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物质产生辐射,各种元素的电子受不同辐射光子的影响都会产生康普顿效应,尽管效应的强度不同。物质元素的电子受辐射时产生了康普顿效应称为辐射效应,产生辐射效应后电子的状态称为辐射效应态。氢原子结构简单,氢原子符合波尔理论,即氢原子核外电子具有能级轨道,电子吸收或放出能量会发生轨道跃迁;同时氢原子也遵从量子力学,氢原子核外电子有波函数ψ。辐射效应态下,通过分析氢原子中电子分布的不同位置,应用玻恩概率密度理论,可以求出氢原子的电子辐射效应态沿辐射方向的概率位移。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胆汁的应用过程中,应用氢核磁共振光谱1HNMR确定了合成的多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本文研究胆汁酸分子中引入甲基丙烯酸酯基对甾体骨架上氢原子化学位移(δ)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甾核羟基上氢原子依次被甲基丙烯酸酯基取代,甾核骨架上特征氢原子的化学位移依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非氢原子分为四类,将不同非氢原子自身及非氢原子之间的关系参数化作为结构描述符,对部分氯苯及溴苯化合物分子结构进行了参数化表达.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方法构建了化合物结构与其在鱼体内的富集因子(lgB_(CF))之间的关系模型,模型的建模相关系数(R~2)为0.943,"留一法"交互检验的相关系数(Q~2)为0.871.结果表明结构描述符能较好地表征化合物分子结构特征,所建模型稳定性好、预测能力强.  相似文献   

4.
管线钢在发生氢致开裂过程中,氢原子通过吸附、渗透等方式进入金属并聚集在微裂纹和微孔中,并与缺陷产生相互作用,对钢材的力学性能产生极大影响。为研究氢原子渗透对管线钢裂纹开裂行为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首先建立含缺陷的铁素体型管线钢的铁素体-渗碳体微观片层结构,随后研究在单轴拉伸载荷作用下,处于300 K温度下不同氢原子浓度对铁素体-渗碳体层间裂纹扩展的影响,获取其力学性能曲线,并观察微观结构不同受载阶段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随着氢原子浓度的增加,铁素体-渗碳体片层结构的峰值应力将随之减小,且氢浓度越高,峰值应力降低幅度越大。氢原子的引入仅仅会改变裂纹扩展的速度,而不会对裂纹扩展方向产生变化。模型进入塑性应变时,大量位错及相变集中在裂纹右侧,从而阻碍右侧裂纹开裂,并且氢原子的引入也会阻碍FCC相和HCP相向BCC相的转变。研究可为深入探索管线钢氢致开裂行为的微观演化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借助角动量耦合理论在耦合表象中导出了中等磁场中氢原子哈密顿的对角元和非对角元的一般表达式,给出了考虑电子自旋与外磁场作用情形下氢原子在中等磁场中的能级结构的一般理论,具体计算了在中等磁场中氢原子n=5能级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发现氢原子存在一个自然的非线性李代数结构,它由升降算符,哈密顿算符和角动量平立方算符生成。由这个非线性李代数,我们可以高度统一和简明地处理氢原子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芳烃类化合物结构与毒性的关系,建立化合物毒性预测模型。【方法】将化合物中不同类型的非氢原子进行参数化表征,构建了非氢原子之间的关系,将非氢原子及非氢原子之间的关系作为结构描述符,对25个芳烃类化合物结构进行了参数化表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了芳烃类化合物结构与对呆鲦鱼(Pimephales promelas)的急性毒性关系模型。【结果】两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47和0.950,标准偏差分别为0.253和0.210,模型预测能力强、稳定性高、质量良好。【结论】芳烃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毒性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对于环境中的有毒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全势线性缀加平面波(FP-LAPW) 方法研究了LaNi4.5 Ga0.5 Hy (y=1.0,1.5)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和氢原子的微观组态.计算基于H-H间的距离不小于2.1(A)的准则,采用结构优化和内坐标驰豫并通过计算氢原子占据不同格位时LaNi4.5 Ga0.5 Hy的总能量得出氢原子最可能占据的位置.研究发现氢原子优先占据6m, 12n*和3f位,4h格位没有氢原子占据.由于晶胞膨胀导致Ni-d带变窄,Ga原子的加入引起费米能级处态密度的降低,H原子的作用则相反.H和Ni, G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LaNi4.5 Ga0.5 Hy固溶体保持稳定的主要因素.费米能级EF向高能区域移动的越少体系越稳定.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于密度泛涵理论的平面波-赝势方法, 研究了零温和高压下由16个体心锂原子和一个杂质氢原子构成的体系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结果表明, 氢原子的引入使锂宿主晶格发生显著的畸变. 尽管无宿主晶格弛豫下的计算显示, 体心锂中的四面体空位(4个近邻锂原子构成的四面体中心, T点)是氢原子的最可能俘获点, 但是在晶格充分弛豫的情况下, 氢原子实际占据的是由6个锂原子构成的八面体中心(O点), 体系具P4/mmm对称性. 在所计算的压力范围内(0 ~ 6 GPa), 该体系保持对称性不变, 但是在3 GPa附近晶格参数比(a/c)发生明显的跃变. 氢原子带位于价带底, 与金属价带分离, 表明氢呈现负电性. 杂质氢原子导致了体系的带间跃迁光谱呈现低频高反射, 并且在低频区约0.4 eV处出现特征反射低谷, 当压力升高到约4 GPa 时, 又在约4.3 eV处形成另一反射低谷.  相似文献   

