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DCS、XRD、TEM方法分析研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乳液与丙烯酸醌共聚物(PA)乳液共混乳胶膜相容性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共混乳胶膜两个玻璃化转化有相互靠扰的趋势;共混体系中PA乳胶粒部分进入EVA乳胶粒核壳内部;而当共混比例为EVA/PA=70/30时,共混乳胶膜仍有部分EVA中的微量人混体系呈现部分相容情况。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含有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的四共聚物乳液(MBHD乳液),研究了乳化单体加入方式、聚合温度、非离子和阴离子乳化剂配比和用量及HEMA和DMAEMA用量也共聚物乳液电解质稳定性的相互关系,HEMA的引入可明显提高共聚物乳液的电解质稳定性,HEMA和DMAEMA用量增 利于获得亲水性大的乳胶粒和电解质稳定性高的共聚物乳液。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交联与示交联碳黑填充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及低密度聚乙烯(EVA/LDPE)共混体系电性能的影响,对影响材料稳定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以达到既能保证材料功能稳定性,又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氮气气氛下,采用熔融接枝反应,制备了一种低分子量聚乙烯-丙烯酸接枝共聚物,运用小角激光散射技术(SALS),对高密度聚乙烯/云母/接枝共聚物(HDPE/Mica/LMPE-g-AA)三元合金体系的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并从物理力学性能和流支性两方面研究了低分子量聚乙烯--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对高密度聚乙烯/云母/合金体系的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无皂条件下,利用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作引发剂,探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二甲基丁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溴化铵(St/BA/DMBMEAB)三元阳离子共聚物乳液制备的合理条件,通过电镜观察到粒子形态规则、大小均一.功能性单体DMBMEAB是以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和正溴丁烷为原料,选择乙腈作溶剂合成的,制取的最终产品纯度高、收率高  相似文献   

6.
乙烯—1—辛烯共聚物熔融接枝马来酸酐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在双螺杆挤出机上实现了乙烯1-辛然共聚物(POE)与马来酸酐(MAH)的熔融接枝反应,实验表明,POE熔融接枝MAH的反应过程中伴随着交联副反应的发生;当MAH/DCP≥20时,体系中不产生凝胶,随着MAH/DCP比值的减小(DC用量的增加)凝胶含量增加,红外光谱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POE-g-MAH大分子的存在,此外,对POE熔融接枝MAH过程的机理进行了初  相似文献   

7.
VAc-BA-NMA三元共聚物乳液的流变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旋转粘度计测定了醋酸乙烯酸(VAc)-丙烯酸丁酯(BA)-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三元共聚物乳液的流变性能,研究了功能性单体NMA和原料配比对液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对流变性能数据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VAc-BA-NMA三元共聚物乳液为假塑性流;随NMA含量的增加,乳液粘度增加,流动指数n减小;原料配比中VAc含量的增加,使得乳液体系的流变行为有向牛顿流体方向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烯烃基甘油醚磺酸盐(AGES)与甲基丙烯酸(MAA)或丙烯酸(AA)用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烷酸丁酯(BA)无皂乳液聚合体系。对乳胶粒大小,乳液的流体力学行为,共聚物的动态力学性能,拉伸行为及耐水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同时加入两种可聚单体,可获得含量高达60%的稳定无皂乳液,乳液为Bingham流体,乳胶粒大小为0.4μm,所得共聚物的拉伸强度大,耐水性好。  相似文献   

