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敏 《科技信息》2011,(31):304-304,331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据,对清朝末期的圣经翻译进行简介分析。在宏观角度,本文阐述了清末入华宣教士对当时的圣经汉译的历史背景的适应。另外,本文从译者为中心的视角展现了宣教士主动性地选择深文理浅文理官话三种译经方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影响极广。佛教初传时,由于佛典多是用古梵文书写,要使它流通中原大地,势必要译成汉语。因此,译经便成为佛教徒的一项严肃而重大的工作。从东汉到唐中叶大约八百年间,涌现了许多著名的译经家。其中影响最大、译著最多的是姚秦时期的鸠摩罗什,南北朝时期的真谛,以及唐代的玄奘和不空,后人称他们为“四大译经家”。从翻译的数量和质量来看,玄奘居四人之首,但就译经的范围而言,则以鸠摩罗什所译为最广。鸠摩罗什,一名鸠摩罗耆婆,意译童寿,本天竺人(今印度),生于龟兹(今新疆库  相似文献   

3.
玄奘是我国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大佛学家,也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他毕生致力于佛学研究和佛经的翻译,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他的汉译佛经在数量、质量上为史上罕有,是"新译"的创始者;在翻译理论上提出了影响巨大的"五不翻"理论。被尊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与译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说的译场指的是中国古时佛教翻译经籍的组织。佛典翻译工作大约从东汉明帝刘庄时开始,到北宋仁宗赵祯时停止,即从公元58年至公元1063年,共计一千零五年,是中国翻译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从事佛典翻译工作的人很多,译出的佛典非常浩繁。译人们在长期译经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翻译质量逐步提高,翻译体制渐渐完善,而古代译场的出现,正是翻译制度高度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汉唐以来佛教东传,佛经的传入和翻译在东汉晚期就开始了。在早期的佛教传播活动中,由天竺、西域来华的胡僧曾致力于佛经的翻译,促使了译场的形成。华夏本土的历代高僧也为之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西行取经的高僧法显与唐僧玄奘,就是两位杰出的代表。法显与玄奘毕生致力于取经和译经,不辞辛劳、艰苦卓绝,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堪称千古典范。来华胡僧和中国历代高僧翻译的佛经很多,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佛教理论。佛教在中国得以盛传,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汉唐以来佛典汉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汉译佛经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其他中土文献所不能替代的特点和价值 ,而以支谦译经为代表的三国译经时代较早 ,数量众多 ,含有丰富的口语成分 ,值得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异译经具有文异意同的特点,不仅可以用来考释词义,而且可以用来对历史语法研究中存在分歧的问题作出判断。文章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扼要论述了异译经在汉语词汇语法研究上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蓉 《科技信息》2011,(17):I0177-I0177
作为社会人,在翻译时,译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化的价值观融入译作之中。其价值观不同,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肯定也会有差异。因此本文将比较赛珍珠和杰克逊翻译《水浒传》时所持的价值观,进而分析各自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不同时代语境下会发生不同的翻译活动,而伴随其形成的译学观念也必然产生差异.本文分析了佛经翻译、文学翻译,以及非文学翻译所发生的语境变迁,通过观察译学观念的变化,得出译学的研究要与时俱进,并要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人类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不例外。对同一作品的翻译,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翻译目的,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又会根据各自的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运用目的论的观点,探讨译者的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译者的翻译策略往往会导致差额翻译,而翻译差额对英文小说的文学审美价值存在一定影响,本文通过个案的宗教内容差额翻译量化分析,从现象学视角探讨了翻译差额的大小对英文小说译文审美价值的不同影响,即其对读者审美期待的影响。找出了差额翻译是如何影响英文小说的审美价值的规律,描绘出其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12.
翻译生态学是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对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以毛泽东诗词的翻译生态为例,研究毛泽东诗词翻译所遵从的生态学原理,重点分析其中的限制因子定律、耐性定律与最适度原则、翻译的节律以及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并指出翻译生态的和谐与稳定需要积极维护,其内在的原则应该得到尊重,这样会更有利于翻译的生态长期存在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科技英语术语的翻译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错误出现,诸如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忽略词语搭配,疏于逻辑分析,违背专业常识等.本文通过分析科技英语术语翻译过程中这些常见的错误的起因,使初涉翻译领域者避免同类错误再现.  相似文献   

14.
南京2014年青奥会官方公布了6条中英对照的备选口号,其中一条"天天向上"的英语翻译是"day dayup",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本文运用Peter Newmark的交际翻译理论来对口号的翻译进行分析和解释,并从翻译技巧方面对这6个口号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一种新的口号翻译技巧"中式英语"法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该种方法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英语新闻作为信息文化传播的关键媒介,能够拓宽人们的视听渠道,借此获取更多信息。但是,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新闻翻译质量的高低会对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产生直接影响。本文阐述了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的特点,分析了英语新闻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及其影响,从不同层面分别给出了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广泛存在,十分普遍。但在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却演变成为一场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文化运动。这个波澜壮阔、亘古未有的文化活动为什么会发生?又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本文尝试从翻译运动产生、发展的原动力以及导致翻译运动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两个角度给予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描述性手法,对两部影片《阿甘正传》与《阿拉丁》的字幕翻译进行实例分析,考察英汉电影字幕翻译对文化他者的改写现象。字幕翻译由于其特殊性,必然要求对原语文化的翻译通俗易懂,译者因而通常会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使目的语受众尽快在最佳程度上理解原语表达的信息和艺术内涵,这就使得英汉电影字幕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和文化的改写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韦努蒂因其异化翻译策略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对其异化翻译理论人们的认识还是有所局限的,甚至是有某种程度的误读。从文化方向分析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林语堂的作品个人风格较明显,在文化上将中国古典的文学名著以翻译的形式引入西方文化之中,必然会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有着某种呼应与吻合,因此选取林语堂的译作《凤姐说茄子鲞》予以印证。  相似文献   

19.
英语形容词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在多年的翻译及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人们往往会忽略对其理解与翻译的研究,因而传达出来的意义与源语言相去甚远。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一些英语形容词实例的简略分析,说明对英语形容词的准确理解与恰当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文化信息的接受、理解会出现历时性和共时性偏差,造成翻译中的错位。基于此,分析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以阐释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