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脲包法富集微生物油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亚油酸和γ -亚麻酸 ) .结果表明 :当混合脂肪酸∶尿素∶甲醇为 1∶3∶7.88时 ,富集效果最佳 ,微生物油脂中亚油酸和γ -亚麻酸的含量从 9.88%增加到 44 .79% ,其中γ -亚麻酸的含量从 2 .0 3%增加至 19.79% ,富集了将近 10倍  相似文献   

2.
杨树杂种膜脂脂肪酸组分与抗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分析了杨树杂种膜脂脂肪酸组分。不同无性系的膜脂脂肪酸配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饱和/饱和脂肪酸比值反映了膜脂脂肪酸不饱和的高低,与抗寒性成正相关。杨树杂种膜脂脂肪酸的不饱和度是受遗传控制的。以不同产地小叶杨为父本的杂种后代,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差异显著,Ⅰ-69杨×山西小叶杨为最高。不饱和的亚油酸(18∶2)与饱和的棕榈酸(16∶0)的比值作为杨树无性系抗寒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小鼠灌胃大豆磷脂乳液(剂量为w(大豆磷脂/体质量)=2.5、5.0、10.0 g/kg)30 d对小鼠红细胞膜和脑组织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w(大豆磷脂/体质量)=10.0 g/kg剂量组小鼠红细胞膜和脑组织中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总脂肪酸(TFA)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红细胞膜中油酸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2)w(大豆磷脂/体质量)=5.0 g/kg剂量组小鼠红细胞膜中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和w(PUFA/TFA),以及脑组织中亚油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3)w(大豆磷脂/体质量)=2.5 g/kg剂量组小鼠红细胞膜和脑组织中各所测脂肪酸的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大豆磷脂可增加小鼠红细胞膜和脑组织中亚油酸、亚麻酸等的含量,改善两者的脂肪酸组成,但两者的变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茶籽油和饼粕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茶籽的化学成分和利用价值.经测定,茶子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皂甙的含量分别为9.1%、21.9%和15.4%.茶籽油在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方面与油茶籽油十分接近.茶籽油的酸值、碘值和皂化值分别为1.82、89.41和191.22.茶籽油的脂肪酸有棕榈酸(C_(16∶0))、硬脂酸(C_(18∶0))、花生酸(C_(20∶0))、棕榈油酸(C_(16∶1))、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和亚麻酸(C_(18∶3))等七个组分.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为75.89%,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占73.83%,并测定了茶籽饼粕的化学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在其饼粕中,粗蛋白含量为16.4%,必需氨基酸齐全且含量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茶籽饼粕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饲料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对野生及2龄养殖暗纹东方肝脏和肌肉总脂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主要的组分均为16:0、16:1、18:1,其中18:1(亚油酸)是最主要的脂肪酸.野生暗纹东方肝脏和肌肉总脂中的脂肪酸种类,尤其是多烯酸种类,均多于养殖鱼.养殖鱼肝脏中(DHA+EPA)的含量超过了野生鱼,而肌肉中(DHA+EPA)的含量与野生鱼相近.  相似文献   

6.
以盐生植物黄花补血草幼苗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0,25,50,100,150mmol·L~(-1))胁迫下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中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50mmol·L~(-1) NaCl处理诱导幼苗叶片AsA和总抗坏血酸含量增加;所有盐浓度诱导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比值升高,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酶(AAO)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增强,而AsA/DHA比值、GSSG含量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降低.此外,低浓度盐胁迫下幼苗叶片GSH含量升高,而高浓度盐处理诱导叶片GSH含量降低.表明盐胁迫下黄花补血草幼苗叶片提高了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增强了幼苗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增强了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7.
大豆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植物油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脂肪酸.将大豆油在水浴60℃下经甲酯化处理,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其脂肪酸成分,鉴定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肉豆蔻酸、亚麻酸、月桂酸等16种化合物.归一化结果表明,其中主要存在着四种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分别为亚油酸(50.62%),油酸(32.45%),棕榈酸(11.12%)和硬脂酸(4.82%).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仔蟹必需脂肪酸营养需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正交试验法设计含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四种必需脂肪酸三因素三水平的饲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从大眼幼体到仔Ⅲ期间的成活率,体重增长率和体宽增长率均受必需脂肪酸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在本试验中,中华绒螯蟹仔蟹对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2.79、0.95,0.28和0.53。亚油酸与亚麻酸及亚油酸与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最佳比例分别为2.93和5.26。就中华绒螯蟹仔蟹而言,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营养生理作用最大,其次是亚麻酸,最后为亚油酸,试验结果还表明,中华绒螯蟹由大眼幼体发育至Ⅲ期仔蟹共历经三次蜕皮,首次蜕皮不受试验饵料中必需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但第二次和第三次蜕皮却却受饵料中EPA和DHA含量的显著影响。此外,试验中Ⅲ期仔蟹的体脂组成随饲料不同而发生变化。并与其所摄食饲料的脂肪酸组成相类似。  相似文献   

