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获得关中盆地氦气成藏特征,通过拉曼光谱对关中盆地的华山,宝鸡和牧护关花岗岩岩体中石英裂隙的包裹体5个样品的10个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烃类包裹体的岩石学特征,均一温度和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石英裂隙中发生过两次氦气充注事件。早期包裹体主要成分以CO2和N2为主,均一温度在330℃~370℃,晚期次生包裹体具有明显的甲烷拉曼峰的特征,有CH4充注,均一温度在170℃~230℃。在7个裂变径迹数据的约束下,中新世以来关中盆地晚期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时期为氦气成藏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运用ZEISS双通道荧光-透射光显微镜、雷尼绍inVia Relflex型显微拉曼光谱仪和Linkam MDS-600冷热台,对研究区长9油层组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均一温度/冰点温度和古压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研究区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厘定了石油的充注史,恢复了长9油层组原油充注时的动力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9油层组盐水包裹体和液态烃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内的裂隙中,其次在石英次生加大边、胶结物和穿石英颗粒的裂纹中。与油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古压力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9油层组主要为长7烃源岩生烃增压驱动的一期石油充注,对应地质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晚期(105~125Ma),其中石英颗粒内裂隙中与石油包裹体共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05~130℃,古压力系数集中在1.0~1.5;石英次生加大边及胶结物中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00~125℃,古压力系数集中在1.1~1.3;穿石英颗粒裂纹的主要分布在120~130℃,古压力系数集中在1.2~1.4;总体上充注次序为石英次生加大边及胶结物略早于石英颗粒内裂纹略早于穿石英颗粒裂纹。  相似文献   

3.
马剑  赵静  郭娟  马新慧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9):12382-12390
莺歌海盆地是我国南海北部海域重要的高温超压含油气盆地,乐东区黄流组砂岩储层致密,成岩作用较强,气藏具有低孔、低渗、低含气饱和度及异常高压的特点,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油气充注时的古流体信息,能够为油气成藏时间及成藏规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对莺歌海盆地乐东10-1区黄流组砂岩样品进行镜下包裹体显微岩相学观察、包裹体类型与成分分析、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测定等,研究黄流组砂岩储层的成岩特征及油气包裹体发育特征,结合其他地质条件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期次。结果表明:乐东10-1区黄流组砂岩成岩先后顺序主要为次生加大石英、方解石(白云石)胶结物;黄流组砂岩储层中包裹体比较发育,主要沿切穿石英颗粒及加大边微裂隙成带状分布、或碳酸岩胶结物中分布,以纯CH4、CH4和CO2的混合成分为主;砂岩成岩期后主要有两期天然气充注过程,与天然气伴生的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相差不大,LD10-1-A井黄流组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60-165 ℃和>175 ℃,这与该区生烃时间较晚、晚期流体持续充注以及晚期底辟幕式活动有关系,结合构造演化史、埋藏史及生烃史等分析,乐东10-1区黄流组油气成藏时间普遍较晚,主要为1.4 Ma±和0.9 Ma至今。  相似文献   

4.
通过单偏光显微镜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及显微测温,对苏里格气田西区16口井50块盒8段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综合测试分析,总结了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并依据流体成分将包裹体细分为6种类型。分别测试了不同层位、不同产状内与烃类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结果显示:盒8段储层伴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在90~180℃,温度主频段分布在120~170℃;石英次生加大边中的伴生盐水包裹体主峰温度比愈合裂隙及微裂隙中的略低,且不存在明显界限。在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埋藏史-热史-生烃史,认为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段天然气为一期成藏,成藏期可依据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划分为初始充注期和主充注期2个阶段。初始充注期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区间为90~120℃,对应于220~160 Ma的中三叠世末—中侏罗世末,主充注期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区间为120~170℃,对应于160~100 Ma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探区山西组页岩气藏的成藏期,通过对泥页岩夹层中的包裹体镜下形态观察、冷热台测温及对单包体组分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研究包裹体的形态、分类、组分及均一温度等特征,借助于盆地模拟软件,使用均一温度和埋藏史热史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页岩气成藏期次.结果表明,山西组页岩气包裹体类型主要为盐水包裹体和含烃盐水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主要为饱和烃型拉曼光谱图、烷烃+沥青型拉曼光谱图、荧光型拉曼光谱图3种类型,说明当包裹体被捕获时,地层流体成分中含饱和烃和芳烃.包裹体有两个形成时期,结合沉积埋藏史,研究区天然气存在两期充注,第1期充注时间在208~180 Ma,为早侏罗世,是煤系烃源岩的Ⅲ型干酪根早期生成的少量液态烃+气态烃;第2期充注时间在178~125 Ma,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  相似文献   

