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减小船舶轴系弯曲振动所引起的轴系疲劳破坏,提出一种并联安装在推进轴系上的动力吸振器。首先采取解析方法对轴系弯振的固有频率和模态进行分析,其次运用模态综合法建立了安装动力吸振器的船舶轴系的动力学模型,求解出船舶轴系弯曲振动的运动响应放大系数,并讨论了设计参数对主振系统的振动影响特性。该研究可为动力吸振器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董立强  张丽 《天津科技》2012,(5):133-134
通过对3500方水下轴系改造前后的动力传递对比分析计算,提出了轴系的改造方案,重点介绍了计算过程,据此进行了改造设计,并用于改造施工。对于类似轴系的设计和改造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型水泵—水轮机组轴系的动力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某大型水泵—水轮机组为实例,讨论了机组轴系的动力特性——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特性。要计算得到轴系的动力特性,关键在于正确建模,再通过试验或真机现场实测,获得必需的数据和资料,然后用转子动力学方法求得。讨论了建模的策略,分析了影响轴系动力特性的各种主要因素,如轴承油膜和支承结构的刚度、回转效应、水的参振质量以及各种水动力、机械力和电磁力。透彻地掌握轴系的动力特性是机组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机组的安全运行和故障诊断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动轮自卸车发动机和发电机系统轴系扭转振动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提出分析此类轴系扭转振动的研究方法。根据电动轮自卸车的动力传递系统由发动机和发电机直接刚性连接而成的特点,对系统轴系进行固有振动特性和强迫振动特性分析时,建立轴系扭转振动分析的集总质量参数模型,利用系统矩阵法和能量法获得轴系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在试验验证阶段,采用非接触式扭转振动测量法进行试验验证,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和试验验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分析计算和试验验证基本吻合,证明了针对此类轴系扭转振动分析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并获得轴系扭转振动发生共振的主谐次和强谐次,为进一步进行扭转振动减振分析及部件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水轮发电机轴系的横向振动的动力响应仿真计算方法.考虑了轴系的陀螺效应和轴承参数的非线性,采用基于Galerkin格式的不连续时间有限元法,给出了水轮发电机机组轴系统动力响应的时间有限元计算方法.据此开发了计算仿真程序,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分析,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该方法可用于具有非线性问题的转子系统的动力响应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6.
履带车辆动力传动系复杂轴系扭振计算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建立了履带车辆动力传动系复杂轴系的扭振模型,对车辆动力传动系扭振计算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履带车辆动力传动系关键部件的设计及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固有振动和强迫振动计算的特点,利用系统矩阵法,借助Matlab语言及其GUI工具编制了交互式计算程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和整车计算分析.开发程序也可用于船舶等其他复杂动力传动系轴系的扭振研究.  相似文献   

7.
水轮机尾水管涡带诱发的转轮横向激振力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引起水轮机机组振动最主要的振源——尾水管涡带,建立了一种计算水轮机转轮轴系横向激振力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尾水管涡带对转轮流场影响方式和前人试验、数值结果的调查研究,建立了转轮出口延伸处涡带对转轮内流体的扰动简化模型,将这种涡带扰动流场作用于转轮三维紊流流场计算模型上,最终计算得到了不平衡横向激振力,可以作为轴系分析的已知外力,为水轮机轴系动力分析提供必要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轴系冲击响应特性,在对某舰船推进轴系系统组成特点和喷泵、齿轮和联轴器等元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和有限梁单元模型;同时根据梁单元和冲击理论,推导得到有限梁单元模型对应的冲击响应运动方程.分别采用有限元法和数值分析方法,对轴系两种模型进行模态计算与分析;同时对轴系进行冲击载荷响应计算与分析,由于有限元模型可以采用参数化建模,可以替代有限梁单元模型的简化及迭代计算过程,提高了轴系在设计阶段轴系抗冲击载荷的模拟仿真计算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300MW发电机组转子密封轴承系统振动特性分析与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多跨多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响应有限元—传递矩阵法建模,计算了发电机—励磁机转子及轴承密封环系统的瞬态动力响应。对密封环的动力特性及其对转子振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计算。通过现场实测,证实某引进型300MW发电机轴承处振动超差的主要原因是三个:1)励磁机轴系临界转速过于靠近工作转速;2)密封环动力响应的影响;3)轴系三支点的结构使得励磁机一阶模态与发电机二阶模态耦合  相似文献   

10.
