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
运用RAPD分析标记水稻耐盐突变系的耐盐主效基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将稳定遗传的水稻耐盐突变系与其原始品种杂交 ,F2 代的遗传分析表明能正常结实的耐盐株与不能结实株分离比约为 3∶1.表明突变由核基因控制 ,并存在主效基因 .经耐盐纯合株和盐敏纯合株构建的两个耐、敏池的BSA分析 ,得到一条 1kbDNA条带与耐盐主效基因连锁 .并定位于水稻第七条染色体上 ,距主效基因约 16 4cM .  相似文献   

2.
潘星华  梁嘉靖 《自然杂志》1998,20(6):353-354
一般来说,染色体联会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重组/交换的表现,因而体染色体交换可能导致杂合突变基因的体细胞纯合;且回溯文献发现,体联会不仅在双翅目昆虫中普遍存在,最近在人类也有报道.因此,这一现象可为抑癌基因的体纯合突变机制提供一种值得注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大肠杆菌核糖体蛋白质L24基因(rplX)的一个新的点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沐阳 《科学通报》1993,38(22):2085-2085
大肠杆菌核糖体蛋白质 L24是核糖体50S 大亚基组装的起始蛋白质之一.L24蛋白质发生突变或缺失对细菌的生长速度和细菌体内50S 亚基的含量都有很大影响.本实验室曾报道在一株 L24突变体 T83(rplX)中,λN 基因的表达受阻,λQ 基因的表达基本正常,同时,λN 基因的 mRNA 合成正常,说明λN 基因表达是在翻译水平上受到了抑制.本文通过DNA 顺序分析确定了该 rplX 突变发生的位置是一个 GGT 密码子突变成了 GAT 密码子,  相似文献   

4.
水稻叶片形态相关突变体的挖掘是进行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株型改良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从60Co-γ辐射的籼稻粤丰B后代中鉴定一个卷叶突变体,命名为rl11(t),该突变体表型为株高降低、叶片卷曲变窄、叶脉数目减少且发育异常,同时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降低.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个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SSR标记将卷叶基因定位在位于水稻第4染色体上RM6089和RM124之间,在该基因附近区域发展了32对新的STS标记,将Rl11(t)精细定位在BAC克隆AL606645上STS4-25和STS4-26之间,物理距离约为31.6kb,为最终克隆目标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用测交和PCR快速选择Xa21转基因杂交稻恢复系的纯合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测交群体的Xa-21基因特异PCR分析,辅助选择明恢63和盐恢559两个种型杂交稻恢复系的转基因后代,获得了含单个拷贝的Xa-21转基因纯合株系,这些Xa-21纯合的转基因恢复系可用于配制抗白叶枯病杂交稻.  相似文献   

