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宋代书法"尚意"的思潮,是一代文宗欧阳修、蔡襄和苏轼等人引领下形成的。蔡襄的书法和理论作为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学界在研究蔡襄的诗和书法时有"论者或不然",或认为"宋四大家"的书法是蔡京而非蔡襄等悖论。现根据史料,让我们以今人的眼光对蔡襄的书法进行整体的审视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惯称“宋四家”之“蔡”本为蔡京,后易为蔡襄,综合考察蔡襄跻身“四家”的成因及其本身书法艺术特色、成就,蔡襄名列“宋四家”是有其应有的价值意义的。对蔡襄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由此也可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过去,对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当指蔡襄还是蔡京,很是疑惑,直到现在还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说法是宋四家中的蔡本是蔡京,后人因“恶其人品”而使同姓的蔡襄得以近攉选,如按此说,蔡襄名到宋四家,则纯是侥幸了。  相似文献   

4.
福建仙游人蔡襄是北宋有名的贤臣,不仅在北宋的改革事业中曾有过突出贡献,他还在书法、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蔡襄是福建文化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全才,学术界应对这位先贤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析北宋名臣蔡襄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清道粹美的风格特色。指出蔡襄诗歌最具宋诗特色,是闽中最早确立宋调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福建仙游人蔡襄是北宋有名的贤臣,不仅在北宋的改革事业中曾有过突出贡献,他还在书法、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蔡襄是福建文化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全才,学术界应对这位先贤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几部宋人编撰的地志和总集中,寻找到几条反证,证明张旭生前不以诗歌名世,其诗作在宋代就已存世极少;而蔡襄的手书墨迹则是其著作权的最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8.
蔡襄写景纪游诗清丽明秀,颇富山水画意境,有“清绮”的味道,既继承盛唐诗歌的一些优秀传统,又极富宋代诗歌的时代特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思想、内容及艺术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蔡襄与蔡京是中国书法史上两个具有比较典型反照意义的人物,两人都有很高的书法造诣.但由于政治观点和道德人格各异,导致了他们在文化性格和历史评价等方面都出现了强烈的反差.本文拟就其道德人格和文化性格上的差异,论述他们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作用和影响,兼论书家的书品与人品.  相似文献   

10.
国宝守望者     
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法书等共八件捐献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  相似文献   

11.
"诗史"思维源自中国早期社会"诗史合流"的传统,在漫长的理论架构和文本阐释过程中,杜诗"诗史"说形成"少陵生前流传""贞元、元和之际产生""宋代形成共识"等几种主流观点.用文献考证和文本关照的方法对上述诸观点甄别析辨,可知"唐代尚未出现以诗为史的普遍思潮,杜诗'诗史'之名在学者中形成共识应该是宋代的事"的论断较为审慎,更多文献的考证是对"诗史"之名缘起进一步界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徐习文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1):17-20,24
南朝不同时期诗歌传播方式的变化影响其诗风的演变。从元嘉时期到永明年间,文人诗坛主要由书写传播方式向口头传播方式转变,而不同的传播方式对诗歌的要求也各异。因而两个时期诗歌风貌迥然不同。宫体诗作为永明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大体上与传播媒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古代文学中的“诗史”问题,宋季诗史是最重要的对象。诗史是“亡天下”之际的“野史”,诗史应纪实与伤时并重,这是宋季诗史作者和论者共同的诗史观。宋季诗史是分层次、多样化的,并且蔚为大观,形成高潮。与杜甫诗史相比,宋季诗史更注重时事、史实的完整记录和具体描述,杜甫诗史侧重在“诗”,宋季诗史侧重在“史”。  相似文献   

14.
金初词坛上的“吴蔡体”以吴激和蔡松年为代表,吴蔡二词皆清健骨力,属于豪放一脉。吴词“运化前人诗句”,以“哀惋清朗”的词风抒发“故国之慨”;蔡词则追和东坡,以“俊逸清旷”的词风表现身宠神辱而欲超尘脱俗的情思。吴蔡体分别以吴、蔡为核心,先后存在两个次群体;追源溯流则可将吴蔡体与苏轼、元好问视为一个泛词派,与苏辛词派一枝而二朵。吴蔡体不仅对金代词史的发展,甚至在中国词史的演变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宋诗人崇尚唐人唐诗,以盛、中、晚三唐的诗人诗作为主。其形式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即“别集整理”、“选集编选”、“唐集校注”、“诗话评说”、“序跋品评”;而于诗歌创作方面的具体表现,则重在相互唱和而成风气、汲取各种创作技法以为己用、继续乐府诗的创作等方面。因此,以崇尚唐诗为主流的诗歌创作,历史地成为了推动北宋诗歌繁荣与发展的一种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身为"古文运动"领袖的韩愈,其诗歌的光彩常为文章所掩,然而韩愈诗歌对唐诗的发展、宋诗风格的形成、元明清诗歌的承继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韩愈的诗风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韩愈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中,其诗风从清新雄豪到奇崛瑰怪再到古朴清新,天赋个性、创作心态、社会风尚等是其在人生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诗歌风格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台海两岸诸多同“缘”关系中,诗缘是一条维系两岸的坚韧纽带。从唐诗人施肩吾咏台湾的《岛夷行》之后,尤其是从明末郑成功复台,祖国大陆诗人的吟事活动促进了台湾诗风的形成和发展以来,两岸诗人相互往来,组建诗社,雅集唱和,以诗纪事抒怀,思亲寄慨,人口传播;诗家词人应运而生,诗选词集屡有出版。即使在日本据台期间和1949年以后,诗缘的纽带亦未曾中断。如今,吟咏同胞团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已成为两岸诗人所共同歌唱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明中后叶以来,受前后七子复古派诗学的影响,诗坛普遍充斥着一股模拟剽窃的诗风,成为清初诗论家批评的重点.作为学者的黄宗羲认为问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宋以来折衷之学大行其道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导致学诗者被"入主出奴"的门户家数所束缚,模唐拟宋.另一方面,部分学诗者认识到"随事摹拟"(明高启《独庵集序》)所带来的诸多弊端,提出以不学为学,以致又产生准的无依的困惑.归根结底,这二者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诗与学的关系所致.由此,黄宗羲正面提出了学通过治理诗之性情而介入诗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是胡应麟在其诗学专著《诗薮》中提出的诗学发展观,所谓“体以代变”,是指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受时代的制约与影响,“格以代降”,是指诗格“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种精辟的文学史观,虽然承认诗文以代而变的必然趋势,但同时又深深地打上了崇古卑今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韵”是宋代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书画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韵”和“胸次”有关,“胸次”又和圣哲之学、道义相关,与“俗”是对立的。综合宋代学者的看法,曹植、陶渊明被认为是有“韵”的诗人。“韵”是不可学的,是一种天生的灵性。范温在《潜溪诗眼》中对“韵”作了规定:有余意和美之极。从美学史的角度看,“韵”主要概括了欧阳修、梅尧臣.苏轼等诗歌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