<正>对齿轮箱传动系统中各轴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各齿轮受力形式对轴系上轴承的影响,从而分析解决轴承研伤的原因,为设计时更好的设计轴系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进行分析,确定较好的轴系结构。1齿轮箱体传动形式及受力情况。齿轮箱体常见的传动形式主要分为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对于直齿圆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偏心状态下高速电主轴的动力学行为,从高速电主轴的结构特征出发,应用有限元法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高速电主轴动力学分析模型;基于电磁学和机械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各种偏心状态下高速电主轴的广义不平衡力表达式,根据所建动力学模型可以获得高速电主轴在不同预加载荷、轴承配置下的固有频率和不平衡响应等动态特性。将120MD60Y6型电主轴的机电结构参数代入模型,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分析,计算所得的数据与实验所测数据相符,从而证明所建模型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纺纱锭于一直使用矿物油作为润滑剂和起吸振作用.但这种油的(?)份轻、蒸发大.油性欠佳。本文从节能的角度出发,研制出一种FS合成锭子油,它以现在常用的矿物锭子油为基础,加入适量的添加剂,改善了矿物油的不足,降低了锭子的功率消耗,延长了加油周期。同时,FS油配制方便,价格低廉,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SQ-1型高速气流纺杯为例对结构进行力学分析,说明引起杯体静、动应力的主要因素,运用结构分析的有限单元法计算了在临界转速下杯体的位移和应力响应,并对计算结果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向心球轴承的内外圆与轴颈和轴承座孔配合后,在配合面上将产生接触压力,因而引起内外圈滚道产生径向位移,使轴承的游隙产生变化。本文提出了轴承在与轴颈和轴承座孔配合后游隙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游隙的变化对向心球轴承承载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纺纱过程中,纱线不断卷绕到纱管上去,锭子纱管系统是变质量系统,本文利用摄动法对其动力学方程求解。得出如下结论:变质量的锭子纱管系统临界转速形成为一区域,锭子设计应避开这一区域.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大量棉纺锭子磨损失效的调研,分析了锭子磨损的机理及锭子主要磨损部位的磨损过程和原因,提出了改善锭子磨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高速磁浮主轴的径向回转精度,该文提出了二维傅里叶频率分析的新方法。采用此方法分析了主轴高速运转时前后轴承处的径向回转误差,表明影响高速主轴径向回转精度的主要原因是该轴的动不平衡。 文章中提出的分析方法为进一步测定和提高精密主轴的径向回转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复杂工况下中介轴承的动力学特性,针对外圈支承于低压转子轴颈,内圈支承于高压转子轴颈支承形式的中介轴承的工作特点,应用LS-DYNA建立了中介圆柱滚子轴承动力学模型,开展动力学仿真。该模型以显式算法为基础,在充分考虑中介轴承转速、旋转方向、负载、接触及摩擦的条件下,基于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中介轴承应力水平随内外圈旋转方向、内外圈转速及径向外载荷变化的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内外圈反向旋转以及外圈转速增加的情况下中介轴承的振动更为平稳,而在径向外载荷增大的情况下,中介轴承的振动更加剧烈。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中介轴承故障诊断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纺织机械中的一个重要部件——细纱锭子为例,从连续系统的复模态观点出发,研究了具有挤压油膜阻尼装置的回转轴系的参数识别问题,导出了连续系统振型方程的“共轭自乘积分式”,由此建立了具有任意分布的粘性阻尼和弹簧作用的连续系统物理参数和模态参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对回转轴系进行复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识别系统油膜刚度和阻尼系数的迭代公式,从而只要采用单点激振、单点测量的方法即可足够精确地识别出系统的油膜刚度、阻尼系数。另外,本文还建立了求解回转轴系复频率的迭代公式。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have made a study on the noise of ring spinning frame by analysing the noise radiating mechanism and the frequency spectrum of its main noise sources, such as the spindle system and the transmission gear trains of the ring frame. Finally, three measures for reducing its noise are suggested: (1) using upper elastic bearing for the spindle structure, (2) using vibration isolating washers for the spindle support, and (3) improving the gear transmission structure design in the headstock of the fra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