8坡率,后背墙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重力式结构。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地铁暗挖隧道密贴下穿大断面污水箱涵变形控制的工程难题,通过Midas GTS NX模拟分析了不同污水流量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既有箱涵的结构变形规律,通过现场监测对施工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取得以下认识:污水荷载的变化对箱涵的沉降值影响较大,箱涵内充满污水时的最大沉降值是箱涵内没有污水的1.75倍;当污水高度控制在箱涵管径的0.754m高度以下时,可以保证箱涵结构的安全性;在距离箱涵的间距约13m范围内进行降水以及开挖施工对箱涵扰动较大,沉降最大值为16.86mm,该阶段箱涵的最大沉降值占总沉降值的74%;采用叠加法修正Peck公式能够描述下穿段箱涵结构沉降曲线,暗挖隧道施工时箱涵的沉降槽宽度取值范围为6.32~6.9m,沉降曲线最终呈“U”形。  相似文献   

5.
杨长云 《科技资讯》2013,(25):48-49
下穿公路的构筑物实施时一般不采用顶进法施工,公路临时改线,开挖原公路路基施工即可,即操作简单,又造价低康,但也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此方法实施.神华北电胜利一号露天煤矿二期M606皮带下穿锡阿公路的通道采用箱涵顶进公路,为减小对既有公路运输的影响、确保箱涵顶进施工安全,必须对公路路线进行加固.设计采用钢板、钢轨、轨枕、碎石等材料构成的路线加固方案,圆满的完成了路线加固任务,在箱涵顶进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自编框架箱涵计算软件及ANSYS有限元通用软件,对斜交框架箱涵结构进行了空间结构受力和配筋特点分析,对正交框架箱涵、斜交10°~40°框架箱涵,运用斜交转正交计算理论和斜交计算理论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斜交框架箱涵结构随斜交角度的增大,钝角处的弯矩呈现递增趋势;运用斜交转正交计算理论计算得到的钢筋拉应力,比斜交计算理论得到的钢筋拉应力偏大,这种差值随斜交角度的增加而变大,使得大角度斜交框架箱涵的配筋量增大;运用斜交转正交计算理论得到的混凝土的压应力比斜交计算得到的混凝土压应力偏小,计算差值在10°时达到最大为2.03 MPa.最后,根据斜交框架箱涵结构钝角处的受力特点提出了钝角处的配筋建议.  相似文献   

7.
综合国内底部一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和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一些试验研究和通过几个算例探讨了底部三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并结合工程实践中对底部一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和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对这种结构的抗震设计给出提示。  相似文献   

8.
丁建军 《科技信息》2011,(7):310-311
侨香站过街通道周边环境复杂,通道下穿6.5m×4.1m的雨水箱涵以及Φ500mm的次高压燃气管,此两根管线改迁难度极大,该段只能采用暗挖下穿避开。暗挖段地层主要为填土、粗砂、砾砂、卵石土及全风化花岗岩。初期支护拱顶采用大管棚和超前小导管,边墙采用超前水平旋喷桩加固止水和锁脚锚管。  相似文献   

9.
朱辉 《科技资讯》2023,(18):124-127
监理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稳定。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在工程施工的复杂度和难度上比其他工程要高,因此,从技术手段建立有效的监理控制措施非常重要。该文以某城市下穿通道深基坑工程为例,对城市下穿通道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监理控制措施进行设计分析,构建完整、科学的城市下穿通道深基坑工程监理控制机制,保证建设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箱涵顶推下穿高速公路时箱涵方向偏差和路面沉降问题,以荆门439省道下穿襄荆高速公路工程为例,分析确定了箱涵顶推过程中的主要控制参数,建立系统的监测方案,在顶推过程中实时反馈监测结果调整下一步施工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箱涵的轴向偏差需通过调整千斤顶顶程修正,箱涵的不均匀沉降会影响高速公路的路面平整,差异小的沉降可通过箱涵顶部预铺水泥浆、高速路面局部填补冷拌沥青等调整与补救措施,差异大的沉降需通过箱涵尾部抬升调整.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的分析,从底部框架抗震墙设计、过渡层设计出发,给出了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注重概念设计、控制侧移刚度比、使结构体系合理等。合理设计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具有较大的抗震能力和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
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所承担的倾覆力矩百分比的大小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建立了5个框架倾覆力矩百分比不同的框架—剪力墙模型,采用Perform-3D程序对各个模型进行地震前和地震后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其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模型弹塑性时程分析层间位移角、Ghobarah指标等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结构的框架倾覆弯矩比例的增加,结构在遭遇地震之后损伤就越大,说明框架的倾覆弯矩比例越高,对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越不利.  相似文献   

13.
郑国富 《科技资讯》2011,(16):37-38,40
本设计项目为南京市中兴路北延下穿三桥连接线工程,采用顶进预制箱涵工法,本工法在下穿既有高速公路工程中首次采用,四孔顶进箱涵长度均为65m,均分两节中继间顶进,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顶进工程,为顶进下穿高速公路设计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理论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法,利用SAP2000对新型SRC框架-支撑结构体系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与研究。研究分析发现,结构体系的抗震受力性能与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相似,竖向受力单元系统中框架柱截面比预估截面还可以减小23.5%,而对于抗震单元系统则需在截面和层高突变的位置进行加强。研究结果表明,新型SRC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各项抗震性能指标满足我国的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规定要求,且抗震性能好,其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
断层剪力墙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一种新型的高层结构,对它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还不是很清楚,有必要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和计算理论.文中介绍断层剪力墙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动力反应、结构弹塑性抗震性能与设计理论,以及其设计的关键技术,提出结构弹塑性动力性能和抗震性能分析与评价的新思路.该理论可用于断层剪力墙高层结构抗震设计及研究,也可进一步发展应用于分析解决结构减振耗能、振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底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多层砖房的抗震性能,本项目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方案:在底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用劲性钢筋混凝土低剪力墙取代普通钢筋混凝土低剪力墙。研究结果表明,劲性钢筋混凝土低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显著优于钢筋混凝土低剪力墙,在底层采用劲性钢筋混凝土低剪力墙的底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多层砖房的抗震性能也显著优于底层采用钢筋混凝土低剪力墙的底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多层砖房。  相似文献   

17.
针对浅埋超大断面矩形顶管顶进引起的环境影响效应,以深圳市某拟建顶管法地铁车站为背景,建立了顶管施工全过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了浅埋超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的背土效应及其对上方既有箱涵的影响。结果表明:顶管下穿箱涵前,箱涵的不均匀沉降增长缓慢,箱涵迎土面所受土压力不断增大;顶管下穿箱涵时,箱涵的不均匀沉降量急剧增大,箱涵迎土面所受土压力逐渐降低;顶管穿出箱涵后,箱涵的不均匀沉降量和迎土面所受土压力均先下降而后趋于稳定。浅埋超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的背土效应使得箱涵的最大水平位移大于最大竖向位移,实际工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背土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剑 《科技信息》2008,(33):155-155
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节点的设计是实现三水准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文章讨论了影响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一些因素,提出了优化设计的一些方法,供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透空式箱涵进海路稳定性的基础上,修改上部结构以满足其稳定性.分析箱涵的透浪性能,并通过箱涵波压力测力试验,得到控制水位下箱涵所受的最大波压力以及各测力点随水位变化的折线图,箱涵波压力的分布规律.论证透空式箱涵进海路结构透浪性能及箱涵受力特点,确定合理的透空堤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20.
介绍某底部两层框架砖房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分析和评价了该结构的抗震性能,确定了底部两层框架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薄弱部位和破坏机理,并提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