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明上河园游客行为及经营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题公园必须有鲜明的主题,清明上河园突出宋文化,1998年开园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还存在不少问题,针对清明上河园的经营现状,为了该园更好的发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系统地了解了清明上河园的游客行为,在详细分析游客行为的基础上,对该园的经营提出了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旅游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旅游景区也紧跟热潮,相继进行智慧化建设。清明上河园是开封市的龙头景区,从游客感知的角度,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基础数据,对当前清明上河园智慧景区的构建内容进行了研究,获知游客对清明上河园智慧化建设项目的总体心理期望较高,而现实体验满意度较低,进而分别从重要性和满意度出发对建设内容进行了细化分析;将17项建设内容定位在IPA四象限矩阵中,区分为应该"保持优势"、"重点改善"、"毋须优先"和"表现过度"的建设项,分析清明上河园的智慧景化建设的优劣势,并提出区分主次,按需分配建设力度等的针对性建议,以期有序、高效的建设智慧景区。  相似文献   

3.
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也是主题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以清明上河园为例,在"认知—情感"形象模型的指导下,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以问卷调查和景区服务人员的访谈为分析样本,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信度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1)游客对清明上河园的感知形象整体比较好;2)景区在旅游商品和服务人员方面存在一定问题;3)性别、学历及月收入等社会统计学特征对游客的感知形象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封清明上河园在景区内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娱表演和大型实景演出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特色突出,深受游客欢迎。但是其旅游演艺活动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节目创新性不够,游客参与度低,缺乏大型室内演出剧目等等。为此,开封清明上河园应做好旅游演艺活动规划,创新旅游演艺形式,打造高质量旅游演艺内容,彰显宋文化旅游演艺品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景区旅游演艺活动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信阳郝堂乡村旅游发展为实证,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游客满意度,并判断研究对象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提出成长性建议.结果表明:判断乡村旅游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是明确其成长质量和成长趋势的关键;郝堂乡村旅游处于起步期和发展期的过度时期,应采取合适的措施促进其成长;判断乡村旅游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除了依据旅游地产品特征、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游客的满意度是判断的主要标准;影响乡村旅游成长的因素包括交通、游览体验、餐饮体验、景区人际关系和环境卫生体验.  相似文献   

6.
基于河南省旅游数字足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49个景区为节点构建河南省旅游流网络,并分析节点和整体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旅游流网络呈现东部相对稀疏,中西部相对密集的分布格局;每个景区所承担的旅游流集聚和扩散能力差异较大;游客倾向于选择单一的旅游目的地游览,跨区域的旅游流动较少;热点城市内的核心旅游景区,由于自身较高的中介中心性,常扮演着省域旅游通道和城市旅游通道的双重角色;清明上河园、二七纪念塔、龙门石窟和云台山等景区结构洞水平较高,在旅游流网络中具有非替代性的竞争优势;河南省旅游流整体网络结构较为松散,且存在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间具有一定的跨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传统旅游目的地形象更新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旅游地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对于大部分生命周期都处于停滞期、形象已经僵化的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有必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更新定位,以便使旅游地得到复兴.文章从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现状出发,讨论了其进行形象更新定位的必要性,并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进行更新定位的具体手段和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清明上河园”以“历史不可重演,文化可以再现”的创作理念,为人们展示了宋代开封的市井文化的精美画卷。它给人们的启示是:文化景观建设必须追溯民族传统之源,体现独特的人文气息,着力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9.
在游客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模型计算了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游客满意度并对满意度计算结果给予验证和分析,提出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提升游客满意度的措施,以期对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旅游地实施满意度调研、分析及促进成熟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自提出以来,对于指导旅游地的经营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许多文章只注意介绍其主要观点,对生命周期理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则众说纷纭.本文首先介绍了被学界广泛公认的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然后分析了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期对旅游地的管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胡炜 《创新科技》2010,(1):58-59
<正>当我们在"清明上河园"体味东京梦华,当我们在河南博物院探询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真谛,当我们在千年废墟上找寻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的精髓时,不难发现,大量的出土文  相似文献   

