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高压脉冲电场加速冰解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建立高压脉冲电场解冻装置,进行了冰的解冻试验.利用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揭示了在高压脉冲电场作用下对冰水相变的加速作用及其规律,并对此规律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静电场解冻试验台 .通过对冰、冻豆腐和冻肉等 4项材料的解冻比较试验 ,初步揭示了高压静电场对食品的解冻加速作用及其规律 .发现对 30 0 m L的冰 ,当电场强度达到 2 4k V/m时 ,可节约 1/5同温度下的自然解冻时间 ,豆腐和猪肉的解冻也有类似的结论 .试验结果为食品中水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高压脉冲电场处理云南勐海班章晒青茶的三因素(电场强度、作用时间、频率)三水平正交表.根据正交表进行实验的结果表明,影响班章晒青茶中酵母菌的主要因素是电场强度,其次是作用时间和频率;高压脉冲电场对酵母菌有灭活的作用,也存在促进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显微试验考察水滴在高压高频脉冲电场作用下的极化变形及失稳破碎过程,研究水滴破碎临界场强、占空比及电场频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占空比的增加,作用于水滴的电场能随之增大,同一脉冲周期内电场施加时间增长,水滴破碎临界场强减小;随电场强度的增加,水滴的极化变形效应愈加明显,水滴的变形弛豫时间缩短,破碎临界占空比减小,临界占空比最小值所对应的电场频率逐渐降低;电场强度一定时,随占空比的增大,水滴的破碎临界频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电场强度、占空比及电场频率三者共同决定了水滴的极化弛豫状态、作用于水滴的电场能以及水滴的振荡频率,其交互作用对水滴的破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高压脉冲电场对毛发染色效果的影响,试验以18~28岁年龄段人群的黑色头发和染发剂为试材,以染发后毛发的RGB(red green blue)模型提取值作为响应值,并采用等响应面试验法设计试验,以构建和分析高压脉冲电场的电场强度、脉冲宽度以及脉冲个数对毛发染色效果影响的数学模型和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高压脉冲电场同时处理头发和染发剂后最高可提升RGB参数中的蓝色通道值B为3.7%,对应的最优化工艺化参数为:电场强度1 125V/mm、脉冲宽度175μs、脉冲个数52个。因此,高压脉冲电场对头发和染发剂进行处理后再进行染色可改善着色效果,并为毛发染色工艺优化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匙羹藤总皂苷具有降血糖等活性.采用高压脉冲电场辅助提取匙羹藤总皂苷,以匙羹藤总皂苷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了高压脉冲电场强度、脉冲频率和提取时间对匙羹藤总皂苷提取率的影响,得到提取匙羹藤总皂苷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20,电场强度为16.0 kV/cm,脉冲频率30 Hz,提取时间为1.2...  相似文献   

7.
研究在线测量连续流动聚结实验系统,实现油包水乳状液微观形貌的在线观察和采集,并利用该系统研究电场参数和流动参数等对油包水乳状液中水滴聚结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强电场在低流量下具有显著作用,随着流量增加其作用减弱但在高流量下依然使液滴粒径明显增大;不同波形下,低频范围内最优频率为30 Hz,但是超过50 Hz后随频率增加液滴聚结效果提高;不同波形下,液滴粒径随电场强度增加而增加,但最优电场强度不同;直流脉冲和正弦交流波形的最优场强约为200 k V·m~(-1),而交流脉冲和方波的最优场强要高于该值;不同波形下聚结效果不同,相同电场频率和电场强度下直流脉冲电场中聚结效果最优,正弦交流、交流脉冲和方波电场中聚结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8.
高压脉冲电场提取猪皮胶原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高压脉冲电场(PEF)对提取猪皮胶原蛋白的影响,在料液比1:10、枯草杆菌中性蛋白酶用量400U/g、酶解温度40℃、pH值6.5的条件下,分别改变电场强度、脉冲频率和酶解时间,用考马斯亮兰法测定胶原蛋白的浓度并计算其溶出率.结果表明,最适电场强度为25kV· cm-1、脉冲频率为40Hz、脉冲时间1s、酶解时...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高压脉冲电场(PEF)提取生产绿茶汤的最佳工艺条件,以茶多酚提取率为指标,用PEF提取技术生产绿茶汤,分别研究电场场强、脉冲个数、脉冲频率和料液比等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在得出单因素适宜范围的基础上,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设计响应面实验,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出PEF提取生产绿茶汤的最优条件如下:电场强度37kV/cm、脉宽2.5μs、料液比为1:30、脉冲个数10个、脉冲频率2700Hz.  相似文献   

