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以云南鲁甸县拖姑村丧葬活动为研究对象,试图应用"通过仪式"理论,阐述回族丧葬仪式文化,挖掘回族丧葬仪式内在的结构模式,探析回族丧葬仪式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丧葬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仪式,在诸多仪式的背后潜藏着人类的种种意识。在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中,丧葬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隐含着当地人的意识。在人类学的视野下,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仪式中显示了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和狂欢意识。探讨在丧葬活动中的仪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佛教的轮回思想、利他思想以及施舍精神贯穿于整个藏族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中,成为藏族丧葬习俗最根本的思想基础。藏族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卜算、施"颇瓦"法、送殡、天葬、吊祭等内容。文章指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在藏区地方性文化的时空中,按仪式顺序依次展演分离-过渡-聚合的全部过程,充分反映了藏民族对待死亡的智慧,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死亡打破平衡后,通过仪式的净化,得到新的平衡,使生者的生活能够继续。  相似文献   

4.
"给羊子"是普米族世代流传的传统丧葬仪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呈现,它不仅是一个族群意识形态的象征,更是一个族群精神重组的纽带,故而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基于云南省怒江兰坪县河西乡的普米族传统聚居区的"给羊子"丧葬习俗的调查,从丧葬中的礼物流动、色彩象征以及《丧葬经》三部分进一步探究了普米族丧葬习俗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丧葬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人类学家研究的热点。文章利用罗布特.海孜提出的"丧葬礼仪中的灵魂、尸体与死者家庭间的三角关系"分析方法,就拉萨藏族丧葬习俗中不同阶段的仪式的初衷和人们对于这些风俗的理解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归真"仪式是回族特有的一种丧葬文化,在世代传承的严格有序的仪式传播过程中,接受者与参与者共享神圣的伊斯兰文化洗礼,达到联接过去、承接传统、关照未来、慰藉心灵的目的。"归真"仪式将回族穆斯林凝聚在一起,情感和思想得以交流融合,信仰和文化得以坚定推广,穆斯林复命归真、视死如归的人生态度得以诠释验证,从而使这一仪式的传播功能诉求有了深刻而广博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佯僙人是毛南族的一个支系,对其历史文化的记载和研究都非常少。观察佯僙人的丧葬活动,通过分析和整理所收集的材料,文章提出了佯僙人的丧葬仪式反映了其祖先的迁徙历史的观点,认为佯僙人系从广西柳州地区迁移而来,在历史上曾经和汉族有过密切接触。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金龙布傣人的丧葬习俗为对象,通过应用"过渡仪式"理论阐述布傣人的人生观,认为丧葬仪式反映了布傣人的祖先崇拜信仰,具有解决社会冲突、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巩固家族、宗族凝聚力;加强姻亲关系;强化族群认同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南涧县乐秋乡苗寨的丧葬仪礼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丧葬习俗的原初风貌,具备个案研究的典型性。在对数次田野调查资料进行比对、抽离等技术处理之后,归纳出乐秋乡苗寨丧葬仪式的11个主要环节。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对乐秋乡苗寨丧葬习俗进行深描、阐释。以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解读,揭示出苗族丧葬习俗中蕴含的生命图式、社会功能与多元信仰。  相似文献   

10.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在经过先辈们不断演变后一直延续下来,逐渐形成了如今独特而丰富的丧葬文化。小凉山子差拉彝族是凉山彝族的重要分支,当地丧葬习俗复杂,文化内涵丰富,在传承了凉山彝族丧葬习俗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特殊的人文、历史、地理,发展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丧葬习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丧礼在传统社会因备受民间推崇与国家重视而得以延续数千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丧葬仪式经历数次变迁并曾一度中断,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复兴。然而某些地区的丧礼却在复兴之后走上了一条全然不同传统的仪式再造之路。笔者通过考察灵官殿村丧礼的建立、改革、中断、复兴以及再造的过程,结合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展现了国家与社会互动在推动丧葬仪式变迁之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壮族农村礼俗社会拥有一套以既定程式体现其基本社会关系结构秩序和特定文化价值意义的丧葬制度文化。它以新丧首次葬和拾骨二次葬两段完整的传统仪式完成壮族对个人生命存在意义和群体宇宙存续方式的展示和理解。其中,在壮族新丧首次葬仪式活动过程中,丧葬主体(亲属)、客体(死者)、中介(法师)、场域(灵堂、墓地)等众多仪式要素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程式相对完整、意义相对独立的社会秩序结构体系,人们以一系列象征性的手段,通过这个结构体系,表达对死者的追念和对生者的关怀,实现个体生命存在形式的转场和社会群体关系秩序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历史悠久、仪式复杂,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始风貌,反映出浓厚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同时也透射出凉山彝族的鬼神观、生活禁忌、性别意识,以及通过祭祀圈反映出社区内部的交往情况,是研究彝族民俗文化和宗教生活的活素材。  相似文献   

14.
丧葬是中国古代庄严且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礼俗仪式.处于"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子十分重视丧葬礼俗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在<论语>中都有所体现.涉及丧葬礼俗的言论显示了圣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愿望,也渗透着儒家礼、仁、孝等核心思想.梳理<论语>所见之丧葬礼俗,研究它与儒家思想的密切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文本和孔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平县联防村的黄苦聪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从高山箐林中搬迁定居至今,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传统的新米节与"老年"相应置换为中秋节与春节;丧葬仪式延续了传统,而婚俗却有较大变革。这些体现了其习俗文化既坚守传统,又受文化涵化的影响,呈现诸多变迁。  相似文献   

16.
白裤瑶的丧葬礼俗古老而传统,礼仪文化内涵丰富。以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实际的田野调查,对仪式礼仪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探讨,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与理解白裤瑶的丧俗及人文传统。  相似文献   

17.
丧葬文化总是与一定群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宗教道德观念相联系的.秦汉以后,三峡地区多次汉族移民,因此,汉族文化与三峡地区文化相互融合,并影响到三峡土著的丧葬文化,与汉族文化一起,汇聚成独具特色的三峡地域丧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传世文献之外的古代实物与图像资料因其凝聚古人最为真实可感的文化精神与思想情感,对研究古代文化及民俗现象具有独特的视觉说服力。文章考察高台县博物馆在骆驼城墓群、许三湾等地墓葬考古资料,结合流传在甘肃民间丧葬风俗"领羊"的仪式、文化结构、审美意向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同时,与羌族图腾、文化习俗等相比较,最后得出"领羊"是古老羌族文化在西北地区遗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罗平布依族丧葬歌谣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丧葬歌谣中的祖先起源故事反映的是原始群居时代布依族先民的生活情形,丧葬歌也反映出布依族的民族发展史和与汉民族的交往情形;丧葬歌反映出布依族的宗教观:凶兆、禁忌意识和魂灵观;丧葬歌记录了布依族的丧葬礼仪和习俗;丧葬歌还体现了布依族尊老爱幼、礼让团结、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20.
马达加斯加伊麦利那人的翻尸仪式是世界上一种非常奇特的丧葬礼俗。仪式中将祖先的遗体在适当的年份从坟墓中抬出晾晒并重新处理,整个仪式以血亲关系、父系社会元素为纽带,以经济为决定因素而展开。翻尸仪式是一种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习俗,体现了伊麦利那人独特的社会组织结构、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