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1世纪,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由中国题材改编的西方动画电影逐渐增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热捧。美国迪斯尼公司出版的动画电影《木兰》就是其中之一。该文就《木兰》中展现的中国元素和西方元素、中国花木兰和西方花木兰、《木兰》的中国化元素移植和美国式的改变、《木兰》成功的原因4个方面对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将木兰这个女子形象置于战争的环境中,置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利益矛盾的交织中来展现她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应该说,北魏的战争环境,导致经济破坏,人口男女比例失调,是《木兰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北方诸民族的尚武粗犷的民风民俗,是《木兰诗》产生的文化环境;木兰家中无兄长的现实状况,导致了木兰具体的出征行为。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木兰形象所可能包含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将其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3.
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以中国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为素材拍摄而成,该片看似是在呈现"他者"文化,实际上是在宣扬美国文化,作为本土文化的原生态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解构得面目全非,在美国文化霸权殖民下,中国本土文化显示出了边缘化、弱势化。  相似文献   

4.
陆彦 《科技信息》2006,(10):10-11
美国电视剧《老友记》中演员们幽默诙谐的表演为观众带来了许多欢笑。但在欢笑过后人们也许会思考美国人的友谊究竟是什么样的。在当今中国这个话题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被不时提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许多美国人因投资、深造、旅游等各方面原因来到中国。随着彼此接触的增多,人们不禁会问如何能和美国友人建立友谊。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友谊的理解往往受本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有差异,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些差异也许能让双方交友的过程更顺利。本文将从5个方面比较中美友谊的不同之处:彼此独立与相互依靠;平等观念与等级观念;流动性与稳定性;突显自我与追求和谐;低语境文化与高语境文化。  相似文献   

5.
姚木兰和思嘉丽分别出自中国作家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又译《瞬息京华》)和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又译《乱世佳人》)。这二人分属不同的国度,身上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气质,但却又有共同的精神——坚强,智慧,美丽。但是她们又有许多的不同,木兰就似温润的玉,高贵纯洁质恒,而思嘉丽则像坚顽的石,倔强坚韧精干。本篇文章,就是通过对此二人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来发现一些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大陆选秀节目也层出不穷,不少平民偶像脱颖而出,选秀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一些中国独有文化。由于发达的网络技术,现在人们也可以同时观看到美国的娱乐节目。此文中笔者将要对中美两国最热的两个选秀节目——《快乐女声》和《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进行比较,试图从面子文化角度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赵敏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3):154-156
2005年9月彭丽媛应"联合国成立60周年"组委会之邀情,在美国纽约著名的林肯艺术中心首演中国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大获成功,并荣获林肯艺术中心艺术委员会颁发的"杰出艺术家奖"荣誉称号。彭丽媛在《木兰诗篇》中的艺术表演极具魅力,体现了全新的美学特征: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典雅与质朴的浑然交融。  相似文献   

8.
田致梅 《科技信息》2012,(30):200-200
华裔文学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进入主流文化,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华裔美国文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本文通过对《女勇士》作品的分析,探索汤亭亭在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国书写及其原因。揭示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写不仅仅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是独有的华裔美国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9.
何丽  张光军 《科技信息》2006,(10):450-451
木兰文化是木兰旅游的文化底蕴,本文应用了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和概念,依据调研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对湖北省木兰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提出要推动湖北木兰旅游的发展,就要巧借木兰文化,根据现状进行调整,解决存在的的实际问题,并对湖北木兰旅游发展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宝华玉兰(Magnolia zanii)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由我国著名树木学家郑万钧先生于1933年命名,模式标本采自江苏句容市宝华山。通常认为其分布仅限于江苏镇江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宝华玉兰被列为  相似文献   

11.
李清华 《科技信息》2009,(19):168-168
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荣获1991年度“纽约时报年度图书奖”并入围“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作为美国最伟大的移民小说之一,该作品在华散研究中具有典范的意义。笔者将从散居批评角度出发,阐释该作品中美国华散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在美国的漂浮散居之旅中他们饱尝种族歧视,备受流离之苦,因而心系中华,顽强抗击美国主流文化的同化,坚持在其母国文化的精髓:家庭主义中寻求慰藉,寻找归属感,谱写其对中华文化的眷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象征对比调查,分析大学生认同的美国文化象征及其汉语翻译情况,以及大学生认同的中国文化及其英语翻译情况,了解文科大学生和理工科大学生在选取中国文化象征和美国文化象征上的差异。调查表明大学生能准确地表达美国文化象征及其汉语翻译,而表达中国文化象征及其英语翻译时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在大学英语教学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为和地位,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相关题材和信息,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以及教师提高中国文化素养等措施,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使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3.
陈捷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33-35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美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史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产物.美国华裔作家大多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和视野,他们在创作中不同程度地受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东方主义视角的影响.然而,不同时代的华裔作家也分别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回应并最终颠覆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东方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15.
以实证的方法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了中美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作者身份”影响。认为受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美国大学生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频繁使用“我”以表明个人的立场和观点;而受传统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中国大学生则频繁使用“我们”,极少使用“我”,给人以“集体化声音”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中国政坛上出现了一股留学生从政热潮,一向以理工科见长的留美生也纷纷卷入其中。从文化角度看,这一现象的形成,体现了美国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留美生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是经历过美国民主思想洗礼和民主政治浸染的留美生为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而作出的选择,另一方面,更为根本的是,“学而优则仕”传统价值观对近代知识分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郭慧钰 《科技信息》2012,(5):290-291
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取材中国文化,全球上映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各国观众的共鸣,在于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价值观结合起来,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生活在美国种族歧视和中国传统男权主义的夹缝之间,母女主题是女作家们抗争两种压力,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的坚挺。以谭恩美的三部小说《喜福会》、《灶神之妻》和《接骨师之女》为视觉来阐述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多元文化下艰难创作和寻求认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对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拯救溺水的鱼》进行了形象学分析。认为谭恩美通过对三个白人男性形象的刻画,分别解构了白人男性气质神话、人格品质的崇高优越性、文明传播者和世界拯救者这三个形象概念。她又通过对三个光彩照人的华裔女性形象的描写,打破了华裔没有英雄、没有历史、没有神话的现状,重塑了华裔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论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对两国企业的影响,提出了中美企业文化差异整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