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动力转向叶片泵的噪声对汽车舒适性产生不利影响,其中配流冲击是转向叶片泵的重要噪声源.控制预升压过程中油液的压力梯度的最大值是降低配流冲击的有效措施.在考虑到转向叶片泵工况变化的情况下,从分析叶片工作腔压力变化出发,建立预升压微分方程,计算预升压压力梯度,给出预升压压力梯度曲线,分析泵的工况变化对配流冲击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转向叶片泵转速下降和工作压力增大时,预升压压力梯度急剧增大,泵的噪声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2.
在解析齿轮泵工作腔流场分布特点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主从动齿轮腔压力分布非对称现象.以某型号高压齿轮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齿轮轴挠度与径向间隙的关系和建立过渡区压力非线性微分方程,对比相应位置的压力值得出主从动齿轮腔压力非对称分布的结论.试验数据表明:额定工况下试验数值与理论值误差小于5.0%,过渡区压力相差4.17 MPa,高压槽末端压力相差1.55 MPa.该研究为高压齿轮泵工作腔压力分布非对称解析及侧板倾覆力矩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分析了双作用叶片泵定子过渡曲线的类型和特点,研究的课题内容包括了双作用叶片泵各类定子曲线,主要是:阿基米德曲线、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等加速等减速曲线、椭圆曲线等。本文还分析了下列特性:叶片在径向槽内相对运动行程、相对瞬时速度、相对瞬时加速度压力角以及最大速度、最大加速度和最大压力角。  相似文献   

4.
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属于平面定子,定子表面曲线为平面内曲线。 一、定子曲线对叶片泵性能的影响 叶片泵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流量、压力、转速、效率、噪音等,定子内表面曲线(以下简称定子曲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叶片泵的性能,如流量均匀性、吸入汽蚀性、叶片径向运动平稳性、有关相对运动表面的磨损及噪音等。 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曲线,一般都是由四段与转子同心且为轴对称园弧(两段大半径、两段小半径)的工作曲线和四段中  相似文献   

5.
双作用叶片泵定子过渡曲线对叶片泵的各项性能都有重要影响.高次曲线凭借其优越性能,常被选作定子过渡曲线,但高次曲线方程比较复杂,如何绘制曲线是个难题.运用MATLAB强大的绘图功能,通过编辑高次曲线(5次、6次)方程,并通过debug运行之后即可绘制出双作用叶片’泵定子的过渡曲线,同时可方便地列出各极角对应的极径,对双作用叶片泵定子过渡曲线的设计及检验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最小二乘法辨识叶片泵定子内曲线存在无法确定理论过渡曲线准确位置的缺点,提出了一种辨识曲线轨迹的新方法──残差分析法,解决了最小二乘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对高压叶片泵的大半径圆弧的包角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谷彦良 《科技信息》2011,(10):I0133-I0134
汽车动力转向泵作为动力转向系统的动力源,是动力转向系统的关键零件。双作用叶片泵和控制阀又是汽车转向油泵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曲线和排量进行分析,然后又对控制阀处在不同工作状态时进行了受力分析。从而为转向泵及控制阀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低渗透油藏CO2驱流体分布,将渗流区划分为CO2区、CO2-原油过渡区和未波及原油区,考虑过渡区内流体物性参数幂律变化,建立变性质CO2驱三区复合油藏模型,应用Laplace变换及Stehfest数值反演,求得井底压力解,绘制典型试井曲线,研究试井曲线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过渡区流体流度、储容系数变化幂律指数和CO2区与过渡区交界面流度比、储容比分别影响CO2区与过渡区间的过渡段以及过渡区径向流直线段斜率;储容系数变化幂律指数、交界面储容比越大,过渡区与原油区间的过渡段开始时间越早,过渡段峰值越小;增大过渡区半径,压力波在过渡区内传播时间增加,过渡区径向流直线段延长,过渡区向原油区过渡段曲线右移,CO2注入压力降低。  相似文献   

9.
配流冲击是柱塞泵的主要噪声源.本文以25SCY14-1B 轴向柱塞泵为研究对象,对其配流过程中的压力及流量冲击做了分析与仿真,用微型压力、加速传感器测试了高压、高速旋转工况下泵内柱塞腔压力动态过程及斜盘振动过程,在此基础上对配流冲击机理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并提出以控制流量倒灌冲击为主要降噪优化目标的配流盘阻尼结构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10.
对变量叶片泵定子所受径向液压力进行分析 ,其大小和方向是不断变化的 .该力可以造成对定子的冲击和振荡 ,引起叶片泵的压力、流量脉动 ,产生振动、噪声 .将园柱弹簧改为园锥弹簧、在定子与弹簧之间加橡胶衬垫是解决上述不良现象的两种简单易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输出流量均匀性和噪声等级是衡量泵性能的重要参数.从分析叶片工作腔压力变化出发,对泵的工作腔预升压过程进行了建模,计算出了预升压工作腔的压力、压力梯度及泵的瞬时流量随油液的体积弹性模量变化的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油液体积弹性模量的下降,泵的流量脉动及流体噪声均增大.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通过充分去除油液中的气泡、减小配流气穴,提高油液体积弹性模量,减小流体噪声.  相似文献   

