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浅析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养大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江苏省少年业余体校25年来的实践说明它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具有投资效益好,成材率高的特点,是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要求的,应该统一认识,进一步办好省少年业余体校。本文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6条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及未来时期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结论:我国"举国体制"保障了"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专业队—国家队"的传统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丰功伟绩;当今中国多元化社会环境下,一元化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举步维艰;适应我国多元化社会需求的竞技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将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后备人才的培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根据目前上海市已开展的奥运项目的竞技地位、历史成绩、群众基础和市场化前景等方面的特点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上海市竞技项目可划分为全力保障项目群、高度市场化项目群、稳步推进项目群和有待开拓项目群;2)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由传统"三级训练"模式,逐步转向"以体校为主,以学校为补充,多元并举"的培养模式;3)传统培养模式单一、运动员人才浪费等困难等.并据此提出以下对策:1)全力保障项目群的后备人才通过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模式来培养;2)高度市场化项目群的后备人才通过学校化和社会化模式来培养;3)稳步推进项目群的后备人才通过体校、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模式来培养;4)有待开拓项目群的后备人才培养必须调动体校、学校、社会和个人家庭的积极参与来实现.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体育在奥运体育的主导下,竞争日趋激烈,但也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体育发展趋势也是发展的必然模式.这种模式,既促进了体育的快速发展,也对后备队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训练更专业,年龄更小,更职业化.业余体校是最基层的体育培养基地,本文主要针对后备队员这个方面,依据生理学、心理学和运动训练学原理,来探讨奥运理念主导下业余体校对少年儿童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及应注意的原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业余训练工作取得新进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所获奖牌的运动员全部来自各级体校,绝大多数的现役运动员也均来自体校;但是,要想保持世界领先位置,不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是很难得到持续发展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严峻,学历层次要求高,对就业者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严格.体校传统的重训练而忽视文化学习的传统的训练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只有进行体教结合,才能使体校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海南省业余体校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海南省18个市(县)业余体校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南省业余体校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改制后的机构和体制对业余体校的发展并未凸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业余体校的生源日渐减少,体校对青少年儿童的吸引力日渐降低;教练员职称和进修是长期困扰业余体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场地基本能够满足训练需求,但设施陈旧,器材老化;用于业余体校发展的经费越来越少,呈下降趋势;项目设置上还未充分体现海南特色,还未充分利用海南资源优势发展体育竞技事业.鉴此,笔者提出了比较符合海南实际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重构海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蓝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业余体校是我国多种体育文化的交汇点,强化业余体校制度、推动业余体校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我国成功地备战2008年奥运会、提高我国竞技运动的水平,而且是我国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县市级业余体校体育训练是我国体校体育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基础训练,为了提高业余体校田径运动成绩,让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刻苦但不疲劳,学中有快乐,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我们在田径训练中运用了"快乐训练"的方法。效果显著,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随着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和国家对其重视度的不断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整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县级业余运动训练体系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源头和根基。多年来江苏省始终不懈地向着体育大省、体育强省的目后备人才。但是,江苏省县级业余运动训练体系的现状不甚乐观,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时期下,社会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的运动员是高文化、高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方法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管理的现状,同时从江苏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出发,立足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并以训练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全方位地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并为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中实行"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撑,为体育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由解析我国竞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构建我国竞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模式,目的是倡导回归文化教育母体,做好"体教结合",培养文武双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我国印刷包装类专业高职教育的人才素质及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印刷包装类高职院校要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厂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加快培养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13.
回顾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竞技体育的辉煌成绩,分析研究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和后北京奥运时代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充分认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辨证关系,对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提出改革思路、方案和措施,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  相似文献   

14.
张丽  廖海燕 《科技资讯》2012,(21):161-162
体校生普遍存在重体轻文的现象,文化学习质量的提高一向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题。文章通过对体校的校情、生情的分析,对如何提高体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教育质量,进行了新的探讨,对当前体校文化教学和管理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江西少儿业余体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江西少儿业余体校的经济管理体制及其运动效益进行调查,发现体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存在一些弊端,抑制了体校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对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英语就成为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从改革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人手,探讨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分别从心理学、管理学、生理学以及新世纪学生和学校新型关系的视角分析了“学生中心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文章最后提出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内在动力,也是实现当前高等教育的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教育、体育体制的深刻变革,传统的业余体育训练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体育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乒乓球业余训练中,文化教育不仅仅是运动员走上社会、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也是运动员能否全面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和从事专业运动竞赛的需要。因此,体教结合已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趋势和方向。本文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体教结合的江苏省乒乓球业余训练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竞技体育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撑。竞技体育结合高校是培养我国体育人才的一种新的模式,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问题,实际上涉及探索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与教育体制如何改革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教体结合模式下普通高中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个案研究方法分析高级中学体育生招生、学习、训练、管理经验;通过文献法把握了解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模式内涵。结果统一招生与优秀苗子重点选拔是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体育特长班的建立是落实普通高中体育后备人才教体结合培养机制的前提;依据训练基础,因材施训是体育训练普及与提高的关键;改革高校体育生培养机制,是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结论高中阶段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必须加强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之间的衔接,以向高校输送优秀体育生源为目的,建立从招生、训练、学习、管理到输送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