10.
高压脉冲电场对普洱茶中微生物的选择性灭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了云南主要产茶区具有一定代表的8种普洱熟茶作为样品,检测其中的霉菌、细菌总数及细菌代谢产生的蛋白酶.检测表明,8种茶样中存在大量的霉菌,包括优势菌群黑曲霉,茶样中的细菌总数均超标并且茶叶中存在非致病性但影响茶叶品质的枯草芽孢杆菌.选用3组高压脉冲电场对上述8种茶样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高压脉冲电场对细菌及蛋白酶有高效的杀菌钝酶作用,但对霉菌及黑曲霉没有影响.试验结果与高压脉冲电场的电穿孔理论一致,验证了高压脉冲电场促进生物体生命活性的正效应和抑制其生命活性的副效应两方面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1.
超声辅助食品冷冻过程是一种新的技术。本文通过对湿面筋蛋白中可冻结水含量及冰晶粒度分布的检测,研究超声辅助食品冷冻过程中冰结晶的热力学机制。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了不同冷冻环境下湿面筋蛋白中可冻结水的含量,结果可见:超声辅助冷冻和液氮浸渍冷冻的湿面筋蛋白中可冻结水的含量比传统冷冻过程的高。用扫描电镜间接观察和分析了冷冻的湿面筋蛋白中冰晶的形状和粒度分布,表明适当的功率超声能加速湿面筋蛋白的冷冻过程;超声辅助和液氮浸渍冷冻的湿面筋蛋白中冰晶细小且分布均匀,可减少冷冻时对面筋蛋白网络结构的破坏。显示超声辅助冷冻是改善冷冻食品品质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冻土主要由固、液和气三相物质构成,其中固体可以看成骨架,另外两相物质填充在孔隙中,是典型的多孔介质。寒区冻土层融沉过程中,其中的孔隙结构、矿物颗粒和含冰量等参数变化幅度较大,导热系数等热物性参数随之变化,目前在精细表征和分析研究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针对含冰冻土,采用多孔介质描述方法,考虑其相态变化特性,将其分为未冻区、融化区、固结区及已冻区;基于表征单元体(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volume, REV)方法,结合冻土物理学和传热传质学理论,构建了冻土层导热分析模型,包括微观模型和宏观分析模型;以寒区土壤冻融过程为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孔隙率、含水率、含冰率以及通道构成系数等对冻土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所建模型可为寒区冻土传热机理分析及导热特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融沉变形对柔性路面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松铺土和埋设工业冰块2种冻土路基融沉变形模拟方法,修建室内大尺度柔性路面结构试槽并逐层埋设传感器.采用承载板试验方法进行柔性路面面层和基层应力应变检测,通过检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了融沉变形对柔性路面应力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松铺土测点和埋设工业冰块测点面层与...  相似文献   

