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高压子母叶片泵在预升压过程中减振阻尼的引油过程改变了泵的瞬时流量波形,增大了流量脉动这一问题,在探讨复合阻尼的组合形式及改善流量均匀性机理的同时,对泵的瞬时流量进行了仿真,计算了流量不均匀系数.由仿真结果可看出:和传统的配流结构相比,在阻尼形式上采用复合阻尼可以有效地减小流量脉动.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力平衡型多输出径向柱塞泵,克服了受力不平衡的技术难题,通过切换工作方式实现两种或多种流量的输出.对泵的导轨曲线进行了设计与优化分析,导轨曲线在设计中借鉴双定子叶片泵曲线的构成形式采用两个圆弧曲线与过渡曲线搭配的形式,其中过渡曲线为修正后的阿基米德螺旋线,保证了泵的平稳性与径向受力平衡,对泵不同工作方式下的流量进行了计算,对瞬时流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工作方式下的流量脉动都较为平稳,内外泵单独工作的瞬时流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不超过0.3m L/s.搭建了力平衡型多输出径向柱塞泵试验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调定压力的升高,泵在不同工作方式下的容积效率下降都较为明显,最低达到80%,须进一步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并完善泵的密封配合.  相似文献   

3.
平衡式双定子泵流量脉动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平衡式双定子泵的输出性能,分析了1个作用周期内不同叶片数对泵流量脉动性的影响,得到了叶片数与瞬时流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双定子泵的起始相位角对内、外泵单独工作和滞后角对内、外泵联合工作流量脉动的影响.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作用数为偶数且在1个作用周期内的叶片数≤9时,偶数叶片输出流量的脉动性较小,叶片数9的奇数叶片输出流量的脉动性较小.研究结果为平衡式双定子泵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液压泵难以输出多种流量和压力的问题,结合凸轮转子叶片泵的结构及双定子的思想,提出一种新型凸轮转子型双定子叶片泵。该泵含有凸轮转子、外定子及内定子并在一个壳体内形成了两泵,两泵流量成比例,从而实现了多个压力、不同流量的输出,或者驱动多个压力、不同流量的液压系统同时工作。通过对凸轮转子型双定子叶片泵内部结构的分析,归纳出内、外泵在不同组合方式下的理论排量计算式,得出主要内泄漏途径。内泵单独供油、外泵单独供油和内外泵联合供油3种工作状态的比较表明,随着负载压力的增大,所提泵的容积效率随之降低,在同一输出压力下内泵单独工作时的容积效率最低,外泵单独工作时容积效率最高。该结果可为凸轮转子型双定子叶片泵的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含有柔性定子的新型双作用变量叶片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针对样机中存在的内泄漏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性能改进措施。试验证明:该泵优点突出,是一种很有应用发展前途的叶片泵。  相似文献   

6.
关于子母叶片泵叶片的受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子母叶片泵叶片倾角的选取影响叶片受力的问题,在考虑了子母叶片泵与普通低压叶片泵的结构及油腔供油原理的不同后,对叶片在吸油区受到的液压力、运动惯性力和接触反力进行建模.取一系列叶片倾角的值,仿真出叶片所受接触反力的变化曲线.经分析比较得出:在双作用子母叶片泵中,当叶片倾角为零度时,叶片受力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7.
二从动轮式复合齿轮泵的流量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讨论了二从动轮式复合齿轮泵的结构原理,导出了排量、平均流量、瞬时流量和流量脉动率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其流量脉动情况,并得出:在齿数相同时,该泵的排量、平均流量和瞬时流量均比普通齿轮泵增加了一倍,从而提高了泵的功率密度,当取齿数Z=2k 1时,该种泵具有流量脉动频率高,流量脉动率小的流量特性,使齿轮泵能够用于对流量品质要求高的场合。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中,在研究双作用凸轮转子叶片泵流量脉动特性时,没有考虑触点偏移的影响,使计算结果误差很大。本文在考虑具有触点偏移的情况下,研究双作用凸轮转子叶片泵理论瞬时流量的计算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对两种类型过渡曲线进行分析,讨论了触点偏移对流量均匀性的影响,改善流量均匀性的方法,叶片结构的合理设计等。并同时从流量均匀性和动力学角度论证了平方型等加速等减速过渡曲线是一种综合性能较好的过渡曲线,推荐在凸轮转子叶片泵中采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Z=5和6扇形滑块泵的瞬时流量,流量脉动串和流量脉动频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5,6扇形滑块泵设计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谷彦良 《科技信息》2011,(10):I0133-I0134
汽车动力转向泵作为动力转向系统的动力源,是动力转向系统的关键零件。双作用叶片泵和控制阀又是汽车转向油泵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曲线和排量进行分析,然后又对控制阀处在不同工作状态时进行了受力分析。从而为转向泵及控制阀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高压叶片泵中存在的配流冲击对油泵性能的影响。指出配流冲击是高压叶片泵的主要振源和噪声源,它直接影响到油泵的效率、可靠性和寿命。消除配流冲击的方法是在叶片泵配流器件——侧板上设置压力过渡区。侧板上的压力过渡计算是以相邻两个叶片组成的密封腔作为工作腔,定子环过渡曲线作为工作曲线。侧板与定子环工作的相对位置决定于压力过渡区的结构要素。  相似文献   