6.
利用包裹体显微测温、显微荧光、显微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埋藏史和热史模拟分析,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X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成藏期次.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主要发育两期油气包裹体,第1期油气包裹体沿石英颗粒次生加大内侧分布,或沿未切及石英颗粒次生加大边的成岩微裂缝,或成群、成带分布于长石颗粒内等,同期石油包裹体成分中长链烷烃质量分数相对较高,成熟度较低,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80~100℃;第2期油气包裹体沿切穿石英或长石颗粒的晚期微裂缝成线状或带状分布,同期石油包裹体成分中长链烷烃质量分数相对较低,成熟度较高,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85~100℃.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存在2期成藏,分别为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大规模石油成藏和晚白垩世晚期到古近纪早期的晚期构造抬升调整成藏.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流体改造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通过对方解石充填物进行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显微镜下观察和油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分析,结合方解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定年开展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流体改造期次及序列、油气充注期次和时期及流体改造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上段均经历多期流体改造,形成了具有不同阴极发光特征的多期方解石充填物,两者区别在于鹰山组地层未经历大气水改造;油包裹体荧光显示呈现蓝绿色-蓝白色,指示原油成熟度较高,且一间房组与油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84℃~98℃,平均均一温度92.49℃和113℃~130℃,平均均一温度119.91℃、鹰山组上段均一温度分布范围91.2℃~104℃,平均均一温度96.1℃和112.7℃~128.1℃,平均均一温度119.97℃,表明存在加里东晚期和海西晚期-印支期两期油气充注,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印支期。烃类包裹体宿主矿物方解石微区原位U-Pb测试表明,其主要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466.8±8Ma ~ 470.6±4.5Ma),揭示油气充注发生在加里东晚期混源流体改造形成的具备红色-橙红色阴极发光特征方解石之后。  相似文献   

8.
陇东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横跨西缘冲断带及天环均陷两个构造单元。本文借助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均一化温度,定量颗粒荧光(QGF、QGF-E)分析技术,开展陇东地区侏罗系油藏包裹体的综合研究,揭示了陇东地区侏罗系油藏形成时间、油藏包裹体与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侏罗系油藏延长组储层中存在两期油气包裹体,油气包裹体沿石英颗粒次生加大内侧分布,或沿石英颗粒未切及的次生加大边的成岩微裂缝,工区内侏罗系均一温度表现出两期成藏的特点:第一次成藏的温度在100~120℃之间,第二次成藏温度在130~150℃之间。研究区一期成藏时间为晚侏罗到早白垩,二期为早白垩晚期。  相似文献   

9.
以塔里木盆地英南2井气藏为例,用流体包裹体进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并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和冰融点测试,进行油气藏成藏期的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英南2井气藏多为气态烃包裹体,大部分存在于石英次生加大边中,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集中且接近现今井温,对比埋藏史得出:天然气是在近10Ma时一次性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岩相学观察、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测定、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合单井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度史模拟,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油气充注历史。结果表明:研究区次生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3大类、7个亚类,烃类和CO_2包裹体发育序列为黄色荧光烃包裹体→蓝色荧光烃包裹体→CO_2气包裹体→甲烷气包裹体;上古生界烃源岩在盆地南部最早进入生烃阶段,演化程度也最高,从南向北,烃源岩进入生烃的时间依次变晚,演化程度也逐渐降低;上古生界储集层主要经历两期油气充注,中晚三叠世,盆地中南部开始进入生油阶段,原油在中侏罗世早期充注到陕360和苏325地区,形成发蓝色荧光和少量黄色荧光的液态烃包裹体,未能形成工业性油藏,早白垩世中期,大量天然气生成,由南向北充注到伊陕斜坡北部,且持续到早白垩世晚期构造抬升之前,形成多个大规模工业性气藏。  相似文献   