12.
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成长上限基模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后,指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本质是关于旅游地成长的理论;提出应转换研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视点,多关注旅游地成长的动因分析,淡化对旅游地成长的形态和拐点判读的讨论,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成长基模杠杆解.  相似文献   

13.
桂林七星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2年至1997年桂林七星公园的调查资料,分析了七星公园旅游环境的现状,计算出七星公园旅游环境的容量值:全天游人量36 112人,同时在园量8 245人,月份游客数108万人,年份游客数13 000万人.提出合理调整门票价格;增设一些现代的娱乐项目;与旅游单位合作,增加游客的来源;保护公园的周边环境;加强公园内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自提出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内容,然后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分别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并指出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可能趋势.  相似文献   

15.
"阴影区"内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以山东邹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阴影区”内的旅游城市,往往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旅游城市,但却面临着整体旅游形象现状不佳、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旅游发展乏力等一系列问题.论文分析了处于“阴影区”的旅游城市在旅游地感知形象上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其旅游形象定位的方法.然后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首先进行了旅游地形象的游客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邹城市产品旅游形象和总体旅游形象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Batler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地的非线性成长模式.把旅游地单周期成长看做S形曲线,界定了导入点、转折点、成熟点、逻辑边界等概念;把旅游地更长期成长过程看成是具有分岔结构的非线性模式,给出了分岔点及4种不同成长模式;以鼎湖山、九寨沟、泰山、黄山、张家界、秦兵马俑6个遗产地为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证研究.以特征点为基础,对多个景区进行横向比较,探讨了导入点与开发历史、逻辑上界与景区引力、成熟点与成长速度、分岔点与成长模式的关系,从而为旅游地可持续成长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1996—2016年的截面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其旅游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及演化规律,并寻找其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关联。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协调特征明显,两者关系发展经历了失调期、初级协调期、协调期三个阶段,最终达到优质协调状态。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与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相对应,耦合协调度增长速度与旅游地生命周期演进速度相一致。两者关联性研究可为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分析提供科学量化的技术指标,丰富和拓展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石刻造像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艺术珍品.以龙门石窟为例,在对其政治本真性、经济本真性、文化本真性剖析的基础上,对旅游语境下的世界文化遗产本真性展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要体现世界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必须构建完整的解说系统,增强游客对世界遗产的本真性的理解,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提升游客对世界遗产的欣赏水平,唤醒民众的自觉意识,保护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季节性强度指数、游客集中性指数、旅游气候舒适度模型等,对世界文化遗产地龙门石窟的旅游流时空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1999-2010年景区接待游客数量总体上是增加的,客流年际变化呈现出三次函数增长方式,年内变化曲线为"两高峰一中峰"型.月内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变化幅度比较大.周内客流分布以双休日人最多.空间分布上,来源广泛,但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分布上,东部地区占绝对优势.并对气候因素、重要节事活动、社会因素、景区产品特色及其经营管理体制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建立中国景区道路功能等级体系,以国内外公路功能等级体系为参考,深入分析景区道路功能分类的原因,阐明景区道路功能的本质。针对景区道路交通特性、景点吸引度和游客需求,分析游客对景区道路功能的需求,提出面向游客出行需求的景区道路功能分类法,将景区道路功能分为景区直通线、景区疏通线、景区连通线3类。分析景区道路等级的影响因素,提取等级划分指标。以单日高峰游客接待量为指标,将景区道路划分为景区直通线Ⅰ级、景区直通线Ⅱ级、景区疏通线Ⅰ级、景区疏通线Ⅱ级、景区连通线5个等级,并确定了道路等级、单日高峰游客接待量和观光车限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景区直通线Ⅰ、Ⅱ级道路对应的单日高峰游客接待量分别为大于8万人和3.5万~8万人,设计速度分别为60、50 km/h;景区疏通线Ⅰ、Ⅱ级道路对应的单日高峰游客接待量分别为大于6万人和1万~6万人,设计速度分别为40、30 km/h;景区连通线对应的单日高峰游客接待量为小于3.5万人,设计速度为20 km/h。面向游客出行需求的景区道路功能等级体系可为景区道路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