6.
伪狂犬病毒胸苷激酶基因变异引起的病毒致弱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兹书  张楚瑜  丁建华  闵平 《科学通报》2001,46(16):1364-1367
为揭示PRV tk基因结构与毒力的相互关系,tk基因结构变异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和探讨病毒的致弱机理,以伪狂犬病毒湖北株(PRV HB)为材料,用BUdB诱变选择,分离出BUdR抗性的PRV TK^-突变株。在对野毒株和TK^-突变株tk基因克隆和测序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两种毒株tk基因的一级结构。测定的PRV HB野毒株tk基因片段长1587bp,GC含量为72.7%。包含一个1098bp的ORF。编码36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ORF内有2个137bp核苷酸的重复序列,两者以一个A连接。测定的TK^-突变株tk基因片段长1458bp,野毒株中137bp重复序列之一和连接A被自然删除,另有一个8核苷酸(GCGCGCCC)重复片段的插入,其他所有核苷酸与野毒株一致。在TK^-突变株中因核苷酸片段的缺失和插入,tk基因发生移框突变,导致转译提前终止,不能产生有功能的TK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PRV HB TK具有疱疹病毒TK共有的保守功能区并多出一个保守的DRH功能位点。实验还证实,TK^-突变株具有生物学遗传稳定性。与野毒株比较,其毒力显著降低。用TK^-突变株种小鼠,能诱导小鼠产生针对PRV强毒株致死攻击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7.
阿维菌素B产生菌寡霉素合成阻断株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仅产阿维菌素(avermectin) B和寡霉素(oligomycin)的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CZ8-73为出发菌株, 构建基因缺失载体pXL05(pKC1139∷ΔolmA1 + ΔolmA4), 并将其转入CZ8-73中, 通过缺失质粒和染色体之间的同源双交换, 对染色体上长达90 kb的寡霉素PKS基因簇(olmA)进行了缺失突变. 将4株经Southern杂交验证正确的基因缺失突变株进行摇瓶发酵和HPLC检测, 发现4个突变株均不再产生寡霉素而仅产阿维菌素B组分, 阿维菌素的总产量和B1的产量与出发菌株相当, 说明寡霉素PKS基因簇的缺失并不影响阿维菌素的生物合成. 该缺失突变是在染色体上通过同源双交换完成的, 不会发生进一步的重组, 因此突变株性状稳定, 在工业生产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伯军 《科学通报》2000,45(14):1516-1520
通过对测交群体的Xα-21基因特异PCR分析,辅助选择明恢63和盐恢559两个籼型杂交稻恢复系的转基因后代,获得了含单个拷贝的Xα-21转基因纯合株系,这些Xα-21纯合的转基因恢复系可用于配制抗白叶枯病杂交稻。  相似文献   

9.
利用800R剂量60Co-γ射线处理处于减数分裂期的普通小麦-大赖草二体异附加系DA5Lr的大孢子母细胞, 开花前去雄套袋, 授予普通小麦“中国春”的花粉. 对M1种子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GISH分析, 得到1株含有2条分别涉及5Lr长臂和短臂的易位染色体植株. 将其与二体附加系DA5Lr测交, 对测交后代中含有1条5Lr和2条易位染色体植株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分析, 在双线期观察到2条易位染色体和1条5Lr及1条小麦染色体联会成“十”字形构型, 中期Ⅰ形成“Z”字形或环状四价体, 表明这2条易位染色体为相互易位染色体. 染色体C分带结果显示, 易位涉及的小麦染色体可能为A组或D组染色体, 用pSc119.2和pAs1专化探针分别与其进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易位染色体中的小麦染色体片段上显现出较强的pAs1(对D染色体组专化)杂交信号, 根据pAs1标准染色体分子核型, 结合C分带结果, 易位涉及的小麦染色体为7D, 相互易位染色体为T7DS•5LrL/ T5LrS•7DL. 该相互易位杂合体的配子传递分析表明, 2条相互易位染色体常常一起传递, 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59.4%和83.9%, 表现出花粉优先传递特征. 在相互易位杂合体自交后代中, 除分离鉴定出相互易位纯合系之外, 还获得纯合易位系T7DS•5LrL, 该易位系对赤霉病有较好抗性, 为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提供了一种新种质.  相似文献   

10.
水稻阶段性返白突变体的鉴定和候选基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向前  李晓燕  朱海涛  王涛  解新明 《科学通报》2010,55(23):2296-2301
从粳稻品种中花11 的后代中发现了一个叶色突变体sgra, 该突变体幼苗期叶色正常, 而6~8 叶期以后新生叶白化, 随后白化叶转绿.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表明, 该突变体表型受1 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利用籼粳杂交F2群体对突变位点进行了基因定位, 将其定位于水稻第11 染色体的2 个标记ID343-11 和PSM415 之间, 遗传距离分别为0.9 和1.0 cM. 随后, 利用已公布的水稻序列和SSR标记, 在两标记间发展了9 对新的标记, 进一步将SGRA基因定位在IDM-2 和RM26739 之间, 物理距离约为17.6 kb. 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候选区段基因组DNA 测序分析表明, 候选基因编码一个ABC 转运蛋白.  相似文献   