11.
以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部奥陶系含气储层为研究对象,进行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采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及均一温度测试、气烃包裹体激光拉曼和包裹体碳同位素分析技术,结合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确定了天然气成藏期次,并根据已有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地质条件,建立了成藏流体演化特征及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奥陶系含气储层发育早、晚两期烃类包裹体,早期以沥青包裹体和液烃包裹体为主,反映早期原油成藏过程,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122~142℃对应中侏罗世成藏过程;晚期发育气液烃和气烃包裹体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154~168℃对应侏罗纪末—早白垩世成藏过程。包裹体气烃成分主要为CH_4,其甲烷碳同位素平均值在-38.84‰,表明包裹体中CH_4来源于早期原油裂解成因气。结合研究区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分析,侏罗纪末-早白垩世为天然气关键成藏期,在天环坳陷斜坡深部及深凹陷区可以形成源自奥陶系气源岩的内幕气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玉北地区奥陶系储层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分析,研究油气充注特征,划分油气成藏期次并确定其成藏时间.结果表明玉北地区奥陶系存在3幕2期油气成藏:第1期发生在海西晚期283~252 Ma,可分为2个幕次油气充注,其中第1幕(283~272Ma)以低成熟度油气成藏为主,第2幕(268~252 Ma)油气大规模成藏,具混源充注特征;第2期发生在喜马拉雅中-晚期16~3 Ma,主要以高成熟的油气成藏为主,油气成分较均一.在两期油气成藏中,海西晚期油气成藏规模大,为主成藏期.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玉北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史.  相似文献   

13.
借助钻井岩心与薄片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与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储层热演化历史恢复成果,对川中磨溪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储层特征、孔洞缝充填矿物的次序关系进行分析,并恢复龙王庙组油气运聚期次。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晶粒残余砂屑白云岩,储集空间以粒间孔、晶间孔为主,但基质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储层孔、洞、缝中矿物的充填次序和类型及不同期次包裹体发育特征反映龙王庙组储层至少经历了4期油气成藏,第一期油气成藏发生在中-晚三叠世,被细晶-微晶白云石中均一温度为110~133℃的包裹体所记录;第二期油气充注发生在早-中侏罗世,被孔洞中的第一世代白云石中均一温度为143~167℃的包裹体记录;第三期油气成藏为古油藏在高温作用下裂解为天然气的过程,被储层孔洞缝中充填的第二世代沥青所记录;第四期油气充注发生在中-晚白垩世,被第三世代石英中均一温度为190~210℃的流体包裹体记录。这些不同期次和不同世代的矿物记录了磨溪构造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流体充注完整的序列和过程。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流体包裹体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包裹体测温及储层定量荧光测试,对夏盐凸起二叠系碎屑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油气成藏期次及油气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盐凸起二叠系碎屑岩储层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主要在石英颗粒微裂隙和方解石胶结物中呈带状分布,烃类包裹体荧光呈黄绿色—蓝色,说明研究区存在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包裹体盐度呈明显的双众数特征,表明研究区在地史时期至少经历过两期流体活动;由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与埋藏史和热演化史,认为研究区二叠系碎屑岩储层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分别为三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早中期,结合储层定量荧光测试结果可知,第一期充注以中质油为主,第二期充注以轻质油为主.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资源分布广泛,对其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成藏期次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油气的精细勘探开发。为厘定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基于包裹体岩相学、荧光观测及显微测温技术,分析流体包裹体特征,并结合埋藏史模拟对中侏罗致密砂岩储层油气成藏时间与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发育大量烃类包裹体和次生盐水包裹体。其中,油包裹体通常以串珠状成带或成群赋存于石英颗粒愈合裂纹和穿石英颗粒裂纹内,荧光颜色多呈浅黄色和蓝绿,分别指示成熟和高熟油气充注,气包裹体不发荧光;烃类包裹体以及与之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广,呈多幕次分布特征。结合沉积地层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可见研究区油气成藏主要有两期,早期成藏主要发生在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晚期成藏主要发生在晚第三纪至今,这与基于烃源岩生排烃史及圈闭形成时间所限定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相一致。该研究对于进一步明确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致密油气勘探有利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宝兴厂无矿化斑状花岗岩石英斑晶和煌斑岩石英脉、矿化阶段辉钼矿石英脉、黄铜矿-辉钼矿石英脉、黄铁矿-辉钼矿石英脉、黄铜矿-黄铁矿石英脉以及黄铁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及包裹体成分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石英斑晶和石英脉原生包裹体中发育富气相包裹体和富液相包裹体2种类型.流体包裹体以中高温(a.v.250.7℃~450℃),中盐度(a.v.6.65%~10.78%NaCl.eqv)为特征,但是无矿化的石英流体包裹体温度和盐度较矿化阶段石英流体包裹体要高.矿化阶段的成矿流体捕获压力(3.90~13.4 MPa)及成矿深度(0.53~1.30 km)均显示该矿床形成于浅成的环境,与斑岩成矿系统一致.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气相组分以水蒸汽为主,伴有少量的CO_2,液相成分中主要富含Na~+和Cl~-成矿流体,总体上属于NaCl-H_2O体系.综上所述,宝兴厂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多阶段侵入体相关,暗示其成岩主要与金沙江—哀牢山一带岩浆作用有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流体成分的测试数据,代表着早期岩浆流体出溶与晚期对流循环的大气降水混合的热液事件.  相似文献   

