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胺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低分子脂肪含氮物 ,是进化中高度保守的有机多聚阳离子[1 ] ,在细胞内主要有腐胺 ( Put)、精胺 ( Spm)、亚精胺 ( Spd)和尸胺 ( Cad)等 .它可与带负电荷的核酸、酶、蛋白质以及细胞功能团相结合而参与 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的调节 [1 ] .在植物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 ,多胺水平及其合成酶活性与体细胞胚发生发育密切相关 .Put和 Spm水平明显高于非胚性细胞[2 ,3] ,而且随着胚性细胞的发育 ,从原胚、球形胚、心形胚到鱼雷胚 ,Spm和 Spd水平逐渐升高 .其中心形胚以 Put为主 ,鱼雷胚则富含 Spd[4] .当用多胺…  相似文献   

2.
利用已建立的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叶愈伤组织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体系,比较研究了两条离体再生途径早期阶段愈伤组织的生长特性、过氧化物酶(POD)和酸性磷酸酶同工酶的活性及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继代愈伤组织的“S”形生长曲线不同,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过程的愈伤组织生长延迟期不明显,且第3d后一直处于指数生长期,培养后期器官发生的愈伤组织生长速率快于体细胞胚发生;  相似文献   

3.
百脉根的子叶,下胚轴,根在含BA,KT,ZT或TDK的MS培养基上均可直接成苗。芽分化频率与添加在培养基里的激素种类密切相关激素浓度对芽的分化和苗的形态影响极大。再生植株经不定芽和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形成。体细胞起源于单细胞,其发育过程与合子胚相似。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多胺提高水稻的抗性机理,研究渗透胁迫下外源腐胺(Put)和鸟嘌呤腙(MGBG)对水稻幼苗多胺与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湘早籼32号’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明显上升‘,嘉早935’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维生素C(Vc)含量上升明显;外源Put处理,明显提高‘嘉早935’Put,Spd和Spm含量及SOD,POD活性及Vc含量;外源MGBG处理,明显抑制‘湘早籼32号’SOD,POD活性和Vc,Spd和Spm含量的上升,且明显促进MDA和H2O2含量的增加.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Put,Spd,Spm与SOD,POD及Vc呈正相关,而SOD,POD,Vc与H2O2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旱116为材料,研究分蘖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及多胺含量的影响及与后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影响叶绿素含量,株高相对增长速率及分蘖数的相对增长速率,通过回归分析,只有分蘖数的相对增长速率被引入方程;在外源精胺(Spm)的处理下,水稻抗旱系数显著增加,叶片中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明显上升;在外源鸟嘌呤腙(MGBG)的处理下,水稻抗旱系数明显减小,叶片中Spd及Spm含量明显下降,通过相关分析,叶片中Put、Spd及Spm含量分别与抗旱系数及分蘖数的相对增长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中Put、Spd及Spm含量与后期产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正常莴苣(Lactuca sativa L.)"挂丝红"种子为材料,采用外源多胺(Put,Spd,Spm)、亚精胺合酶抑制剂-环已胺(CHA)、多胺氧化酶抑制剂-氨基胍(AG)、H2O2清除剂N,N-二甲基硫脲(DMTU)处理,研究多胺降解产物H2O2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种外源多胺都可以显著促进莴苣种子的萌发,0.5 mmol/L的Spd作用效果最为显著;与此相对应的是CHA对莴苣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Spd对莴苣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可能与多胺氧化降解产生的H2O2有关.因为(1)Spd可显著促进多胺氧化酶活性和增加吸胀种子的H2O2含量.(2)DMTU可降低Spd对H2O2含量的促进作用而抑制Spd对莴苣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3)AG显著抑制Spd对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PAO活性,而降低Spd对莴苣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暗示多胺氧化降解产生的H2O2参与莴苣种子的萌发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茉莉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茉莉直接不定芽器官发生途径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0.5 mg/L BAP和0.01 mg/LNAA的诱导效果最佳,其不定芽再生率高达92%,外植体平均不定芽数目为4.2.适宜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体系为MS+1.0 mg/L BAP+0.1 mg/L NAA.1/2MS+0.5 mg/L IBA+0.5 mg/LIAA+100mg/L适于再生幼茎的生根,生根率达91%,生根后经移栽成活.  相似文献   

8.
以茉莉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茉莉直接不定芽器官发生途径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0.5mg/L BAP和0.01mg/L NAA的诱导效果最佳,其不定芽再生率高达92%,外植体平均不定芽数目为4.2.适宜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体系为MS+1.0mg/L BAP+0.1mg/L NAA.1/2MS+0.5mg/LIBA+0.5mg/L IAA+100mg/L适于再生幼茎的生根,生根率达91%,生根后经移栽成活.  相似文献   

