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不仅影响了郁达夫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而且影响了他的旧体诗创作.对郁达夫各个时期旧体诗作的分析之后就可以看到,"隐逸"构成了郁达夫人生理想的一种思想底蕴和旧体诗创作的一种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母子间的关系具有个案研究的特殊性。他与母亲间的矛盾与纠葛可以在他包括“自传”的创作文字中得到反映与指认。在郁达夫的早年生活中,他对贫困与孤独的感知、承受与扩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通过母亲来承当和传达的,并始终与作家生的苦闷与经济上的压迫纠结在一起,既影响着郁达夫的创作活动,亦左右着他的个性心理气质的生成与确定。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性格里有一种根深蒂固而又无法排除的自卑情结,这无论从他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创作风格,还是他那富于传奇性的生活经历中都可看出。本文从郁达夫的生长环境、受教育的经历以及他当时的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较详细地诠释了郁达夫这种独特心理情愫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是在中西文化强烈碰触、冲撞下产生的一位现代作家。他是以表现个人孤冷感伤情绪的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在他的作品中,对自然的渴望与追求与他张扬个性、表露自我情感不断冲撞、时刻纠结。他笔下的自然深深地打上了个人感伤情绪的烙印。他的“回归自然”带着一种士人逃避现实的矛盾。这种喜好自然而又不能从中愉悦自我的情绪在郁达夫的作品中多有体现。文章旨在从郁达夫的身世、创作理论以及同陶渊明的自然主义相比较等角度出发,对郁达夫作品中这种自然的移情特征进行一番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的小说真实地展现了"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特殊的心理状态.在他的小说中,新与旧的碰撞、中与西的冲突难以调和且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只有从那个特殊的时代和他自身的思想轨迹入手,才能真正地理解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沉沦》出现在一九二○年的文坛,其独特的内容和格调,立刻惊世骇俗引起轩然大波。到一九三六年的《出奔》止,郁达夫以表现自我、感伤咏叹的基本风格,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作家兼评论家的郁达夫,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有着自己的艺术探索和美学追求,尽管他没有专门文章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但从他的作品、他众多的文沦和序跋里,我们可窥视到这种追求的火花和真知灼见。任何事物都非一成不变,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也是动态的、变化的历程,但笔者以为对真、美、情的追求在郁达夫小说中一  相似文献   

7.
试论郁达夫自叙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达夫开创了我国现代自叙体小说的先河,引领了浪漫抒情、自我表现为独特风格的小说派别,他文中强烈的自我表现、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感伤情调,以及郁达夫式的坦率和露骨,使他的自叙体小说呈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作品受争议较多,历年来一直有郁达夫作品难免颓丧消沉的评论。本文以《故都的秋》为例,解析了郁达夫精神世界当中的另一层面。看到他苦闷当中坚守的高尚情操,困境中仍不流于世俗的卓立精神以及对纯朴清淡的生活境界的真诚追求。  相似文献   

9.
分析郁达夫“自卑情结”的形成及其对他小说创作影响.并对郁达夫小说的历史贡献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是五四运动以后影响较大的小说、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几次革命的高潮和低潮,然而他始终坚守着反帝反封建的阵地。炽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象一条红线贯穿在他的创作中。他的一生都在积极地寻觅着使自己的祖国摆脱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在日本帝国主义残酷迫害下,他仍坚贞不屈,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之歌。郁达夫的一生“是一篇富阳悲壮的诗史”,“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徐润买办期间因地位的卑微促使他奋发图强、刻苦学习 ,形成了他的创业精神 ;同时西方列强的疯狂掠夺和贪得无厌 ,使他对洋人、洋行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从而促使他民族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朱舜水前半生生活于明清社会变革之际的中国,后半生旅居异国他乡,人生阅历十分丰富。这种特殊的时代、生活背景,赋予了他独特的民族精神。这其中包含着对异族入侵的愤慨,漂泊各国时所应对的态度,侨居异国对中华文化的传播等。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哈代的悲剧艺术着意表现现代文明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创痛,具有浓郁的现代主义文学色彩。哈代与现实主义作家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英国文学史上新旧承替的特殊地位,及他本人在艺术上的严肃追求,使他成为一名令人肃然起敬的作家。伍尔夫将哈代称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作家”。Lynd曾经说过:“在哈代的同时代作家中,几乎只有哈代用悲剧的眼光看待生活,这一点在精神上与20世纪的人生观一致。”在表现悲剧艺术方面,哈代的小说超越了他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屈原人格的伟大来自于他的贵族精神。贵族精神不是血统、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自我的完全确认以及在这种确认下的坚定不移。无庸讳言,屈原的贵族出身对其贵族精神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南北文化合流的影响。屈原的贵族精神表现在他敢于赞美自己、强烈的自信自负和坚定不移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哈代一生跨越两个世纪,浓郁的乡情使他对传统生活充满着强烈眷爱,冷静的理性精神又促使他审视着现代文明所代表的社会进步,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交锋。哈代就是在这种情与理的双重变奏下从事创作的。  相似文献   

16.
预言的深刻--兼论鲁迅的怀疑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比较,鲁迅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性,显现出预言般的深邃。他对民主与科学的质疑,对革命及革命者的怀疑,对革命胜利后的预测,对自己死后被利用的猜测,都已经程度不同地被史实所印证。这得力于鲁迅彻底的怀疑精神,使他能够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的独特视角,去审视人类自身及其社会环境,对过去、现在、未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国著名数理统计学家许宝騄先生的品格、治学态度、求实精神以及工作作风进行了追叙,作者最深的印象是: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真切关心,在他身上,很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高晓声因"探求者事件"而祸起萧墙,但他并未因之而却步,纵观其一生的文学创作,贯穿如一的恰恰是"探求"二字。在创作形式上,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艺创作经验,如现代主义、意识流等,堪称那一代作家中的先锋人物;在作品内容上,他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独到的观察,努力挖掘人性,揭露人的灵魂,以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新文学史。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代名将,李大亮为后世所景仰的无疑是其智勇双全的魄力和忠孝仁义的品质。贞观年间(627—649),在处理边疆民族问题上,李大亮反对朝廷过度靡费的招慰措施,主张"九州殷盛,四夷自服"的深根固本理念,他所提出的"臣而不内"的控抚策略,是符合唐初社会发展实际的。虽然起初这些建议并没有被唐太宗完全接纳,但历史发展证实了其预测的准确性,从而获得史官的赞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五四"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台静农在台湾后半生的文化活动与早年截然不同,但依然体现出鲜明的"五四"传统,这与其早年在北大国学门求学时受到的学术、教学风气的熏陶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段经历不仅培养了台静农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更对其现代治学眼光、自由宽容教风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并深刻体现在其执掌台湾大学中文系期间的学术研究、系务规划以及诗文创作中,构成"五四"精神在战后台湾的一种流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