12.
二甲醚发动机中,利用高压氮气罐可克服共轨燃料系统低压回路中产生的气阻,但其本身因体积较大等不利于小型化车载应用。本文提出用滑片泵替代高压氮气罐作为加压装置,并运用AMESim进行仿真,模拟滑片泵在低压回路中的工作过程,确定其合理的参数。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滑片泵作为加压装置,当取吸油区窗口幅角为(45°~155°)、压油区窗口幅角为(230°~324°)时,该滑片泵单个腔体输入压力可保持在0.5 MPa之上,峰值输出压力为2MPa,满足二甲醚发动机共轨燃料系统低压回路对供油压力的要求;输出流量的频率随转子转速的增大而变高,而与偏心距大小无关;增大滑片泵转子转速和偏心距均可有效增大滑片泵输出流量及其波动幅度;该滑片泵的偏心距为1.5mm、转速为400 r/min时,其输出流量更接近所需最大供油量4.56L/min,且波动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3.
以某型具有正开口配流盘结构的闭式斜盘轴向柱塞变量泵为例,建立了单柱塞腔可压缩配流模型和斜盘力矩计算公式,得出配流盘吸排油过流断面面积变化曲线和单柱塞腔预升压、预卸压曲线,研究了不同进口压力下斜盘力矩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随着泵进口压力的增大,斜盘绕三个坐标轴上所受力矩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变量力矩脉动幅值明显减小,适当增大入口压力有利于减小泵的变量力矩和减弱斜盘的机械振动.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核主泵在设计工况下水力性能的非定常变化特征,基于DDES湍流模型,对某型号核主泵进行全流场非定常数值计算,并结合Q准则捕捉的旋涡结构进行非定常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旋转周期内,受动静干涉作用,泵的瞬态外特性整体上具有不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叶轮与导叶流道内的旋涡结构会呈现出周期性分裂、融合的非定常现象,而压水室内旋涡结构则是发展与扩散的变化过程;导叶入口处不同时刻涡结构的变化会造成其不同程度的阻塞,从而引起出口压力的波动,造成泵的水力性能出现脉动效应,加剧泵的振动.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了解某型涡轮叶栅进口导叶叶片的换热规律,采用瞬态液晶技术测量了无气膜孔叶片和带气膜孔叶片在不同流量比下的表面换热系数,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气膜出流和流量比变化对叶片表面换热的影响.实验中叶栅通道来流雷诺数为108 000,叶片气膜出流与叶栅通道来流的质量流量比为0、3.46%、4.61%、5.77%、6.93%、8.08%、9.23%.实验测量获得了无气膜叶片中截面的压力分布曲线,以及各流量比下叶片表面的换热系数分布云图及其平均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吸力面存在气流流动分离;气膜出流使得分离点位置提前,并且缩短了分离再附着的过渡区域;气膜出流使叶片前缘、压力面和吸力面气膜孔区域的换热系数大幅升高,但对吸力面分离点后区域的换热影响不大;在实验工况范围内,气膜出流流量比越大,换热系数越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Reynolds时均N-S方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压力、速度耦合使用SIMPLEC算法,离散采用具有二阶精度的隐式格式差分,对轴流泵过流部件内部流场进行三维定常湍流数值模拟,得到泵内流动的速度和压力矢量分布图,以及其他一些流动的信息.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的流场分布和流态总体较好,但叶轮叶片背面进口靠近轮缘处出现局部低压,导叶外壁区域负荷大,说明该轴流泵水力模型还有进一步改进和对其性能进一步提高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通过时稳流式变量叶片泵的静态特性分析,调节内力计算,论述了配油盘合理设计的重要性,设计了结构较为合理的配油盘,并通过测试该泵的静态特性,证明其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复合冷却涡轮导叶的气热耦合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邵婧  李杰  吴伟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5):292-296,313
采用气热耦合方法对高压涡轮一级导叶带全气膜冷却、冲击冷却和尾缘劈缝冷却的复合冷却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带复合冷却结构叶片的三维温度场,主要研究了主流燃气雷诺数、冷气与燃气的流量比和燃气与冷气的温比对叶片温度和冷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流量比增大,叶片前缘壁面平均温度先增后减,压力面和吸力面温度均减小。叶片壁面各处平均温度随温比增大而降低,受雷诺数影响很小。叶片综合冷却效果随流量比增大而增大,受温比和雷诺数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