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医学院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建构主义为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建构主义视域里,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学要强化医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理解与体验,体现“主动”学习;加强语文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实现“意义”建构;利用“文本”化语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着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把握“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的相互融合,努力使教材中的“情感和知识”教育相互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目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体验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罗长春 《科技资讯》2013,(12):184-184
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移情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把握知识,陶冶性情,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浓郁的教学情感氛围中把握知识,训练思维,陶冶性情,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情境教学”是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模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学生作为“情感”主体予以关注,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动机,并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协调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认知结构获得改善的同时,心理机能也能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语文“情境教学”模式与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本质上是人本主义教学观在当代中国语文教学中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5.
“体验”在教育学上是一种活动的结果,更是一种活动过程。“体验”作为活动的结果,指的是学生从经历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认识结果;作为活动过程,指的是学生从亲身经历中可以得到相应的情感和认识。体验学习指的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积极的提供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化依赖为自主、化被动为主动、化接受为创造的体验各种教育情境,并且学会避免、转化和战胜体验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和消极情感,发展、利用、享受正确认识和积极情感,让学生可以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感受的愉悦和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体验在数学学习中指的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参与,可以获得对数学经验和事实的情感态度以及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6.
马尊兵 《科技资讯》2012,(23):178-17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文以小学语文《灰雀》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理念,读懂文意。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充分接触文本,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语文的方法千变万化,思维方法亦然。  相似文献   

7.
语文,从生活中来,还应该回到生活中去。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放松,更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文章、对生活的感悟。在体验文境、品味文本、感悟文思的过程中再现情景、享受生活、形成语感,感受到语文生活的快乐。简而言以文育人,就是引导在学生文化、文明、文学的熏染下,让学生在宽松、交际的氛围里,体验语文的乐趣,重组学生的生活认知,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准确理解“以文育人”的思想内涵,把握“找寻阅读快乐”这一原则,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为达到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做到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从新课程实施到现在,语文教学在许多专家的引领下,从多个范围,多个角度进行了探索,如情境教育、创新教育、自主学习、个性解读、生成体验等等。我们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也暴露出许多不足。在课堂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某种教学理念,而使语文课堂出现种种不平衡现象。有的课成了一味的脱离文本,漫无边际的“对话场”,有的成了纷繁杂乱的“资料展示厅”,有的出现了学习方式与教学行为的繁琐和无度。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的探究式学习与其他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它指的是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在自主进行问题设计、规划学习操作、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知理解文本语言及形象,体验感悟文本情感及思想,运用和拓展文本语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的探究式学习与其他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它指的是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在自主进行问题设计、规划学习操作、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知理解文本语言及形象,体验感悟文本情感及思想,运用和拓展文本语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2.
管微琴 《科技信息》2011,(5):285-285,27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学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基于对话的语文教学,就要成为引领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在咀嚼语言、品味语言中感悟文本、感悟生命。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践,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刘继娜 《科技信息》2009,(11):195-195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主体意识,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满足学习者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文本蕴涵的价值取向,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怎么处理这方面的矛盾呢?认清方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本位,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培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快乐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杠杆”,创设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快乐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使学生自觉地、愉快地、主动地学好数学,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化学,获取.知识,使他们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努力探索着、学习着、创新着。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因此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唱主角的现象逐渐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或朗读、或提问、或讨论、或表演……其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化的阅读教学。我曾多次参加小语公开课的执教,也多次聆听过小语观摩课,颇有些感触,现与同行朋友一起探讨。一、说感悟时下说“感悟”或“体验”这两个《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概念是语文老师使用较多的。诚然《新课标》格外强调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指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但是现在是阅读教学中某些教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不分主次、不择方法、不论内容地谈感悟,从而造成了文本价值取向的偏离。有一句名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读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样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个性得到张扬。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受,不能置文本于不顾。我认为说感悟要以读与思为基础,要有层次有重点,要组织好交流。课文读得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就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过来说,如果读得不多,丰富的语感是体...  相似文献   

18.
吴忠华 《科技信息》2010,(21):I0312-I0312,I0329
语文是教育的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教”“学”互动的生动局面,是有效实践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习语文,不仅是对文化的理解,还是对心智的开启,对情愫的放飞。学习语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对话,才能展现语文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徐红明 《科技资讯》2008,(30):201-201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