12.
离心泵中的汽蚀及其防护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离心泵汽蚀发生的机理、条件和特征,对液面压力、输送的介质、泵的安装高度及泵的结构对汽蚀的影响作了分析。通过改进泵吸入口叶轮到叶片入口附近的结构设计、采用诱导轮或双吸叶轮及合适的叶片进口正冲角、采用抗汽蚀材料及改善吸入管路的特性等方法予以消除或改善汽蚀。介绍了化学涂层、表面化学热处理、焊层与补焊、合金粉末喷涂、合金粉末喷焊和高速火焰喷涂等抗蚀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以自主研制的第三代YQH-100气液混输泵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流场模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叶片式气液混输泵不同导叶叶片数及不同含气率时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出混输泵叶轮、导叶压力场及速度分布,进而得到不同工况下整机效率及相对扬程曲线.经分析在不同含气率下,各导叶叶片数的效率及相对扬程均随着含气率的增大而降低;在相同含气率下,导叶叶片数为13时整机效率明显高于其他2种情况的整机效率,相对扬程也是在导叶叶片数为13时最大,且9叶片数情况要稍好于15叶片数情况.由此表明选用导叶叶片数为13时可以提高气液混输泵的整机性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叶片和壳体之间的径向间隙对轴流泵性能和流动状态的影响,探讨了修正这种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小粒径固液两相流在螺旋离心泵内运动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螺旋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动比较复杂的情况,以黄河含沙水为工作介质,采用改变沙粒粒径和含沙水体积分数的方法,对小粒径颗粒在螺旋离心泵内的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内流场的速度、压力与颗粒分布,分析了粒径大小对泵内固体颗粒运动的影响和进口固相初始体积分数对泵内压力和固相分布的影响,得出压力沿叶轮工作面和背面的分布规律以及固相体积分数沿叶轮轴面、叶片背面和工作面的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螺旋离心泵内的磨损特性.  相似文献   

16.
导叶可调式液力变矩器流场模拟与PTV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导叶可调式液力变矩器的内部流动特性,以循环圆直径为320 mm导叶可调式液力变矩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其不同开度、不同工况下的内部流动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并对相应的透明模型进行粒子跟踪测速(PTV)试验验证.同一开度下,随着转速比的增加,可调导轮内部液流速度增加,液流方向与叶片进口方向的夹角增大;在制动工况时,叶片工作面有漩涡现象,而空载工况时,叶片非工作面有漩涡产生.对比试验与数值模拟内流场结果,发现后者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导叶可调式液力变矩器的内部流动特性.该结论为研究导叶可调式液力变矩器内部流动状态,预测外特性及其设计优化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用于左心室辅助的φ25mm主动脉瓣膜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制出能够满足解剖和生理要求的心脏瓣膜泵.装置只有一个定子和一个转子,装置内没有轴承或其他支承物.叶轮叶片采用三元解析方法设计,可以防止滞流和紊流的产生.装置最大处的直径为24.7mm,长12.4mm;装置重40g,转子重11g;当转速为15000r/min时消耗功率为7W,血动力学测试试验表明,流经瓣膜泵的最大流量可达10L/min,0流量时对应的输出压力为80mmHg;当流量为4~8L/min时,瓣膜泵能增加循环流量约1L/min,提高输出压约10mmHg;由离心泵产生的搏动血流在经过瓣膜泵以后压力搏动值保持在40mmHg左右、以一头80kg重的猪进行首次受体动物试验,将瓣膜泵缝在主动脉进口位置,结果表明装置的植入对周围的组织和器官不会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8.
轴流泵后导叶几何参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笔者对轴流泵所做的模型效率试验和流场量测结果,分析探讨了轴流泵后导叶各主要几何参数(诸如后导叶叶栅稠密度、叶片进口角和轴向间距等)与水泵水力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轴流泵的比转速越高,后导叶最佳叶栅稠密度越小,叶片进口角应越大;适当减小叶轮和导叶间的轴向间距,有助于提高泵的效率。文中提供的实测结果及得出的结论可供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离心泵叶轮绘型时叶片加厚的精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离心泵叶轮绘型时的叶片加厚更加精确 ,本文对叶片加厚采用的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进而给出了一种叶片加厚的精确方法。该方法精确、可靠 ,可用于计算机设计及手工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