10.
英国一研究小组日前通过高压实验发现,氢存在一种新的物质状态——固体金属氢原子,并将其称为氢的物质形态第五阶段. 氢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一种元素,一般以双原子分子组成的气体存在.这种元素在地球上分布极广,水、土壤、空气、石油、动植物体内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宇宙中,氢元素的占比则更为巨大,有科学家猜测,宇宙中氢原子的数量比其他所有元素原子数量的总和还要多.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热合成反应,合成了含有多种氢键网络的Cu(Ⅱ)的配合物[Cu(C6H4NO2)2(H2O)3·H2O]. 对配合物的单晶进行了X光衍射分析. 结果表明, 在化合物中存在着3种氢键,使化合物晶体构成了无限延伸的三维网络结构,形成了超分子. 晶体结构数据 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 P1, 晶胞参数为 a=0.695 77(5)nm, b=0.714 28(10) nm, c= 0.866 91(6)nm;α=68.386 0(12)o,β=68.439(5)o,γ=62.717(3)o, V= 0.345 54 (6)nm3, Z =2, F(000)=193,Dc=1.816 g/cm3, 最终收敛因子 R=0.026 9, Ωr=0.075 9. 讨论了氢键在构建[Cu(C6H4NO2)2(H2O) 3·H2O]超分子中所起的作用. 并对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了分析指认.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热合成反应, 合成了系列含有多种氢键网络的Con+ 配位化合物 [Co(C4H13N3)2]2*[C6H2(COO)4]3/2*8H2O (1); [Co(phen)(H2O)3]*[C6H2(COO)4]1/2*H2O (2); [Co(C3H4N2)6](NO3)2 (3).对各化合物的单晶进行了X光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在每个化合物中存在多种氢键,使化合物晶体构成了无限伸延的三维网络结构,形成了广义上的超分子.经对比研究讨论了各化合物中不同类型氢键及其在结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对超临界甲醇体系结构性质和动力学性质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超临界条件下甲醇体系因密度涨落存在分子聚集现象,且在低密度区域更明显.与常温常压条件下相比甲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明显减弱,结构变得松散,分子极性大大降低,自扩散系数上升了十几甚至几百倍.随着压强的增大,甲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增强,扩散系数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甲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减弱,自扩散系数增大,且在接近临界压力时、自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平衡热力学理论,时Coleman等人提出的氢键强度分布模型进行新的探讨。首次导出了能反映氢键强度分布的热力学方程.本文还进一步从导出的热力学方程出发,建立了计算氢键解离热焓和熵变化的公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剂热方法,合成了系列M-咪唑配位化合物[Co(imH)2(ClC6H4COO)2(H2O)2](1);[Cu(imH)4]*[C6H4(COO)2]*H2O(2);[Ni(imH)6]*[C6H4(COO)2]*2H2O(3).对3种化合物的单晶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结构分析表明,这3个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中均存在大量的氢键,使结构单元网连成广义的超分子.此外,讨论了化合物的IR与UV-VIS-NIR光谱以及化合物(2)的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16.
对一种新的由2,6-二氨甲基吡啶和2,6-二羧基吡啶单元交替组成的寡聚酰胺化合物(7merMe)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氢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极性小的溶剂(CHCl3)中,化合物7merMe因分子内的氢键及π-π互作用而形成螺旋结构,在极性大的溶剂(DMSO)中,分子内氢键被破坏,该化合物重新伸展.此...  相似文献   

17.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原理平面波赝势计算法,研究了La3MgNi14储氢合金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La3MgNi14的结构更趋向于形成La分散的S1结构。体系具有典型的金属性,在结合中以金属键为主。并由键布居及原子布居分析了个原子间的键性。  相似文献   

18.
首先概述了氢键的静电相互作用理论。然后以一个典型氢键体系──氢氰酸水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为例,讨论了从头计算法(abinito)在研究分子间氢键方面的应用,以及此体系氢键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多金属氧簇-紫精基化合物是一类由紫精和多金属氧簇通过配位作用、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以及氢键等相互作用构建的化合物.在此类化合物中多金属氧簇作为富电子的无机构筑块起到了提供电子的作用,将电子提供给紫精阳离子,从而赋予材料结构设计多变、良好的光热稳定性、多刺激响应等优点,实现了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应用的升华.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多金属氧簇-紫精基晶态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刺激响应中的电子转移途径,及其在智能传感、光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最后总结了目前该领域发展的难点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陈静 《科技信息》2012,(15):186-186,154
氨键是重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可以对物质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氢键的定义、类型、特征等方面给予重点介绍,氢键将在人类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