14.
冻土,特别是含冰透镜体的冻土解冻时,出现强度大幅度下降的弱化现象,这是季节冻土区内路基春季翻浆冒泥、地基失稳的重要原因.为探明路基土融化过程中的强度弱化机理,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冻害预防措施,对国产土工静力三轴仪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并配以专用的冻土试样制备设备、冻土试样融化加热设备和外部保温设施,共同制成冻土解冻时的强度弱化试验仪.用该仪器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仪器得到的数据合理有效,该仪器设备可以在冻土学研究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温暖化加剧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非生长季冻融循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2013年10月至次年4月,首次利用微根管直接观测和土壤温度间接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冻融循环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1)全年增温和冬季增温均显著增加非生长季5,10,20 cm的土壤温度,而且冬季增温处理下的5~20 cm土壤非生长季月平均温度比全年增温处理下的高0.01~0.18oC;2)全年增温和冬季增温显著降低了完全冻结期和冬春解冻期的冻土层厚度,而对秋冬始冻期的冻土层厚度没有影响;3)全年增温和冬季增温显著减少了完全冻结期的持续天数和增加冬春解冻期的持续天数,而对秋冬始冻期的持续天数没有影响;4)冬季增温比全年增温对冻土层厚度和冻融循环持续天数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气候温暖化的趋势下,非生长季土壤冻融交替天数的增加,可能会进一步对高寒地区的地下碳氮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上海长江隧道一号联络通道工程,在温度应力耦合控制方程的基础上,分别考虑自然解冻和人工强制解冻条件下对流散热、混凝土初衬、二衬水化热等影响因素,分析了土体内部温度场、冻土厚度的发展变化以及由于冻土的解冻产生的融沉效应.通过分析发现自然解冻条件下经过大约44 d冻土完全融化,衬砌混凝土的水化热对冻土的解冻影响较大;不考虑混凝土水化热的作用,至50 d冻土仅能解冻23%;由于冻土的融沉效应,联络通道区域整体沉降,通道中心竖向位移为-2 cm;采用强制解冻冻土解冻较快,仅需4.3d就可完全解冻,与冻结过程相反,双排管之间最先解冻,然后是内侧冻土,最后是外侧冻土.  相似文献   

17.
季节冻融作用诱发滑坡的机制一直缺少定量化的研究结果,这源于缺少相应的理论模型。为了重构滑坡的变形过程并分析其变形机制,首次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了季节冻土水分、温度和变形相互耦合的数值模型,阐述了水分变化对变形的作用机制。该模型的优点是能够体现冻土边坡中冻融作用引发的水分迁移过程和水分不均匀分布状况,并从水分对土体强度影响的角度来分析边坡稳定性。以2020年8月11日甘肃陇南市白冯村发生的大型滑坡为例,利用该数值模型计算了该滑坡处置前后边坡的水热和变形过程,并对其变形机制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季水分向冻结锋面迁移并冻结成冰,暖季活动层内冻土融化导致液态水含量增加,从而使冰透镜体所在位置变成了潜在滑移面。在外部荷载(暴雨等)作用下滑体会沿着该滑移面产生滑动,这便是季节冻土区边坡中的水分迁移过程及其对滑体滑动的作用机制。此外,案例分析表明,滑坡处理前边坡最大垂直变形和最大水平变形分别为72.41 cm和68.57 cm。设置抗滑桩后,边坡达到稳定状态时的最大垂直变形和最大水平变形分别为2.60 cm 和2.72 cm,稳定性显著提升。而且,滞水层高度的提升导致边坡垂直和水平变形0?位移线分别升高了2.05 m和2.03 m,这使得潜在滑体体积减小,从而有利于边坡稳定。然而,抗滑桩仅从力学方面提升了边坡稳定性,但是潜在滑移面仍然存在,在外部外荷载作用下,滑坡可能会复活。  相似文献   

18.
冻融时间对早期混凝土抗压性能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冻融前养护时间和冻融时间对早期混凝土抗压性能的影响,采用混凝土冻融试验机冻融循环和冬季室内外自然冻融循环,对不同冻融前养护时间和冷冻时间的混凝土立方体试块进行抗压性能试验.冻融循环后混凝土表面不再光滑,表面剥落情况越严重,混凝土疏松、起皮,甚至脱皮,空洞现象也随之增多.龄期越早、冻融时间越长表面破坏越严重.混凝土冻融试验机和室内外自然冻融受冻试块的冻融时间与质量损失率的关系曲线大致相同,受冻时间为6h的试块均比受冻时间为12h的质量损失大,且冻融前养护3d和7d的质量损失较大,7d后质量损失较小,斜率趋于平缓.混凝土冻融试验机和冬季室内外自然冻融受冻12h的试块比受冻6h的抗压强度低,抗压强度损失率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