11.
STK11 基因在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中的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最近,在19p13.3克隆出了PJS致病基因STK1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人PJS患者STK11基因的突变情况,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和DNA测序方法,对3个多代PJS和3个散发性PJS家系中15例患者和20例正常成员的STK11基因的9个外显子进行了分析,在6个家系中共发现10个由碱基替代导致的点突变。有7个突变可使基因产物发生改变,包括1个无义突变、5个错义突变和1个移码点突变。分别发生在STK11基因的第37(CAG→TAG),123(CAG→CAT),161(ATT→AGT),194(GAC→GAG),245(CTC→TTC)和354位密码子(TTC→TTG)及第4内含子3′末端煎接位点部位(AG→AA)。在3个散发PJS家系中,有1个家系的患者,在第5外显子内存在错义突变,其余2个家系的患者,在内含子1( 36)和内含子3(-51)均存在点突变。研究还发现,有3个多态位点,分别发生在内含子1( 36),内含子3(-5)和内含子5( 27)部位。以上结果表明,在PJS患者中存在较高频率STK11基因点突变,突变位点可分散在整个编码区。两代以上发病的家系突变频率较散发病例突变率高,提示STK11基因的改变与PJS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水稻幼穗分化受阻突变体lhd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圭630/台湾粳的F1花药培养后代群体中发现了水稻幼穗分化受阻突变体lhd(leafy head), 其植株明显矮化, 叶片细小且丛生, 始终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遗传分析表明, lhd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该突变基因拟命名为lhd(t).显然, LHD(t)是控制花序分化的关键基因.以lhd杂合体与明恢77和京花8号杂交, 建立了2个F2群体.在与京花8号杂交的F2群体中, 部分lhd植株表现出"中间类型", 说明遗传背景会影响突变性状的表现.利用已公布的水稻RM系列SSR标记及自行设计的SSR标记, 结合BSA和突变株(共498株)分析, 将LHD(t)基因定位在第10染色体长臂端, 其中标记SSR1, RM269, RM258, RM304和RM171位于一侧, 与LHD(t)的图距分别为6.4, 16.6, 18.4, 22.2和26.3 cM; SSR4和SSR5位于另一侧, 与LHD(t)的图距分别为0.6和2.2 cM.该结果为进一步对LHD(t)的克隆和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封面说明     
正合成致死是指两个非致死性基因同时失活导致细胞死亡,是生命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现象.肿瘤的发生是体细胞基因信息在结构或功能上变异累积的结果.癌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存在成千上万的分子突变,但实际上只有少数突变是肿瘤形成所必需的,我们把这些突变称为驱动突变.靶向驱动突变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许多驱动突变不能直接被小分子或抗体靶向,例如功能性缺失驱动突变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粳稻品种“中花11”转基因后代中发现了一个窄叶突变体. 突变体表现为植株矮化、生育期延迟、叶片变窄及内卷和结实率降低等一系列突变表型. 窄叶突变体的剑叶在饱和光下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野生型, 在灌浆期剑叶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也明显低于野生型. 遗传学分析表明, 该窄叶突变体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通过对突变体T1代和T2后代的分子检测发现, 该突变体表型非T-DNA插入引起. 利用籼粳杂交F2群体对突变体位点进行了基因定位, 将其定位在第12染色体长臂上SSR标记RM7018和RM3331之间. 与经典的形态标记nal3(cul3)位于相同染色体区段, 故将该突变体暂定名为nal3(t). 随后, 利用已公布的水稻序列和SSR标记, 开发了6对新的STS标记, 进一步将窄叶基因nal3(t)定位在NS10和RH12-8之间, 遗传距离分别为0.58和0.26 cM, 物理距离约136 kb, 为进一步克隆nal3(t)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籽粒形状与大小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在经60Co-γ射线辐射粳稻品种台北309的后代中分离获得一个三角颖突变体tri1(triangular hull 1). 与野生型相比, tri1籽粒颖壳呈三角形, 粒厚增加, 蛋白质含量升高, 株高和千粒重降低. 遗传分析表明, 该突变性状能稳定遗传, 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采用图位克隆法将目的基因精细定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分子标记CHR0122与CH0127之间, 物理距离约47 kb, 并与分子标记CHR0119共分离. 在该区域内共有6个候选基因, 测序分析表明tri1突变体中一个释义基因OsMADS32的第3外显子内缺失了一个碱基A, 导致移码突变和翻译提前终止; RT-PCR分析表明, OsMADS32主要在水稻幼穗中表达, 在根、茎、叶和发育的种子等组织中的表达量极低, 说明OsMADS32基因与花的发育与关. 据此, 推测OsMADS32基因可能为TRI1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6.
转芪合酶基因植物中三羟基反式芪的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RT-PCR方法,从葡萄组织中克隆了两个芪合酶基因的编码区(1.19kb)。在大肠杆菌中能特异表达42ku的蛋白质,其分子量与芪合酶大小一致,并用其制备了兔抗血清。利用pBin438构建了植物组成型表达载体,经农杆菌介导获得转基因烟草植株。PCR,Southern blot,Western blot和RT-PCR分析证明该基因已整合到烟草的染色体中,并正常转录和特异表达。薄层层析和HPLC的结果进一步判断表达的芪合酶在烟草中可催化其底物合成3,4′,5-三羟基反式芪(trans-resveratrol),从转基因烟草中纯化的3,4′,5-三羟基反式芪能使人乳腺癌细胞停留在Go,G1期的细胞数增加。  相似文献   

