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加剧,与其关系密切的第四纪科学研究与教育普及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第四纪科学学科进展、新的研究突破点、基本科学问题、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关系和教育普及等方面对中国第四纪科学学科进展与教育普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萨拉乌苏河地区若干第四纪沉积与环境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萨拉乌苏河若干地段的第四纪沉积记录,讨论了萨拉乌苏河河谷的形成时代、古湖形成原因、全新世湖沼层的环境意义、晚更新世黄土与风成砂关系等问题,认为萨拉乌苏河地区所经历的河流—湖泊—湖沼—河流的演化过程,均受到第四纪环境演变规律的控制,是自然环境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库区灾害环境现状堪忧.从库区城乡灾害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库区城乡灾害环境安全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实施库区城乡灾害环境安全保障战略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建立库区灾害环境安全保障战略研究思路.最后从战略重点、主要研究任务、主要灾害防治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政策措施健全与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库区城乡灾害环境安全保障战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地貌形态、第四纪沉积和地貌作用过程等三方面,论述了小秦岭地区的地貌第四纪与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1303年9月25日的洪洞地震,是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8级地震.本文把地震作为灾害的一个种类统筹考虑,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1281年至1326年45年间山西全省的灾害资料,进行了灾害时序分析.认为此期为一个多灾时段,其顺序为灾害频发—信号震—平静—灾害频发—主震—余震—地震与其他灾害并存——其他灾害为主.分析了地震的空间与分布规律和地震的震源迁移等问题.研究发现,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发期,其他灾害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高发期,其他灾害频发可作为地震发生的环境背景;1303年地震有一个完整的序列.分析认为,近些年来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发期,山西干害与其他灾害较为严重频繁,若参照1303年地震活动背景,是否预示着山西台背斜未来将有一个活跃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6.
发现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何元庆、沈永平在甘肃省迭部县境内扎尕那地区发现大量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冰期形成大约始于200万~300万年前.结束于1万~2万年前.波及范围十分广泛,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南部第四纪碳酸钙年代与古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地区的泉水和溪流水中沉淀下来的一种次生沉积物,是由碳酸钙过饱和沉淀产生的.碳酸钙沉积或沉积多寡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其中古环境,特别是古气候,影响尤甚.我们通过同位素测年工作,探讨了云贵高原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的演递及其发育历史.  相似文献   

8.
本依据珠江三角洲的地质环境及气候条件,结合地质环境质量及已知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组合和灾害的发育程度,建立数学模型,综合考虑环境质量及地质灾害分布的共同影响,对珠江三角洲的环境地质进行分区评价,把珠江三角洲划分为Ⅰ.西部山地丘陵中灾害、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Ⅱ.东北部平原丘陵中灾害、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Ⅲ.中部三角洲平原弱灾害、地质环境质量差区和Ⅳ。南部丘陵重灾害、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四个区,并对每个分区的环境地质特征进行了阐述,为珠江三角洲的环境地质问题的预测和治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对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预防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近30年来中国湖泊沉积研究的状况。70~80年代中期,受油田开发的带动湖泊沉积研究得以兴起,且侧重研究地质过程;80年代中期之后,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方法不断完善,测年手段更趋精确.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新特点为: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湖泊又成为新热点,强化短时间尺度研究,注重提取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环境信息及与其他相关热点研究相结合.今后该领域研究应注意:(1)加强环境指标与环境要素间的定量关系研究;(2)强化研究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机制;(3)建立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4)涉足极地地区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岸带自然灾害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海岸带自然灾害系统的主要特征.海岸带是环境的最不稳定地带,它存在的各种致灾因子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组合特征;多种致灾因子相互作用使海岸带灾害复杂化.因此研究海岸带灾害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深入研究海岸带灾害的成灾特点,从经济上保障海岸带灾害防治措施的实施,并以立法的形式协调海岸带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减轻人为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在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发育沿海地区,开展地层对比划分以及沉积特征研究,对于恢复古沉积环境、指导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地质灾害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选取海南岛北部海口江东新区内264个200 m以浅地质钻孔,以新近纪-第四系沉积环境与地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为指标,结合微体古生物、光释光测年等分析手段,系统分析海口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地层的分布范围、岩石组合和结构特征,建立起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标准地层。在平面上划分出滨海堆积平原Ⅰ区、三角洲平原Ⅱ区、河流阶地Ⅲ区、冲积平原Ⅳ区、火山岩台地Ⅴ区共5个一级地貌-地层区,结合纵向地层特征进一步划分了21种地层组合序列,拓展了区域第四纪地质应用研究,有利于提升海口江东新区内水工环调查精度和研究深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海北部新生代古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中国南海北部新生代古环境的变迁,在分析参考相关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综述该区域的古环境的变迁。早第三纪珠江口盆地以陆相、河湖相沉积为主,气温凉爽,属暖温带至北亚热带环境;晚第三纪,从晚渐新世到上新世晚期,该区域由淡水湖泊沉积环境,逐渐过渡到海、陆交互环境、潮问带或浅水滨海沉积环境、浅海环境等,气候也演变成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第四纪,随着冰期、间冰期的波动,沉积环境也分别呈近岸陆面剥蚀环境一浅水滨海沉积环境或浅海环境的交替。香港地区“岗岭山坡”区段属陆面风化剥蚀环境,而在“河谷平原”则由陆面风化剥蚀环境演变为陆面河、湖相或沼泽沉积环境。古环境的变迁主要受太阳幅射脉动状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藏喀喇昆仑断裂东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西藏喀喇昆仑断裂东段段第四纪活动地质地貌特征,通过对该段进行遥感影像、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断错地貌测量等方法和手段,获得了该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在扎西岗北东河流阶地中发现断裂切割全新世的阶地堆积物。同时,对断裂不同的地段进行断错测量,获得了定量的断层数据,反映了断层活动的幅度及期次。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东南段晚第四纪以来右旋走滑量介于2~220 m,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活动方式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分量。  相似文献   