9.
四川栽培小麦幼胚培养再分化能力变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6为基本培养基,对四川栽培小麦品种、品系以及农家品种共45个基因型的幼胚离体培养,进行了植株再生能力变异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间的形态发生能力存在明显变异,表现为器官建成速度明显不同,芽器官和根器官再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分别变异在15.00%-95.45%和0-95.45%之间,由每个幼胚外植体起源的愈伤组织再生出1.0cm以上的芽数及其芽长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小冠花高效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小冠花稳定高效体细胞胚胎植株再生体系。方法采用植物离体组织培养技术,通过优化外植体,基本培养基及其激素组合,提高体细胞胚发生和植株再生频率。结果子叶外植体在附加1.0mg/L 2,4-D,1.0mg/L NAA,0.5mg/L KT和100mg/L脯氨酸的MSB培养基上35d100%形成体细胞胚,产生体细胞胚数量达625个/g,在MS KT 1.0mg/L IBA 0.1mg/L 脯氨酸300 mg/L培养基上转换成完整植株的平均数为21棵/g。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为80%,其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未见变异。外源激素是体细胞胚胎诱导所必需的,2,4-D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种。结论建立了小冠花高频稳定高效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1.
腐胺对苜蓿组织培养中球形胚发生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苜蓿下胚轴外植体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转至分化培养基上形成球形胚,利用这一实验体系研究了腐胺及多胺代谢抑制剂MBGB、CHA对球形胚发生频率的影响,同时对DNA、RN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的测定表明,其与球形胚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伊贝母组织培养中体细胞胚发生和器官发生过程中的核酸、蛋白质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动态的变化。共同特点是,培养初期几种大分子物质的含量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说明两种途径均伴随着大分子物质的迅速合成。以后随着形态建成的进程,也都呈现相似的趋势。而RNA和蛋白的合成总是先于DNA的合成,说明这几种大分子的动态变化具有顺序性。其区别在于,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几种大分子的活性高于器官发生过程,前者是一个  相似文献   

13.
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薄层层析-荧光测定法研究了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内源多胺与石蒜开花的关系.在花芽分化前期鳞茎内3种多胺的浓度是递增的,于6月初达到最大;在花芽分化后期,鳞茎内3种多胺的浓度是递减的.花期腐胺Put和精胺Spm含量迅速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花后展叶期又有明显回升.整个发育过程中以Put的含量最高,变幅较大,而亚精胺Spd含量最少,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14.
以茴香幼苗的茎和叶柄为外植体,在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激素处理下产生了愈伤组织,进一步诱导生成胚性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上,愈伤组织通过形态建成的两种基本方式:器官发生和胚状体发生,得到了茴香的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5.
水稻悬浮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特异蛋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水稻优良品种吉农大8号成熟种子为实验材料,建立了悬浮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并获得再生植株,对其发生过程中特异蛋白的变化,以及诱导中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将来深入研究体细胞胚胎发生机理奠定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偌上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频率是不同的,基本培养基NMB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在适当激素浓度下,可由悬浮培养产生体细胞胚,转移到固体培养基上后,得到再生植株,对这一过程进行的组织学观察证实该形态发生途径是单细胞起源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利用SDS-聚合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体细胞胚胎发生中不同时期可溶性蛋白组分的差异,发现相对分子质量为59000的蛋白组分存在于分化初期的球形胚中,相对分子质量为56000的蛋白组分仅在早期成熟胚中出现;在分化出幼叶的晚期成熟胚中具有相对分子质量为320  相似文献   

16.
福录考的不同器官分化顺序为叶片>顶芽>茎节>未授粉子房及胚珠,叶上表面向上的外植体比叶上表面向下的分化率高。叶脱分化后,以不定芽和胚状体两条途径分化植株,并通过微型扦插建立无性快繁系。再生植株有两种类型:正常苗和玻璃苗。  相似文献   

17.
Living zygotes of tobacco (Nicotiana Tabacum L.) SR-1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in vitro by the microculture technique. Fertile plants were regenerated from the calli derived from cultured zygotes via organogenesis. Ovules were collected 120h after pollination and used as feeder. MS combined with KM8p was selected as basic medium in the experiment. Zygotes isolated from ovules 108h after pollination turned out to be suitable material for in vitro culture.Over 80% such zygotes could divide and around 10% of them could grow into calli and regenerate fertile plants.  相似文献   

18.
综述花卉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体细胞胚胎发生与胚性基因的表达和花卉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在基因工程体细胞融合、细胞突变体诱导、人工种子、杂种合子胚的挽救、种质保存、苗木快速繁殖等诸多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是遗传学、转基因工程体系、生理生化、植物发育过程的基因表达和调控、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方面一个必不可少的新兴研究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