17.
于恒秀  龚志云  苏艳  顾铭洪 《科学通报》2005,50(17):1869-1873
从籼稻品种中籼3037第1染色体短臂、第4染色体长臂及第11染色体长臂端三体的自交后代中, 选择形态性状出现明显变异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仍为2n = 24的个体. 用水稻着丝粒特异的BAC克隆17p22为探针对有丝分裂早中期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 各筛选到了一单端体植株, 其体细胞中各含有一条端着丝粒染色体. 进一步分别以位于第1染色体短臂、第4染色体长臂及第11染色体长臂上的特异分子细胞学标记a0059H02, a0034E24及a0071H11为探针, 对以上3个单端体的有丝分裂早中期染色体及减数分裂粗线期的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证明这些变异株确为第1染色体短臂、第4染色体长臂和第11染色体长臂的单端体. 这些单端体的植株矮小, 结实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李辉 《世界科学》2013,(2):24-27,2
家谱是人们追思先祖、铭记血缘关系的最重要的工具,同一个家谱中记录的是相同姓氏的家族成员。人们的姓氏大多继承自父亲,而Y染色体是严格的父子相传的基因组片段,所以有共同姓氏的男性可能有相同或相近的Y染色体类型。在漫长的历史中,家谱资料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佚失,而Y染色体这份基因组中的家谱可以为我们重构现实文本的家谱。Y染色体上稳定的点突变(SNP)可以永远在父系后代中流传,可以构建可靠的父系基因谱系;而其上突变  相似文献   

19.
周宪庭 《科学通报》1980,25(23):1089-1089
在人类和各种哺乳动物群体中,存在着许多可遗传的、没有表型效应的、比突变更频繁的正常变异,称为多态性。随着细胞遗传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Q带和C带显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类群体染色体的显著的变异,并且这种变异和群体、种族和性别有一定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群体遗传学尚属空白。本文应用染色体Q带显带技术,研究了中国人群染色体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20.
《自然杂志》2008,30(2):66-67
造成两个基因部分融合一起形成一个混合基因的突变,在血癌中比较常见,如今却在肺癌中发现了一个新的融合基因。据2007年8月2日的Nature杂志报导,索德(Soda)等发现染色体2P位点上基因的重排突变,激活为酪氨酸激酶编码的基因(ALK)。已知该酶是以加磷酸基到酪氨酸残基上的方式,调控其他蛋白质的活动。因该酶与许多癌症有关,所以阻止ALK激酶的活动,可有效治疗带有这种重排基因的癌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