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焦舰 《科技信息》2010,(32):I0311-I0312
傩愿戏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民间剧种,它以酬神祭祀为目的,以傩坛为载体,以还愿为依托,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本文以傩愿戏发展溯源为线索,分析各阶段傩愿戏的艺术特点,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挖掘丰富的内涵,提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戏剧观念经历了由"戏"到"曲",再到"戏"、"曲"、"文"的结合,再到"剧"的演化。黄梅戏作为传统戏曲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不免地受到剧化观念的影响,本文从黄梅戏影视剧和舞台剧两个角度出发,着力阐释黄梅戏剧化的具体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3.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傩”逐渐发展成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等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古老而原始的傩戏艺术,是整体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从古至今的延续过程中,由于与宗教、巫术混沌交融,形成了固有的封闭性和连续性特点。因而,千百年来虽历尽沧桑而不灭,以致今天我们尚能通过傩戏表演,从中窥视到人类祖先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程中留下的足印。它无论在戏剧、宗教、民俗、音乐、舞蹈等源起方面的研究中,都将起到活化石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傩坛巫教祭祀中的种种声音现象(以下简称傩坛巫音),探索它在音乐起源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石萍 《科技咨询导报》2009,(30):113-113
傩是一种"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的仪式,仪式的过程具有祭祀、驱鬼和祈福的作用,而傩戏具备了既娱神又娱人的特点。广阐宫为新化县传承五代之久的巫傩老坛,与当地梅山文化密不可分,结合当地人们熟悉的故事内容和新化方言来演唱的傩戏曲目,通俗易懂,风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倍受到世人的关注。松溪竹贤"傩舞"有着地方特色的艺术形态及特征,记录了古代松溪的人民挑战自然生活的精神化表征。保护竹贤傩舞对传承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文化,保留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傩坛戏是贵州省黔东北土家族地区广为流行的古老地方戏,是一种巫教祭祀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民间艺术。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法衣,在神案背景前且歌且舞,相互唱和,其动作古朴、幽默有趣,深受群众喜爱,被戏剧界称为中国戏剧史的活化石。但是,在过去的传统活动中,傩坛戏夹杂着一些驱鬼酬神迷信成分,解放以后出于历史的需要,已属禁止之列,傩坛戏实际上处于消声匿迹的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傩事活动在萍乡重新兴起,但人们对萍乡傩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分析比较各辞书中对"傩"的解释、阐述傩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考古学上的新发现,论文对前人关于"傩"文化起源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对萍乡傩的起源、传承现状、内涵、特色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字国,学术界将其拆分为“ 、九、殳”三部分而释为“ ”,认为它是殷商之傩。这种解释不能解决同一甲骨文献中,既有以武力驱逐,又有用牺牲献祭以祈神、媚神这一温和的方式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将此甲骨文拆为两部分即“ 、 ”或“一、役”,字形释如“”,这个矛盾可迎刃而解。甲骨文中有“伇”字,其字形与国字下方的字形相同,其义有三种,笔者倾向于“疾患”的释义,则喻之义可释为“室中人患病”。那么,国就不必释读为寓而释为殷商之傩。至于其与“寝”字连用,可释为于寝庙中祭祖,以借先祖之力消除疾患,而不必用周代傩之索室驱疫来附会之。  相似文献   

10.
"傩"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现象,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影响力。萍乡被誉为"中国傩文化之乡",萍乡傩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形态原始,傩文化资源丰富,特色明显,"三宝"俱全,有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是学术界研究古傩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戏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时空艺术。在世界戏剧史上,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情节剧向现代戏剧的发展,出现了象征主义戏剧、荒诞戏剧等形式。时空艺术也变得多元化。中国当代戏剧在向西方戏剧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时空处理模式,对当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南宋时期的温州,同时产生了"温州杂剧"(南戏)与"永嘉学派"这两种先进文化,从而在中国的戏剧史、哲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们主张"通商惠工",提倡"扶持商贾";批判腐败,提倡"事功";反对"理学"教条,提倡"民本"关怀及爱国主义,反对苛捐杂税;提倡勤劳致富、鼓励勤学成才等等,从而体现了相通之处.深入辨析其在精神深层的共同源头,有助于增进对浙江古代文化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从浙江道教与戏剧的历史及现状入手,以田野调查所获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客观地论述道教仪式与戏剧的密切关系:戏剧不仅在起源方面离不开道教,是道教仪式戏剧化、舞台化、民俗化的结果,而且以道教仪式为载体、与内坛法事互补互动、有机统一,赖道教仪式以生存,并从道教仪式中获得大量观众和市场,以求得自身的不断壮大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富宁土戏的诞生,有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的孕育期,最早可追溯到它的第一个腔调[哎咿呀]还是山歌形态[咿呀哎]的阶段,即明朝天启年间皈朝开街以前。到清朝康熙年间,一些壮族民间艺人开始利用从山歌调转化过来的[哎咿呀]说唱故事,到雍乾年间,这种说唱发展成演唱的板凳戏、街头的化装表演。嘉道年问,周边广戏及桂剧、滇剧等剧种兴起,壮族艺人们或通过"走出去"、或通过"送进来",大开眼界、大受启发,于是逐步将所看来的戏改编为土戏,至此,富宁土戏基本形成,形成时间大约在道光年间(1821-1850年)。  相似文献   

15.
南戏是宋元时期在民间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它发展到元末明初便分为民间南戏和文人南戏两途。虽然民间南戏代表着南戏的主流方向,但文人南戏的出现在中国戏曲史上有英特殊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客观上对于明清传奇文学体制的规范和音乐体制的规范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戏曲中,语言和声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有的剧种,在历史渊源上虽然很相近,可是当它与当地的方言和曲调结合起来以后,就演变成不同的剧种了。云南壮剧和广西壮剧就是这样。在历史上,两省的戏班有过不少相互之间的交流演出,这是二者相联系的地方。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剧种形成期所受影响、演出时语言的运用、所唱腔调和发展趋势等诸方面都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校园戏剧是指以在校师生为主体创作、演出的,体现校园人的价值判断、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的非专业戏剧活动.校园戏剧因其具有低门槛、低成本和非功利的游戏性,对学生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校园戏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情感体验和交流,重视对日常生活的参悟,激发内心激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对当前学生学习生活凸现规范性弱化生成性、重视理解性忽视体验性、强调社会性削弱个体性的偏失是一种矫正.  相似文献   

18.
[]?《戏剧春秋》作为抗战时期以理论为主的大型戏剧刊物,在其出版的两年中通过设置专栏、特辑等形式组发了一批戏剧理论和批评文章,对“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历史剧问题”、“国外现实主义戏剧理论”、“抗战剧运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抗战戏剧理论的建设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引领和推动大后方抗战剧运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非常受重视,我国自2000年始也把戏剧教育纳入中小学艺术教育范畴之中.戏剧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最终目标是人格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戏剧教育除了具有丰富感知、完善人格方面的作用外,还可以提升多方面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黎国韬先生《参军戏与胡乐考》和《参军戏与胡乐补论》提出的参军戏源于胡乐,脚色参军与钟馗形象及祆教有关等观点进行辨析,认为黎先生所举证据并不能证明参军戏源于胡乐。陈旸《乐书》"唐胡部……戏有参军、婆罗门"意思为参军戏属于唐代独立乐部"胡部",而不属于少数民族音乐泛称的"胡乐"。脚色参军的"绿衣秉简"为官员打扮,而钟馗的"绿袍"是在戏中扮鬼神时的打扮,"简"也是官员的道具,二者服饰相似并非因为有继承关系,所以脚色参军与钟馗形象和祆教也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