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菲(0~800mg·kg-1)和芘(0~800mg·kg-1)混合处理下,互花米草的生物量、株高、分蘖数、电解质外渗率、丙二醛、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对较低浓度的菲和芘具有很好的耐受力和抵抗力,但在高浓度胁迫下受到一定的毒害.低浓度菲(10~100 mg·kg-1)和芘(10~100mg·kg-1)处理能够增加互花米草地上部的生物量,但对根部生物量影响不显著,而高浓度菲(400~800mg·kg-1)和芘(400~800mg·kg-1)处理显著抑制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低浓度处理下互花米草株高变化不明显,而高浓度处理显著抑制互花米草的株高;电解质外渗率和丙二醛含量在低浓度处理下均变化不明显,但高浓度处理下显著增高;根和叶中的脯氨酸含量在高浓度胁迫处理下显著增长;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叶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而根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互花米草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来缓解菲和芘胁迫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以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 Lindl.)无菌种子苗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金线兰在高温胁迫(28℃、33℃、38℃、43℃)下内部生理生化反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程度的加深和时间延长,金线兰叶片细胞膜透性明显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在28℃和33℃处理时随时间逐渐增加,38℃和43℃处理时则先增加后降低;叶片相对含水量(RWC)逐渐降低;叶片可溶性多糖、可溶性蛋白质及脯氨酸含量则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盐渍下植物体内有机物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外部NaCl浓度的增加,小麦幼苗地上部脯氨酸迅速积累,而根部积累很少。在300mMNaCl溶液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光照和黑暗中小麦幼苗地上部的脯氨酸含量均不断增加,48小时后,光照的幼苗积累较多的脯氨酸,而在暗中的积累较少。去胚乳的小麦幼苗,培养前期,光照和黑暗均积累脯氨酸,72小时后,不再积累,96小时后,很快下降。小志幼苗蔗糖的含量随外部NaCl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300mM NaCl营养液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体内蔗糖含量逐渐降低,但在NaCl营养液的,其含量降低的速度比无盐营养液的缓慢。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稚贝与3种饵料微藻的脂质组成特征及其相关性,本研究用氯仿-甲醇提取织锦巴非蛤稚贝和饵料微藻中的脂质,采用液液萃取技术分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脂质进行分类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成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5个样品中共鉴定出7类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7%以上,主要为烷烃类化合物和脂肪酸。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样品的长链脂肪酸可以聚类成2组,第一组包括织锦巴非蛤(湿、干)、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第二组为青岛大扁藻(Tetrasemis helgolandica)。5个样品长链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主要分为主成分1(60.8%)和主成分2(23.0%),织锦巴非蛤、青岛大扁藻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棕榈酸(C16:0)、亚麻酸(C18:3n3)、反油酸(C18:1n9t)、亚油酸(C18:2n6)、硬脂酸(C18:0)可作为其特征脂肪酸成分。研究表明,虽然织锦巴非蛤的长链脂肪酸和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更相似,...  相似文献   

13.
桑叶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永红 《广西科学》2004,11(2):116-117,120
用正己烷提取桑叶中的脂肪酸,经皂化、酯交换法处理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和鉴定脂肪酸的化学成分。结果是,共分离出24种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9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93.18%。桑叶中脂肪酸的成分以棕榈酸(26.87%)、亚麻酸(22.99%)、亚油酸(13.40%)、硬脂酸(6.99%)、油酸(3.17%)、花生酸(3.43%)、棕榈油酸(3.05%)、山萮酸(2.93%)、蜡酸(1.63%)等为主。  相似文献   

14.
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萃取吉首市郊区4个采样点的大戟科植物假奓包叶的种子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的假奓包叶种子油提取率平均为22.71%,种子油的脂肪酸成分分别为8,7,5, 4种;各采样点植物假奓包叶的种子油共有的、相对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成分为亚麻酸(52.38%)、亚油酸(28.18%)、硬脂酸(13.30%)和棕榈酸(5.78%),其总量占总脂肪酸的99.47%.  相似文献   

15.
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萃取吉首市郊区4个采样点的大戟科植物假奓包叶的种子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的假奓包叶种子油提取率平均为22.71%,种子油的脂肪酸成分分别为8,7,5, 4种;各采样点植物假奓包叶的种子油共有的、相对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成分为亚麻酸(52.38%)、亚油酸(28.18%)、硬脂酸(13.30%)和棕榈酸(5.78%),其总量占总脂肪酸的99.47%.  相似文献   

16.
班种草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法对班种草中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了研究。鉴定了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以及γ-亚麻酸等十三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达88.27%,其中油酸为17.18%,亚油酸为23.34%,α-亚麻酸为21.55%,γ-亚麻酸为10.55%。  相似文献   

17.
日粮中添加植物油对蛋鸡胸肌和肝脏中亚麻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0只52周龄蛋鸡分为五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3%的胡麻油,3%的菜籽油,3%的大豆油和3%的花生油日粮,研究日粮中添加植物油对胸肌和肝脏中亚麻酸(C18:3)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3%植物油可明显提高生产性能,试验组蛋鸡胸肌和肝脏中亚麻酸(C18:3)的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试验1组胸肌中亚麻酸(C18:3)的含量比对照组提高166 7%,试验4组比对照组提高60%。  相似文献   

18.
The influence of the foliage boron(B)-spaying concentration on the yield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ree peony (Paeonia ostii ‘Feng Dan’) was explored in the experiment of 2014-2015. In this researc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foliage boron- spraying and tree peony seed yield. Maximum yield increment of tree peony seeds was obtained when the boron-spraying concentration was 4 g/L. The composition of fatty acid was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d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quantified by internal standard method. The increase in the oil extraction rate after foliage boron-spraying nutriti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 and ranged between 0.04% and 11.43%. Seed oil production and oil extraction rate were also increased due to the increase of seed yields. Furthermore, foliage boron-spraying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ontent of linolenic acid and linoleic acid in seed 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