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中国佛经翻译发展史上,从最初的汉译佛经开始,就出现了文与质的区别和论争。文与质不仅是翻译方法或风格的分歧,更是在译入语的操纵下,译者如何选择文或质的翻译策略,然而文与质的相别相争最终在玄奘新译中实现了相合相融。研究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文与质,对中国当代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章嘉·若比多吉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嘉·若比多吉在翻译《大藏经》的实践中总结了经验,撰写了规范统一译文词语的《正字———贤者之源》,书中提出了翻译者应具备的素质,翻译的标准,增译、减译、转译、辅助译法等翻译技巧。他在继承和发扬藏族传统翻译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藏族翻译史上最早的译者素质问题,也在藏族翻译理论的指导模式上第一次从传统的"内向"理论模式走向了"外向"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3.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的汉译佛经是一种空前的创作,内容和形式都有特色,对汉末佛教的迅速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分析安世高的身世、佛经理论和汉译,可以发现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及其译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六祖坛经》英译始于黄茂林先生,黄先生《六祖坛经》英译本在佛经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黄先生英译本语言流畅,翻译风格清新,使用了多种翻译手段,是个难得的好译本。但是,黄先生《六祖坛经》英译本也同样存在着佛经英译中普遍反映的难点问题,相关研究可资佛经英译参考。  相似文献   

5.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是我国境内由于地域和文化特征不同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两种佛教文化,而佛经翻译乃是贯穿于我国佛教发展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再生的重要表现和标志。通过汉藏佛教传入的源头、传入方式、佛经翻译年代、翻译理论的探讨和比较,即显示了汉藏佛经翻译的异同,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6.
孙敏 《科技信息》2008,(33):214-214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翻译理论最早产生在佛经翻译时期,僧睿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佛教思想史学家和佛教思想家,作为一个佛学界的大师在佛经翻译的同时,也参与讨论了翻译方面的理论,僧睿是道安和鸠摩罗什的高足,而且是鸠摩罗什大师的高级助译,在佛经翻译时,僧睿都参与并给译文进行润色。在这个过程中,僧睿渐进于讨论译字。在译名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并且对佛经新译和旧译进行对比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焦琳 《科技信息》2010,(28):I0163-I0163
三国时康僧会曾借助儒学思想翻译佛经《六度集经》。本文先分析康僧会译经成功的原因,后具体阐释其以儒释佛的译经翻译策略,即在译文中把佛学与儒家思想的孝道和仁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欧光安 《科技信息》2012,(10):23-23,25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当代著名的翻译家,目前国内对其翻译作品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诠释学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中后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支派,影响深远。穆旦译诗的诠释学译论分析和文本细读表明,在等值因素翻译的"得"与"失"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均衡,在译文表达上充分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翻译理论中常见的翻译隐喻有"媒婆"说、"锦绮"说、"化境"说和"临画"说等。将翻译比作临画比较贴切,然而国内的译论家在使用这一隐喻时加上了不必要的限定,将临画限定在相同的素材和法则之内,反而使问题不易阐述明了。去掉多余限制并完善后的"临画"说理论,将翻译比作用不同的画法来摹拟原画,其工具方法上的不同更贴近于翻译语言...  相似文献   

10.
叶适,南宋永嘉学派著名学者。其早年即接触佛教,中年读佛经千卷,对佛学造诣颇深,晚年出资重修温州佛教名山松台山寺院,游居其间,并作《宿觉庵记》,流露出他对待佛学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叶适认为佛学为“世外瑰奇之说”,与本朝治乱本不相关: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佛学造诣颇为自许,对学者学佛不得要领多有讥讽。  相似文献   

11.
唐小圃本名唐纪翔,是民国时期知名的法学家、大学教授,同时也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他的著作《中国国际私法论》在我国早期的国际私法发展史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所著译的童话作品数量众多,滋养了我国一代青少年。他翻译的日本文学作品,以及借助日文转译的托尔斯泰等人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对译者身份及其主体性的深刻认知,对“合译”“改译”“改作”等晚清翻译范式的灵活运用与批判继承,均走在时代前沿。他开放的翻译理念和多元的翻译活动,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促进了中外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唐英姿 《科技信息》2011,(19):I0216-I0217
16至18世纪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是继佛经翻译之后的第二次翻译高潮,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不仅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科技知识,使我国近代科学研究萌芽,同时在此次科技翻译高潮中,一些翻译理念至今仍值得翻译研究工作者借鉴。因此,科技翻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 2节奏倾向的形成;再次,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最后,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略谈汉藏翻译中的直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民族的翻译事业同现行的藏文几乎同步诞生 ,而且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松赞干布时期就开始翻译大量佛经 ,走过了几百年的翻译实践道路。到了赤德松赞时期进行了第二次文字改革 ,将从松赞干布时期开始到后来几百年间进行翻译佛经的经验教训作为依据 ,并在赤松德赞进行第一次文字改革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规则性的翻译理论 ,据《声明学要领二卷》记载 :当时主要是针对佛经翻译制定了下列几条原则要求 :第一 ,翻译三大原则。一、要合乎《声明集分论》之语言规律 ,二、不违背佛经思想内容 ,三、译文要使藏民族自己听得懂。第二 ,翻译…  相似文献   

15.
功能对等问题是翻译史上翻译理论家们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就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提出的观点,阐述了功能对等论的衡量标准;并从语义上和文体上分析了功能对等是否可以取得,指出,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刘咨 《科技信息》2010,(13):210-210
在中国的翻译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高潮是出现在晚清的西学翻译。佛经翻译为中华文化的长河引来了从印度来的水,而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则带来了来自西方的水,掀起了中国翻译的第二次高潮。本文通过对耶稣会士翻译思想进行总结概述,探究其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小军  吴楠 《科技信息》2010,(2):185-185,188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对翻译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精湛论述,它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如翻译目的和宗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等,见解独到而深刻。这些译论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作深入发掘研究,对新世纪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是我党早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理论家和文学家。1931年他离开中央苏区来到上海。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同鲁迅一起领导了“左联”的工作,进行了革命的文化斗争,对中国无产阶级的文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时期,瞿秋白同志有关翻译的论述,对我国翻译界、我国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意义很大,影响深远,这是他在上海文化战线上光辉业迹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大革命前,有关学习、研究瞿秋白同志翻译思想的文章不多。今天,在党的五中全会精神鼓舞下,重读瞿秋白同志关于翻  相似文献   

19.
李云涛 《科技信息》2007,(6):107-108
作为中国翻译理论的源泉,古代佛经翻译理论从三国时开始到唐朝的繁盛和宋以后的衰退的发展和完善,为今天的中国翻译理论奠定了相当的基础,形成了中国译学的雏形。  相似文献   

20.
徐玉洁 《科技信息》2009,(26):146-146,148
在文学翻译史上,许渊冲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他大胆突破传统对翻译的限制,译著等身,对中国韵文的翻译尤其引人注目。同时他所提出的关于文学翻译的理论也对后人进行文学翻译起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本文旨在对许渊冲其人其思想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