9.
用小角X光散射(SAXS)对聚氯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VC/LLDPE)共混体系的界面结构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体系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氢化聚丁二烯—b—甲基丙烯酸甲酯(HPBD—b—PMMA)共聚物是PVC/LLDPE共混体系有效的增容剂,其分子量在很大的范围内都提高了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其增容本质是增加了相界面间的热力学相容性,而相间分子缠结对体系的宏观性能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环己烷/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体系的o/w微乳液中,制备了粒径约58nm球状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超细颗粒,研究了影响粒子形态和大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二(2_乙基己基)磷酸钠盐—醇—有机溶剂—水体系微乳液的性质,得到了其结构参数,并讨论了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等真菌发酵液的一种有效流变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真菌(如灵芝、云芝)发酵液具有高浓度、大颗粒、颗粒柔性和呈非牛顿液体性质但表观粘度不很大等特征。因此,目前市售粘度计或流变仪均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流变测量。通过对NDJ2G型旋转圆筒粘度计进行改装、标定和修正,使其量程变小,灵敏度提高,且转子可以无级变速,从而实现了其对高等真菌发酵液的精确流变测量  相似文献   

13.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的聚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讨论了各聚合条件、有机硅和聚合物浓度等对硅丙微乳液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配比SDS/TMS=4∶1,反应温度65~75℃,电解质用量0 3g时有利于合成平均粒径40~80nm,分布均匀(分散系数<0 2),固质量分数高达35%的硅丙微乳液.TEM,BI-200SMGoniometer观察和测试了乳胶粒形态、大小及分布,FTIR谱图分析表明反应生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  相似文献   

14.
微乳是一种澄清透明的、低黏度的、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由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共同起稳定作用.本研究以花生油/吐温20-斯潘20-无水乙醇/水体系制备空白微乳,通过伪三元相图法,对配方进行最佳空白微乳选择,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考察.微乳体系中芦丁的溶解度为1.523 mg/mL,是芦丁在水中溶解度的24.4倍,在油相溶解度的4.3倍.  相似文献   

15.
采用种子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合成性能良好的丙烯酸酯微乳液,比较了反应性乳化剂和传统乳化剂对乳液及其涂膜的影响,讨论了功能性单体用量和配比对产品的改性结果;同时用红外、紫外、透射电镜和热重分析进行表征;得到合成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6.
水解聚丙烯酰胺与十二烷基磺酸钠微乳液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十二烷基磺酸钠(AS)/环己烷/正丁醇/水的微乳液体系与水解聚丙烯酰胺的相互作用.在水解聚丙烯酰胺浓度≤1000ppm条件下,微乳液界面相中的AS不与水解聚丙烯酰胺发生络合;水解聚丙烯酰胺的加入也不破坏微乳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用稀释法求得了NaDEHP[(二(2乙基己基)磷酸钠)/醇/正庚烷/水体系的W/O型微乳液中胶团的结构参数,粒核半径RW,胶团有效半径Re,界面层厚度H,表面活性剂形成胶团的平均聚集数N,胶团总数Nd以及表面活性剂所占总界面积Ad.研究了不同水量及不同醇时,醇从油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时自由能变化ΔG0c-i.讨论了ΔG0c-i与醇碳原子数n以及RW与含水量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增溶过程及其微乳液相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NMR方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形成的胶束对间二甲苯和苯甲醇的增溶过程,并比较了两者的增溶位置和增溶过程的异同.同时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辛烷体系中,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醇对其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当醇的分子量改变时,通过测定CTAB/水/油/醇体系的四组分相图,得到微乳液的类型和区域面积等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从微乳液相图出发,在富油区选取研究体系,通过加油到微乳液破坏,再加醇到微乳液恢复的数次重复操作,得出 na/ ns ~ no/ ns 的相关直线,得到正己醇、正辛醇从油相转移到微乳液液滴界面的标准自由能 Δ Go →i . 并且对计算公式进行讨论,提出正确使用该公式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聚-4-乙烯吡啶纳米粒子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微乳液聚合物制备聚-4-乙烯吡啶纳米粒子,用光子相关光谱仪和粘度法分别测定了-4-乙烯吡啶粒子的粒径,粒径分布和分子量。结果表明,聚-4-乙烯吡啶粒子的粒径和分了量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单体浓度的增加使聚合物的粒子直径变大。在给定条件下,可以得到粒径小于100nm,分子量大于10^5的聚-4-乙烯吡啶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