14.
秦岭北麓黄土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岭北麓黄土最早形成于2.45Ma.区内各地质时代的黄土层中几乎都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黄土颜色深,颗粒细,粘化重;古土壤色鲜艳,层数多,底部钙质结核常联结成钙板;黄土中的原生碳酸钙几乎全部被淋溶,光性方位粘土较显著.这些说明本区黄土物质沉积后经受了比较强烈的淋滤作用和成土作用,反映出第四纪期间秦岭北麓黄土沉积环境要比黄土高原西北部温暖而湿润。  相似文献   

15.
针对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的重点,设计提出了一套基于智能WSN的地质灾害区域的应用架构和庄急保障体系结构。介绍了系统总体方案,详细阐述了系统硬件、网络设计以及系统协议,算法和软件设计。本系统不仅能够对地质灾害秀发区域进行实时远程网络监控,而且能够实现智能化调控监控设施的参数和多媒体设备的调度,实现了对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监洲的可靠性和预报预警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6.
黄山山体的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指出黄山区褶皱运动不是在印支放因而是在燕山旋回中期,与黄山花岗岩浆侵入同步,发生子125Ma左右.花岗岩体经长期缓慢上升和剥蚀作用于距今30Ma(渐新世中期)时形成了黄山顶部光明顶期夷平面.距今5Ma(上新世)时形成了黄山第二层地貌面-老人峰期剥蚀面.第四纪初(距今约2.5Ma)的喜马拉雅旋国第三幕时,该区花岗岩体呈断块大幅度抬升,使现代的黄山正处于青年期中山峡谷阶段.依据地貌特征、堆积物分析、孢子花粉组合、气候特征以及山顶上奇峰巧石等证据,表明黄山第四纪时期没有经历过冰川作用,黄山顶部仅遭受了寒冻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的岩溶地质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灾情重的特点,它分布在太行山、燕山的山前地带和第四系复盖的可溶性碳酸盐岩区,对煤矿、铁矿资源和城市建筑具有较大的威胁,秦皇岛市水源地报废,开滦范各庄煤矿和峰峰煤矿等矿区的经济效益遭受巨大损失,唐山市体育场训练中断,多座水库、坝基几乎建成就报废等等。皆因岩溶地面塌陷、岩溶陷落柱突水、岩溶裂隙渗漏所致,为此,人们应对岩溶地质灾害加深认识,提高防灾意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甘肃庆阳巴家嘴第四系底部地层中发现的2种真马化石研究得出,其地质年龄为2.5Ma B.P,是欧亚大陆发现最早真马化石的地点之一。认为:第四纪初真马从北美向欧亚大陆快速扩散的背景,是全球冰期气候的出现;中国与整个欧亚大陆一样,在一系列年龄为 2. 5 Ma B.P.的地点发现了最早的真马;这些化石显示出种级单元丰富的多样性,即在同一生态区域内常常同时有2种真马共同生活,还有三趾马共生;这是在气候突变条件下动物快速扩散事件产生的适应辐射,为区域叠覆成种理论提供了大型动物成种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沿线是地震、干旱、洪水等灾害的高发区域,防灾减灾需求强烈,但关于该区域的防灾减灾数据和信息服务能力相对滞后。面向防灾减灾知识服务需求,阐述了知识服务的起源和知识服务系统的主要特征,构建了以全球灾害元数据库、防灾减灾知识网络和知识服务系统门户为核心的防灾减灾知识服务框架,建立防灾减灾知识服务系统,并分析了灾害元数据标准、灾害数据产品、灾害知识应用、灾害案例共享等基础应用。重点介绍了目前防灾减灾知识服务系统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典型应用,包括孕灾环境基础数据知识服务应用、耕地干旱水平时空展示专题知识应用、蒙古国孕灾环境土地覆盖全要素数据服务知识应用、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历史灾害知识应用和中蒙俄经济走廊草地产草量知识应用。从基于知识组织的灾害数据管理、基于数据共享的灾害资源导航、数据驱动的灾害信息产品、人工智能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面向应急的快速灾害制图和社交媒体灾害数据挖掘6个方面进行了知识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防御理念逐步形成,楚纪南城是当时城市防御的典型,具备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其防御体系主要由都城选址、军事设施及周边环境有机组合而成。它运用河流、地势等有利的周边环境,并和都城本身的建构有效融合,形成了由里到外的多层军事防御体系。同时,折射出楚人的防御理念和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