17.
茅坪钨矿是赣南崇义-大余-上犹矿集区资源储量最大的矿床,主要由石英脉型矿体组成,为典型的石英脉型钨矿床.采用当前国际流行的"流体包裹体组合"(FIA)方法,对黑钨矿及共生石英中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黑钨矿中原生包裹体均一温度普遍比共生石英高,指示了黑钨矿沉淀早于大部分共生石英,这一结论与岩相学结果一致.石英中包裹体记录了流体的早期不混溶和晚期混合,而黑钨矿中包裹体只记录了流体的简单冷却作用.流体的简单冷却是导致黑钨矿沉淀的主要机制.黑钨矿中除原生包裹体外,还发育少量次生包裹体,但黑钨矿中次生包裹体比共生石英中少.黑钨矿中次生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与石英中原生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相似,表明黑钨矿中次生包裹体形成于共生石英形成期间,记录了黑钨矿沉淀后的残余流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成藏年代学是成藏动力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揭示油气成藏过程、成藏机理的重要途径。通过烃源岩生排烃期分析、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法定量地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油气藏的充注历史。综合分析认为,长7段和长6段有效烃源岩自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进入生排烃门限以来,长6油层组主要存在160Ma~140Ma和110Ma~90Ma的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其中,早期以连续、缓慢、小规模的低充注为主要特征;晚期则以瞬态、快速、大规模的高充注特征为主,是长6油层组的主要充注时期。  相似文献   

19.
为搞清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成藏与储层致密化关系,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伊利石测年分析对研究区盒8段的成藏时间进行了恢复,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为双峰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105~120℃之间和135~160℃之间,由捕获的包裹体内气体组分推算的R0介于0.6~1.0和大于1.2两个区间,伊利石测年分析显示峰值年龄分别为160和120 Ma,确定研究区主成藏时间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通过成岩作用及埋藏热演化史分析,三叠纪末时研究区盒8段储层孔隙度已小于12%,浮力无法克服毛管阻力,天然气将无法依靠浮力成藏,即储层已致密化。由此得出研究区气藏整体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成藏特征,为在研究区寻找勘探有利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古近系为例,利用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技术,研究古近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并结合源岩热演化生烃史,综合分析研究区古近系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结果表明:研究区古近系储层有2期烃类包裹体,第Ⅰ期分布于碳酸盐胶结物及石英颗粒内裂纹中,发近黄色荧光,具有高盐度、高密度特征,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值为90~100℃;第Ⅱ期赋存于长石溶蚀孔缝及穿石英颗粒裂纹中,发近蓝绿色荧光,具有低盐度、低密度特征,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值为120~140℃;研究区存在古近纪东营期和新近纪馆陶末至明化镇期两期生烃,明化镇期为主要生烃期;饶阳凹陷古近系具有两期成藏过程,东营组沉积后期至抬升初期和馆陶组沉积末期至明化镇组沉积期;受控于源岩热演化生烃史,凹陷中不同地区及层系的油气成藏时期及期次存在明显差异,第一期成藏范围较局限,主要发生于生烃洼陷中心生烃层系中,第二期成藏范围广泛,为主成藏期;上部层系多为一期晚期成藏,下部层系多为两期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